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徜徉于大唐浙东的山水景物与诗歌艺术间———读胡秋妍《浙东唐诗之路诗歌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08

|

来源:浙大文史出版社

浏览:

近些年,唐诗之路研究是唐代诗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自2019年11月在浙江新昌成立“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以来,唐诗之路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诗路研究空间的架构、诗路面貌的廓清、基本文献的整理,还是诗路文化、文人心态等专题研究,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著作。在广受学界关注的唐诗之路中,尤以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先后产生了卢盛江编《浙东唐诗之路唐诗全编》,李招红著《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杨琼、胡秋妍主编《浙东唐诗之路的会通与嬗变》等成果,而胡秋妍博士的《浙东唐诗之路诗歌艺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第1版。引文凡出自该书者只随文标注页码)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又一最新成果。

本书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也入选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按照胡可先教授在《浙东唐诗之路研究谱系的建构与探索》中的规划,“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创作与艺术特色”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四个专题之一,侧重“浙东唐诗之路诗歌的艺术研究”。《浙东唐诗之路诗歌艺术研究》正是这一专题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之一。

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唐代浙东诗歌创作的总体风貌”先从历时与空间两个维度简要概括浙东唐诗之路的总体风貌。从历时来看,“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繁盛于隋唐五代,影响于宋元明清”(第1页);从地理空间来说,“指从钱塘江西陵渡开始,沿浙东运河中段的南向曹娥江,溯古代的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东向余姚、宁波、舟山,西南通向金华、诸暨的道路”,“覆盖唐代的越州、台州、婺州、明州、衢州、处州、温州七个州及其属县”(第1页)。本章三节分别就唐代浙东诗歌的文化与文学渊源、地域因素与空间分布、艺术个性展开论述。前两节正好是浙东唐诗之路历时与空间的进一步阐释,第三节则直接切入浙东诗歌艺术个性这一主题,选取山水之美、隐逸之情、江南风物、乡情书写以及诗僧创作等五个特色展开论述。

第二章“浙东唐诗经典名篇阐释”,选取王勃《采莲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壮游》、张祜《游天台山》进行深度解读。《采莲曲》 “吟咏以浙东为主的江南水乡”(第1页),作者在叙述王勃生平以及对作品进行系年的基础上,分析王勃诗风以及“采莲”入曲的文学传统,进而对《采莲曲》进行章句解读,展示作品所描绘的浙东地域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先缜密分析作年、题旨,并进行章句解读,还探讨该诗的韵律、音响、激情、气势、虚实等艺术表现。《壮游》诗具有自叙性质,是杜甫漫游吴越的产物。以上李白与杜甫的名作都附有历代集评。《游天台山》是张祜漫游浙东留下的名作,诗作将“‘赤城’‘石梁’‘琼台双阙’等自然景物描写与人文相结合,成为诗中用典的典范”(第90页)。

第三章“唐代浙东组诗的探讨”,选取了三组具有典范意义的浙东组诗进行探讨,侧重各有不同,“《状江南十二咏》,主在探讨其吟咏的江南风物;《忆长安十二咏》,主要揭示处于浙东的文士对于长安的崇尚心态及其艺术表现;《送最澄上人还日本》,揭示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融会、文学与宗教结合的多元化艺术发展路径”(第2页)。每一组诗,作者都先进行文本与作者的清理,然后解读所咏内容及艺术表现。第四章“唐诗用典的浙东内涵”,选取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剡溪访戴”“东山安石”“刘阮遇仙”“兰亭集会”等四个典故,分析典故之浙东渊源及其在唐代不同诗词里的表现,展现浙东典故的丰富内涵与多重阐释空间。

本书章节并不算多,但就浙东唐诗之路的山水景物与诗歌艺术而言仍可称详备。山水景物包括自然山水、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书中介绍的浙东著名山水包括天台山、赤城山、天姥山、四明山、镜湖、剡溪、若耶溪、曹娥江等(第16—25页),江南风物有梅、柳、莲、茶、竹、剡藤等 (第33—42页),人文景观则有国清寺、沃洲山禅院、石城寺等(第25— 28页)。总之,无论是自然山川、自然风物还是人文景观,本书都较全面地呈现了浙东唐诗之路的亮丽风景。

