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米粒青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1

|

来源:桐乡市社科联

浏览:

在桐乡市石门镇春丽桥村的田埂上,风拂过稻浪,裹挟着一群年轻人的蓬勃气息。他们是“米粒青年”社科志愿服务队,从桐乡市风雅桐乡社科志愿服务大队中走来,因一粒米与乡野结缘,以一片田承载振兴梦想,更在千年稻作文明的脉络里,续写着属于青春的乡土诗篇。

扎根乡野:从一粒米到一片田

故事的开端,是青春对土地那份纯粹而炽热的热爱。早年暑期,几名返乡大学生踩着田埂帮农户改良土壤、吆喝卖粮,这份热忱在2021年结出了果实——在上级部门与村团支部的支持下,一支由返乡大学生和本村种粮好手组成的“米粒青年”社科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队员们既有返乡学子的赤子心,也有村青年干部的接地气,一条从“热爱”到“专业”的助农路,就此在泥土中铺展。

他们深知,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护航。主动对接桐乡市农业农村局“青年硕士团”后,科学的“春风”吹进了田间:病虫害防治有了精准方案,收成不再看天“脸色”,绿色生态的农田管理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新活力。

而这份活力的深处,是七千年稻作文明的滋养。石门镇的土地下,沉睡着罗家角遗址的远古稻香,“米粒青年”俯身田间时,不仅是现代农技的推广者,更成了古老农耕智慧的传承者。他们将“饭稻羹鱼”的千年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相融,让七千年前萌发的稻作文明,在新时代的和风细雨里,再度焕发生机。

双轮驱动:以产业文化促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活灵魂”。“米粒青年”提出“产业+文化”双轮驱动,让数字与传统在乡野碰撞出惊喜。曾经遥远的数字化加工、现代化管理,如今化作实实在在的成绩:日加工150吨稻谷,年烘收两万吨粮食,带动周边9个村年均增收30万元,让土地的馈赠变成了农户手中的“定心丸”。

每年盛夏,春丽桥村的稻禾公园就成了青春创意的舞台。“米粒青年”围坐田边开展“头脑风暴”,用轮作、间作的智慧排布作物,让农田变成四季有景的“自然画卷”——春天看秧苗吐绿,夏天赏稻浪翻滚,秋天观金穗压枝,冬天品麦苗泛青。

农耕文化节更是把乡村的热闹推向高潮。插秧时,城市青年挽起裤脚踩进稻田,在泥土的芬芳里体验“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乐趣;收割季,镰刀起落间,大家读懂了“粒粒皆辛苦”的深意。这些传统农事,成了城市人争相开启的“乡土盲盒”。今年以来,稻禾公园已接待近万名游客,在犁耙水响间,古老的农耕文化正以崭新姿态沁入人心。

智慧破局:用文化点亮稻米之路

在与土地的朝夕相处中,“米粒青年”发现了稻米产业的痛点:好米“藏在深闺人未识”,利润薄、缺品牌。他们决定从文化入手,为稻米注入“灵魂”。

团队沿着乡野脉络深挖本土文化:将乌镇潺潺的水韵融入稻米的清甜,把丰子恺先生笔下“人间烟火”的艺术情怀织进品牌故事,为“石门湾”区域公共品牌赋予了江南水乡独有的人文温度。在此基础上,“石门湾大米”“罗家谷”“一湾好米”等高端子品牌应运而生,每一款大米的包装都透着江南意趣——水墨画风的稻穗、带着乡愁的村落剪影,让一袋米变成了传递乡土文化的“信物”。

为了让好米被更多人看见,“米粒青年”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通道。线下,大米走进桐乡“三治积分”超市,村民用善治积分就能兑换这份“乡土美味”,既拉动了本地消费,也让品牌扎根民心;线上,队员们化身“新农人主播”,在直播间里带网友看稻田生长、听农人故事,用短视频记录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如今,“石门湾”系列大米不仅以每斤4元的高价畅销,更因其卓越品质赢得了“优质优价”的市场口碑,让好米真正“会说话”。

播种未来:在田埂上传承希望

今年,“米粒青年”多了一个温暖的身份——少先队校外研学老师。田埂成了课堂,稻穗成了教材,他们引领孩子们踏入田野:指导孩子们辨识稻苗与杂草,亲身体验手插秧苗的质朴乐趣,详尽讲解一粒米从播种到丰收的完整历程。

截至目前,他们已开展40余场农事体验活动,4000多名孩子在田垄间触摸自然、感受生长。有孩子捧着刚收割的稻谷说:“原来我们吃的米饭,要经历这么多过程!”这句话,让“米粒青年”信念更加坚定:乡村振兴,不仅在于改变当下之貌,更在于滋养未来之根。

未来,他们还有更多计划:建一座农耕研学基地,让更多孩子亲近土地;开发大米深加工产品,让稻米的价值再升级;邀请更多青年加入,扩大乡村振兴的“青春朋友圈”。

在桐乡的沃土上,“米粒青年”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稻种,带着青春的力量扎根乡野。他们深信,乡村振兴绝非空泛之言,而是脚踏泥土、矢志不渝的坚守,是目含星辰、炽热如初的挚爱。他们要让农民的口袋越来越鼓,让孩子的童年有稻香相伴,让每一个回到乡村的青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与方向。

稻浪依旧翻涌在桐乡的田野,但如今的稻浪间,跃动着与往昔不同的青春强音。它回荡在“米粒青年”坚毅的眼神中,闪耀在新农人奋进的身影里,流淌在孩子们好奇的探索中,也定格在共同富裕的壮美长卷上。

千百年前,先辈们最宝贵的是黝黑的脊梁与滚烫的热忱,他们要耕耘的是“荒芜之野”。而今,我们最珍贵的,是知识、是技术、是创意、更是使命感;我们要耕耘的,是精神的“贫瘠之野”,亦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空白之野”……

“米粒青年”的故事,就像这田野里的稻,看似平凡,却始终向上生长;它不止,亦不休,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终将跨越田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桐乡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