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科普成果 | 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传①

发布时间:2021-11-0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一、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群体来源及特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无论是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因此,考察图书馆的发展,必然要考察图书馆学人群体。近代以降,图书馆在我国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明晰,对公众开放的新式图书馆的出现催生了图书馆学人群体。本课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6位浙江图书馆学人为研究对象,从来源、特征等方面考察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群体,挖掘其在图书馆领域之功绩,弘扬其图书馆之精神。

(一)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群体的基本情况

1.群体来源

(1)新式教育培养的各种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大部分通过清末新式学堂系统、民初学校系统或出国留学接受了近代教育,并在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群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裘开明、陈训慈、郑振铎、来新夏、俞爽迷、赵万里、吴尔中、陈独醒、吕绍虞、周文骏、皮高品、沈学植等。

(2)地方士绅。清末民初在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转变的过程中,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徐树兰“古越藏书楼”是中国首创的公共阅书楼,推动了我国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过渡。“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不断丰富藏书,并将这些藏书开放给公众使用,为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3)社会名流。主要来自教育界、文化界、佛学界等热心教育文化的名人,其中一部分是由清末民初放眼看世界的人、维新派、各级官员发展而来,如蔡元培、张元济等。他们社会地位高、影响力大,对图书馆事业高度关注,位居图书馆界的领导层,对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群体特征

(1)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受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限制,近代图书馆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各类人才严重不足,当时他们很多人都担当着办馆者、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等四位一体的社会角色。如裘开明创建哈佛燕京图书馆,担任首任馆长,针对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书内容与特色,结合中国传统分类理论方法和西方现代图书分类法,编制《汉和图书分类法》,成为当时西方图书馆对东亚中文图书普遍采用的分类法。他还主持哈佛燕京图书馆与燕京大学图书馆合作,率先开展以卡片目录取代中国传统的书本式目录的活动。

(2)丰硕的著述成果。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群体一生笔耕不辍,在图书馆学理论、目录学、版本学、图书分类学、文献学等领域造诣深厚,取得了丰硕的著述成果。如王国维翻译的《世界图书馆小史》是我国关于世界图书馆史方面第一部系统的译著。吕绍虞翻译了大量图书馆学论著,极大促进国外图书馆学在国内的传播。来新夏将中国图书史、目录史、图书馆史“三史合一”,编纂了《中国图书事业史》,优化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徐旭创建了中国近代颇具特色的“民众图书馆”理论体系。周文骏构建了周氏图书馆学内容体系, 是“文献交流说”的代表人物。

(3)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近代浙江图书馆的先辈们爱馆、爱书,他们整理图书、终日与书为伴并数次以身护书,他们在图书馆岗位上兢兢业业,为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默默无闻的贡献。蒋复璁在图书馆领域奉献了60余年;张宗祥毕生从事古籍校勘、抄书,一生抄书六千卷;陈训慈担任浙江图书馆馆长10年,创办了众多的图书馆核心刊物,开创了浙江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金天游除养蚕3年外,其余39年都在图书馆工作;许培基半个世纪投身于图书馆事业;沈学植早在就读金陵中学时就在图书馆参考部半工半读,大学毕业后终生从事图书馆工作……近代的每一位浙江图书馆学人可以说都是本领域的行业翘楚,最终成为成绩斐然的图书馆学家。

科普成果 | 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传①

(4)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沪上迭遭兵燹,图书馆被毁者多”,私人藏书又因战乱大量流失,因之数千年固有之文化面临零落流散的局面。为保存图籍,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叶景葵、张元济发起创建上海合众图书馆;郑振铎、张元济、徐森玉、蒋复璁等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赴沦陷区抢救大量的古籍珍本;为抢救、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陈训慈、毛春翔等浙江图书馆的先辈们四处奔波、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护送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和回杭。

科普成果 | 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传①

二、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群体之功绩


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曾在近代图书馆机构中任职者众多,他们在图书馆专业领域中创造的业绩实可彪炳千秋。正是他们最早引进了国外先进办馆理念,创造了中西结合的图书馆管理技术与方法,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图书分类研究、书目和索引编制、创办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学刊物及致力文献收集和保护等方面均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的图书馆学的构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身体力行创办图书馆

浙江近代图书馆是在清末社会剧烈动荡的情况下,受到西方文化和维新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祥地。浙江是中国兴办近代图书馆较早的省份之一。肇始于1900年杭州藏书楼的浙江图书馆,是全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的建立是浙江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02年徐树兰创办的古越藏书楼,是浙江也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推动了我国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过渡。1904年创建的嘉郡图书馆和海宁州图书馆,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县市一级图书馆。1912年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负责主管图书馆。他积极筹建京师图书馆分馆和通俗图书馆,为国家图书馆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921年5月,中国共产党应修人创办了上海通信图书馆,其宗旨是“使得无产者有得书看”。后成立了图书馆共进会,郭沫若、恽代英、郑振铎、叶圣陶、郁达夫、楼适夷等名人都曾是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的会员。1922年,太虚创办了当时我国最大的佛学文库——世界佛学院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创办了商务印书馆的资料室——涵芬楼和20世纪30年代东亚最大的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抗战期间,张元济又以73岁高龄与叶景葵等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

1925年3月,陈独醒自费创办了国内首个流通图书馆——私立浙江邮区流通图书馆,并概括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实践经验,写成了《流通图书馆学》《五年之浙江流通圕》及《流通图书馆小丛书》等著作,大力传播流通图书馆理念,推广流通图书馆事业。1931年,裘开明不但积极参与创建西方著名的汉学文化中心 ——哈佛燕京图书馆,还兼职于伯克利加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多所学校汉学图书馆的建设。因此他也被誉为“美国东亚图书馆馆长之领袖”。 1932年,世界戏剧藏书家宋春舫以其个人藏书为基础,在青岛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戏剧图书专业图书馆——褐木庐戏剧图书馆。