从诗歌艺术角度来看,则作者追求详备的匠心也显然可见。从体裁来看,作者选取的浙东唐诗涵盖古体、近体、组诗、联句等,不仅如此, 她还将诗文等不同文体观照起来,试图从文体的融通中实现诗路的多维考察。就内容而言,则“涉及浙东唐诗艺术的总体风貌、文学渊源、艺术个性、地域风尚、文体演变等诸多方面”(第1页)。若按照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所设定的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等四个要素分析本书,可以发现作者在章节安排上的精心布局。第二、三章即为 “艺术产品本身”,亦即浙东唐诗的艺术,这构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第一章可划归“世界”要素,浙东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为浙东唐诗提供了表现、反映的客观状态与思想情感等。第四章将唐人置于欣赏者的角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浙东典故为欣赏者亦即唐诗的作者提供了丰富内涵。作为生产者的浙东唐诗作者则散见于各章之中,成为笼络全书的一张网,如第一章的诗僧清江、灵澈、寒山等,第二章的王勃、李白、杜甫、张祜等,第三章的鲍防、严维、吕渭、孟光等,第四章的白居易、刘禹锡、许浑等。

从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角度来说,本书涉及作家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接受理论等,覆盖了从生产、流通到消费、评鉴的全过程。首先,作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对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人都作有简介,如“鲍防,《旧唐书》卷一五九有传,穆员有《工部尚书鲍防碑》。防字子慎,襄州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及进士第。薛兼训为浙东观察使,辟为行军司马”(第103页),这一介绍除了交代诗人的基本信息外, 重在与浙东建立联系。本书涉及的诗人,除了浙东本土诗人外,其他如漫游诗人、为官诗人、贬谪诗人等都与浙东有着某种联系,“使得浙东唐诗之路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其次,“诗歌创作侧重于创作空间与创作时间的基础性梳理”(第1页),作者努力发掘浙东唐诗名篇、组诗等作品的创作背景,为解读诗歌的艺术做足准备。再次,本书的重点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学艺术研究,因此针对作品的艺术研究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作者指出“唐诗研究的核心是文学研究,故而艺术研究又是最本位的研究对象,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首要任务”(第1页)。为了凸显浙东唐诗的艺术成就,作者将名篇置于文艺史脉络中进行阐释,如王勃名篇《采莲曲》,作者先从江南采莲习俗及“采莲”入曲的文学传统说起,至于唐代,则将初、盛、中、晚唐的“采莲曲”都观照起来,特别是晚唐五代的词体《采莲子》也纳入视野,而后才对王勃《采莲曲》作章句解读,可以说这一“作品论”及“鉴赏论”较好地呈现了浙东唐诗名篇的艺术定位与艺术特色。最后,除了第四章“唐诗用典的浙东内涵”外,其他章节也涉及浙东唐诗的接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及杜甫《壮游》的诗集评,直观反映了唐以后的接受情况。

虽说本书内容翔实,但最大的特色和贡献仍然要集中到浙东唐诗的艺术研究这一点上来。一直以来,有不少德高望重的学者呼吁文学研究要回到传统的文本细读、审美把握上来,但由于作者的感兴及读者审美的主观性等多种因素,唐诗之路的艺术研究反而成了最薄弱的环节。本书所论及的不少篇目,在既往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论及,但作者尝试将作品放在浙东唐诗之路的背景下考察,且重在诗歌艺术的探索, 因此能有较大的创作收获。以《状江南十二咏》《忆长安十二咏》为例, 郑学檬、贾晋华、蒋寅、戴伟华等学者已有不少精彩的论述,特别是胡可先教授《唐诗之路与文学空间研究》中的第三编“诗路浙东”已有“《状江南十二咏》和《忆长安十二咏》”一小节,但将其置于第七章第三节“唐代越州的诗歌集团”之下,可见其考察重点放在了文人集团方面。而本书对《状江南十二咏》所呈现的江南风物以及表现手法、文学意义、艺术贡献等,对《忆长安十二咏》的形式特点、主题嬗变等都作了详尽的剖析。总而言之,作者确实将浙东唐诗之路诗歌艺术研究这一难点落到了实处。

当然,任何专著都难做到尽善尽美,本书也有不少值得完善的地方。这里列举一二不够严谨之处,以供参考。一是有不少文字编辑方面的疏误,如第1页及第53页都将“王勃”误作“王维”;二是有少量章节导言与内容不协调的情况,如第一章第三节第五小节“诗僧创作的繁盛”,“代表诗人有清江、灵澈、寒山、拾得”(第44页),但在后文的考订中却少了拾得。另外,读完此书,还有一个期待:既然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涉及地理空间,其中还有不少人文景观,这些唐代的胜迹在历史上有怎样的兴废变迁?今天是否还存在?若能以一地图标示,做到“古为今用”,则更能为浙东文化旅游及宣传作一大的贡献。

(注:为阅读方便未保留参考文献,完整版本请看原刊)

[作者简介]

刘宏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本文转自:吴夏平主编《唐诗之路研究》(第三辑),上海三联出版社,2025年7月。

来源:浙江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