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浙哲共富行”活动号召,近日,在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茂英教授的带领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组建“不灭窑火”志愿服务团队,深入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紧扣“以文化激活乡村文旅产业,促进共同富裕”的主题,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溪头村文旅产业升级注入社科力量。此次志愿服务成效显著,相关实践活动先后获学习强国、人民网、潮新闻、浙江党建网、凤凰新闻、丽水日报等主流官方媒体报道17次,总阅读量突破75万次,让乡村文化赋能共富的实践成果被更多人看见、认可。
一、精准把脉乡村,调研先行探索文旅共富新路径
团队驻村15天,深度调研溪头村,访谈村干部、乡村运营商、民宿老板、青瓷工艺美术大师等30余人,参与专题座谈会5场,重点对当地青瓷、民宿、农家乐等文旅相关产业进行了全面摸底研究。调研发现,溪头村旅游发展仍面临品牌效应不足、资源整合欠缺、运营能力薄弱及主体参与有限等多重约束。针对这些问题,团队从“产品设计、品牌推广、人才培育”三个关键维度,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赋能溪头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运用轻量化设计思维,驱动多业态运营升级
团队充分发挥成员在艺术与科技、美术学、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用“轻量化设计”思路,推动青瓷龙窑文化创新转化:一方面,优化设计“龙窑宴”“开窑仪式”“点火晚会”3套沉浸式旅游体验活动方案,完善了溪头村旅游产品矩阵;另一方面,聚焦“不灭窑火IP”,设计开发了特色Logo、青瓷吉祥物、青瓷表情包等文创产品,同时策划“可吃的青瓷”产品线、“指瓷青绿”新消费产品,丰富IP衍生内容。
为了推动产品落地,团队主动联合浙江大学、丽水山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浙大校友企业与宝溪乡,达成校企地合作,共同开发5000套“越来越好”中秋青瓷文创产品、相关校友企业定制文创及青瓷艺术品,带动溪头村强村公司及当地村民增收约130万元。
三、串联片区资源塑造区域品牌,助推青瓷出海打造“国际范儿”
针对溪头村文旅资源分散、品牌影响力有限的问题,团队对内整合资源,对外开展国际传播。
为串联片区资源,拥抱组团发展,团队提出“整乡运营”建议,整合古龙窑、竹建筑、玻璃水、披云山等核心景点,在平台上发布多日游精品旅游路线;同时,向村民宿协会会长分享长兴、临安等地民宿集群发展的优质案例,建议通过定期举办专项培训、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带动周边中小民宿协同发展,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加快建设形成本地特色化品牌。
为了进一步依托青瓷文化培育当地文旅产业,对外两校学子迅速启动“溪头青瓷出海”计划,制作并发布《溪头青瓷》《青火燎原: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两部双语纪录片,为青瓷非遗文化留存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与“可视化教材”。两部纪录片还被纳入宝溪乡旅游宣传资料库,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优质宣传范本。
四、外引内联,“造血式”帮扶走实走深
团队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从多维度发力提供帮扶:在民生服务方面,联合浙大二院及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医疗队进村开展义诊活动,为山区村民注入可持续的优质医疗资源;在能力提升方面,策划举办“村民共创”“全民策展”的主题摄影展,启动“民宿农家乐提升计划”,一对一指导15名经营者完成空间改造、品牌推广及直播销售技能培训,通过文化植入与数字技术导入,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推动溪头村旅游服务提质与运营模式创新,助力“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
面对乡村老龄化、人才流失的问题,团队成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优秀毕业生邓远程,放弃头部文旅企业的管理培训生职位,毅然扎根溪头村创业。他引入年轻创意与思维,通过组织化、品牌化、数字化等多维举措,助力溪头村在“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新起点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运营的短视频账号仅一个月点击量突破100万次,为溪头村吸引游客近600人次,带动当地青瓷艺术品、文创及食宿消费近70万元。
五、探索一条“文化活化、精神共富、产业升级”的可持续乡村振兴路径
“不灭窑火”志愿服务团队是一支多学科交叉的青年社科志愿服务团队,始终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长效赋能机制,打造“带不走的青年队伍”:一方面,通过培养村民骨干,形成“溪头模式”标准化产品体系,推动龙窑宴、开窑仪式等IP常态化运营,帮助村集体实现“自我造血”;另一方面,搭建“校—地—企—医”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共富基金反哺村民,持续巩固帮扶成果。
团队不止于溪头,更凝练赋能经验,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并撰写内参文章,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溪头样板”,实现社科赋能从“帮一时”到“助长久”的深层转变。
“兴乡”未有穷期,归程不是句号。
未来,
青年学子将以另一种窑温,另一次淬火,
让溪头村千年不熄的文化火焰,照亮更多乡村共同富裕的道路,
书写无愧于青春的壮丽篇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龙泉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