据《全国图书馆调查录》统计, 1935年,浙江有图书馆213个,与江苏并列第二位。据浙江省立图书馆调查统计,到1936 年6月,全省共有各类图书馆334个,其中省、市、县、区立及私立图书馆52个,各级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139个,学校图书馆121个,机关团体图书馆22个。藏书1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有67个。其中,浙江省立图书馆藏书31万册,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

(二)创建图书馆学学术平台

随着浙江近代图书馆的广泛创设,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观念与先进技术的进一步传播,带动了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兴起,形成了以图书馆学社会教育、图书馆学术刊物、图书馆协会组织及图书馆交流活动为核心的学术平台。如1928年和1929年,东方图书馆先后举办了两期图书馆暑期讲习班,并聘请沈学植、陈伯逵等人分别讲授图书馆学及其他应用技术,培训学员共计350余人,占当时全国图书馆业务人员培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1931年陈伯逵创办了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并邀请宋景祁、金敏甫、孙心磐、黄警顽、冯陈祖怡等图书馆专家来校讲学。

陈训慈执掌浙江图书馆期间,先后创办了《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文澜学报》、《图书展望》和附设于日报的副刊《读书周报》,建立了浙江省第一学区图书馆协会,加强 了全省图书馆间的联络与协作,并邀请图书馆学专家刘国钧、杜定友及蒋复璁等到浙江省立图书馆作讲演,帮助本馆馆员增长图书馆学知识。俞爽迷在主持厦门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出色地创办了《厦大图书馆馆报》,成为我国早期图书馆界的重要学术刊物之一,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937年4月,时任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郑振铎创办了《暨南大学图书馆馆报》,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乃至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暨南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研究水平。裘开明曾代表中国参加了美国图书馆协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国际图书馆委员会会议,介绍了中国图书馆事业近况,促进了中外图书馆界的交流。

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正是通过图书馆学社会教育、图书馆学刊物、图书馆协会及图书馆交流活动等学术平台,积极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传播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加强国内外交流,对浙江乃至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促进西方汉学研究

1927年,哈佛学院图书馆馆长柯立芝聘请原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华大学图书科首届毕业生裘开明担任哈佛大学汉和文库主管。1933年,裘开明获哈佛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在美期间,裘开明曾几次代表中国图书馆协会参加国际图书馆界活动,介绍中国图书馆事业近况,促进中外图书馆界的交流。他先后多次回国全力搜购各类珍本善本图书,以充实图书馆馆藏,从汉和图书馆最初仅有4523册中文藏书与1668册日文藏书,发展到1946年拥有40万册,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图书资料中心。为解决四部分类法与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体系衔接问题,他创造性地编制了《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图书分类法》,即‘哈佛燕京系统’,在美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来等国的东亚图书馆中得到广泛使用。这部分类法被誉为“东亚图书管理在美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他还提出了以卡片目录代替中国传统的书本目录,这种以卡片复印大型书本目录的编目方式后来得到许多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效仿。

裘开明不但参与创建西方著名的汉学文化中心 ——哈佛燕京图书馆,还兼职于全美多所大学汉学图书馆的建设。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高校的汉学图书馆在短期内都步入了先进的行列。不仅在哈佛“燕京”,而且在全美汉学图书馆界,裘开明先生以其对图书馆学理论及其方法的贡献而声名赫赫。1965年在担任了38年馆长退休后应邀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创办其东亚图书馆;1966年又应邀赴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首任馆长。

裘开明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所撰写的论文是有关农业经济方面的,不过他一生中的建树却是在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理论研究方面。他被美国图书馆界和学术界誉为“美国东亚图书馆馆长之领袖”和“西方汉学研究的引路人”。

(四)努力践行图书馆精神

1992年,程焕文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一文,将中国的“图书馆精神”概括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八个字。这种图书馆精神在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为振兴中华之积弱,徐树兰以私人之力创办公众阅览的古越藏书楼。 早期共产党人应修人以个人及其他银行职员的藏书为基础,创办上海通信图书馆,使得无产者有得书看。七七事变后,上海、江浙及广东等文化发达地区相继沦陷后, 许多著名私家藏书或被劫夺散失, 或被抛售于街市。日伪一方面派出人员四处搜集, 一方面又多方设卡, 阻止民间藏书流向重庆等地。“文献保存同志会”中的郑振铎、张元济、徐森玉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手中为国家“抢救”出了大批珍本古籍。时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等人也组织人员潜入香港、上海等地,历尽艰险, 购回了大批文化典籍。许多藏书家把一辈子的藏书捐献国有,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图书馆事业。一些藏书家中的有识之士成为图书馆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如梁启超、罗振玉、张元济等。许多藏书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的领导和骨干,如曾是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前身)的馆长张宗祥、徐森玉都是著名的学者兼藏书家,曾供职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家赵万里。绝大多数的藏书家将藏书化私为公,成为众多图书馆的基本典藏,如湖州南浔著名藏书家刘承干的藏书成为浙江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众图书馆的藏书最初是以叶景葵、蒋抑卮藏书为馆藏基础等。

特殊的时期, 铸就了特殊的精神。中国近代图书馆精神在时局动荡, 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艰难曲折中, 孕育、发展并逐步扬弃藏书楼精神而发生质的变化, 在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得到升华,这些精神成为宝贵的遗产而为现代图书馆精神所继承并发展。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9ZC04

课题名称:近代浙江图书馆学人传

负责人:方吉萍

工作单位:嘉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