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周国如:社科强市赋能杭州建设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

发布时间:2025-09-3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当良渚古城遗址的“玉琮”通过数字技术在全球博物馆巡展,当西湖胜景以VR直播的形式让全球观众沉浸式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江南意境,当大运河的“漕运记忆”成为长三角文化协同发展的纽带,当南宋“风雅”借亚运开闭幕式的“宋韵舞”惊艳世界——这座坐拥三大世界遗产的城市,早已不是单纯的“人间天堂”,而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坐标。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和推动建设文化大省,启动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习近平同志要求杭州,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20年来,杭州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戮力前行,按照“大杭州、大文化、大发展”的思路,既关注经济硬实力,又关注文化软实力,正全力朝着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大步迈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烙印,深远地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品质与高度。遍观全球城市,诸如文明古都罗马、雅典,抑或文化名城伦敦、巴黎,皆将文化视若城市的珍贵财富与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杭州在建设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的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又该如何作为?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最终由其精神海拔决定。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为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变量。

为文化建设锚定方向。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并非单纯的文化遗产保护或文化产业发展,而是需要在正确思想指引下,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传播一体化”,深入循迹溯源学思想,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城市发展实践。比如,面对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现在的西溪湿地已经是国内仅有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湿地。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通过研究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不仅为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校准了“思想航向”,更让文化建设始终与人民需求同向,确保城市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行。

为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杭州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每一段历史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哲学社会科学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文化,能够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价值,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以“宋韵文化”研究为例,杭州出版南宋史研究丛书、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丛书,编撰出版《宋韵文化辑刊》等,举办“宋韵文化系列讲座”,围绕德寿宫、宋代琴器书画、南宋帝王和宋代著名文学家等主题,以大众视角开展专家解读,持续放大宋韵文化的传播范围。这些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为宋韵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更在大众传播方面,为人民群众更好理解宋韵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提供了支持。

为文化创新注入思想活力。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杭州的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和创新动力,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对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为杭州的文化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由浙江大学、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社科联共建的杭州文化研究中心已于今年初成立,中心旨在解码杭州文化基因,激活创新动能,以文化之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心启动了“杭州当代发展研究”“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杭州重大现实问题研究”3大类别、14个选题方向的研究。通过大项目、大平台、大载体,全面梳理研究杭州历史文化基因,分析国内外城市文化发展经验,为杭州城市发展提供发展路径。

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建设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涉及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决策。哲学社会科学凭借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合理的建议。近年来杭州社科联积极编报《杭州社科成果》《智库专报》等各类决策参考,获市领导批示百余次,其中如《杭州大力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的对策建议》《后亚运时代杭州引育国际组织的策略路建议》《加强吴山景区吴越国、宋代遗迹展示的建议》等多项成果转化为相关决策文件,有力助推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是杭州构建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社会科学是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引擎。唯有建成哲学社会科学强市,才能为名城建设注入灵魂、夯实根基,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葆有历史厚度,又焕发时代活力。

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能够显著提升杭州的文化软实力。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入挖掘和传播。例如,杭州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如良渚论坛、中国南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参与。在这些会议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的文化魅力和学术实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杭州的国际知名度,也增强了杭州的文化软实力。

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强市的建设能够为杭州培养和汇聚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文化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例如,通过实施“杭州市社科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钱塘青年社科学者计划”等人才计划,基本形成了一支懂社科、知杭州的中青年社科骨干力量,这些人才在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能够为杭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对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杭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学研究能够为杭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社会治理方面,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能够为杭州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提供思路和方法等等。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还能够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不是一句口号,是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杭州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具有坚实基础,市社科联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全市社科界的桥梁、纽带,已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要求我们扎根杭州历史文化基因,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同频共振,使哲学社会科学真正成为塑造城市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引擎,为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智慧力量。

建设理论溯源铸魂传播高地。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杭州的萌发与实践,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构建多元协同的研究体系,整合市委党校、市社科院、在杭高校及党政部门研究力量,形成大社科工作格局。加大力度开展理论研究阐释传播一体化工程,擦亮“我们的价值观”理论研讨会等工作品牌,助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造高端社科智库群。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能级跃升,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建立协同开放机制,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迸发新动能。整合全市社科研究力量,推动建立市级社科智库协作机制,强化效能导向,建立“需求—研究—转化”对接机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专业权威的新型高端智库。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实施杭州文化研究工程。围绕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西湖文化、南宋文化等重大命题,聚焦杭州当代发展、杭州历史文化、杭州重大现实问题,推出一批代表杭州精神、杭州文脉、杭州气韵的重大文化研究项目。构建杭州文化研究高水平学术平台,大力支持杭州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推动中心成为立足杭州、服务全国的开放型、国际化学术研究传播平台。加快杭州文化研究成果融入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实践,推动杭州文化研究从“学术文本”向“实践载体”转变,推动杭州文化研究与杭州城市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杭州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杭州公共文化建设相结合,使杭州文化研究真正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培育社科人才队伍。加大对中青年社科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实施“钱塘青年社科学者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实施访问学者计划等方式,为社科人才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在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推进“杭籍学人助力工程”,不囿于学者是否返杭定居,重点推动其智力成果、专业能力为杭州建设赋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社科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激发社科人才的创新活力。

文以铸魂,思以启新。杭州建设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筑哲学社会科学强市,为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贡献社科力量。

作者:周国如 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杭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