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浙哲共富行:根植垦荒热土,潮起共富新程——台州学院“青春垦荒”实践队探寻大陈岛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8

|

来源:椒江区社科联

浏览:

用青年创意,传垦荒精神。为响应“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活动号召,聚焦大陈岛文化的传承创新,2025年暑期,椒江区社科联、椒江团区委、大陈岛开发建设集团联合台州学院人文学院组建“青春垦荒”实践队走进大陈岛,与垦荒队员、垦荒后代、创业者以及建设者四个主体深入对话,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口述史整理等方式,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转化为数字化的体验内容,探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垦荒队员:热血奉献,开辟家园

16岁,这是她登岛的年纪;五年,这是她头一次回家前,在岛上度过的时间;两块钱,这是她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高阿莲等老一辈垦荒队员,作为亲历者和奠基人。是大陈岛垦荒史上不能被忘却的名字。在物资极度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她们以惊人的意志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投身于这座海岛的初期建设。养猪,种地,养殖海带……她们什么活儿都干,哪需要就去哪,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了大陈岛这颗东海明珠。

实践队员与垦荒队员高阿莲交流

垦荒队员所诠释的垦荒精神,远不止是“吃苦耐劳”,更是一代人以青春许国的深沉使命。在稚嫩如新芽的年纪,面对荒芜与风浪,她们以单薄的身躯扛起了重建家园的重担,将最宝贵的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这片土地。她们用最质朴的行动,书写了一段集体记忆,也成为大陈岛精神谱系中最为厚重和温暖的底色。

那一刻,我们才真正“看见”了那些黑白老照片里的年轻人。他们不是符号,不是雕像,他们是会疲惫、会想家、也会永远停留在二十余岁的血肉之躯。“无私奉献”,这个词,从此在我们心中,有了生命的重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弹指一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创造有意义的生命,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无法规避的问题。历史的真实,也正恰好存在于这些过于具体的奋斗中,存在于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的赤诚间。比起英雄史诗,我们却先触摸到了一代人真实而坚韧的灵魂。

垦荒后代:薪火相传,续写新篇

如果说,高阿莲等垦荒队员的故事,是垦荒精神最质朴的存在,那么垦荒后代,则是在用各自的人生,将这份精神在家庭传承中转译成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作为继承者,黄文英、孔庆伟、陈昱灵、胡馨文等后代,正以崭新的方式延续这份跨越时代的使命。

黄文英在母亲高阿莲的口述历史中,重温垦荒岁月的艰辛,感悟初心不易;孔庆伟的垦荒,是选择扎根故乡,留在大陈岛气候站,为岛上的人们开垦出一条安全通道,他坚守十余载如一日,在孤独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陈昱灵、胡馨文等青年一代则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传承垦荒精神。在2016年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她们就将“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的殷切期望转化为踏实而坚定的行动。

实践队员与垦荒后代孔庆伟访谈

真正的垦荒,是用自己的声音,为家族的故事、海岛的记忆,开垦出一块能被倾听和理解的土壤。他们不再只是“听故事的人”,而是“写故事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让垦荒精神走出历史课本、走进现实生活、融入日常点滴,使其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强烈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从垦荒队员到垦荒后代,不变的是那“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大陈岛垦荒精神,不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可传承、可转化、可践行的生命态度。它正在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与行动,如江河湖海般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创业者:向海而生,开拓新路

创客归岛,垦荒新篇。在推动海岛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成为大陈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孔晨负责的“蓝色循环”项目,将海洋垃圾回收发展为荣获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的绿色典范,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还是广源渔业黄鱼基地依托科学养殖与生态管理,打造出“大陈黄鱼”这块金字招牌,带领传统渔业闯出一片崭新天地,成为海岛产业转型的生动样本。

广源渔业黄鱼基地实地考察

大陈人始终奋进于山海之间。他们是“守业者”,更是“拓荒人”,带动农渔产业、振兴乡村、提升岛民生活,更以持续的行动与创新的理念,生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垦荒精神,成为这座海岛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

岁月弹指一瞬,发展时过境迁,如今的蓝色国土上耕耘出无数不同以往的新产业、新模式、新路径,让垦荒精神从口号变为可触摸、可共享、可持续的现实成果。而垦荒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

建设者:久久为功,海岛焕新

大陈岛的发展成就,凝聚着多方建设者的力量,他们正以实干的笔触,绘就海岛现代化的新蓝图。

实践队与大陈镇双向交流

作为椒江区“青年入乡”项目的重要实施地,大陈镇搭建了五个不同赛道的舞台,通过政企协作的模式,打造风车越野营地、红色文旅、台胞文史馆、高级酒店和民宿等多元业态,提升旅游服务标准,以政策与服务吸引青年扎根与游人访寻;大陈岛开发集团则聚焦基础设施与产业升级,建设西廊岛码头、推广生态黄鱼养殖,推出文旅新点位等,不断夯实发展根基;老党员叶仕华更是多年如一日,提交百余项民生提案,推动客运站、远程问诊等实事落地,他退休不退志,时至今日仍守护码头安全,用质朴的实际行动诠释“永不褪色”的垦荒初心。

垦荒,从来不是对历史的模仿。它的本质是一种“破荒”的姿态,即永远直面自己所处时代里,那片最亟待开垦的“荒芜之地”,然后,用自己手中最宝贵的工具,去创新,去拓出希望。

而如今的大陈岛建设者们,正以持续的投入与不变的初心,将这座海岛打造成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在东海之滨书写着现代化大陈的崭新篇章。

实践队合影

海浪依旧拍打着大陈岛的礁岸,但今天的浪花里,激荡着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新声。它回荡在老垦荒队员坚毅的目光中,闪烁在后代青年笃行的脚步里,涌动在创业者扬帆的蓝海中,也书写在建设者绘就的新图景上。

六十多年前,最宝贵的工具是年轻的身体和钢铁的意志,他们要去开垦的是“生存之荒”。今天,我们最宝贵的工具,是知识、是视野、是科技、是同理心,我们要去开垦的,是精神的“贫瘠之荒”,是创新的“无人之荒”……

垦荒精神,正如这座海岛上的风,看不见,却从未停止生长;它不息,亦不止,终将跨越山海,吹向更远的未来。


(椒江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