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名医:大医精诚 群星闪耀

发布时间:2025-08-31

|

来源:潮新闻

浏览:

编者按

为共享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优秀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21年起,浙江省社科联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八季80余期报道全网传播超5000万次,吸引30余万青少年参与,获评2023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

值此浙江文化研究工程20周年以及《中医药法》实施八周年之际,第九季聚焦“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让我们共同感知浙派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与时代活力。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

《一代医宗:朱震亨传》

《浙派中医专科研究系列》

医者,仁术也。从古至今,之江大地上,杏花疏影里,悬壶济世的名医佳话经久不息。

富春江烟波深处,桐君老人结庐采药的传说仍在传唱;义乌丹溪畔,朱丹溪创造性地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绍兴乌篷船划破水面,俞根初观四时变化,著《通俗伤寒论》……浙派中医流派众多、名医辈出,其显现的大医精诚、厚德仁术,与浙江提倡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桐君、陈藏器、沈括、王执中、朱肱、朱丹溪、杨继洲、张景岳、赵学敏、王士雄,这些先贤被称为浙派中医十大名医。

金元四大家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金元时期,哲学流派学术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成就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号丹溪,因他出生在浙江义乌赤岸镇的丹溪旁,被后世医家尊称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他根据江南地域因素,从相火的病机立论,著名的学术观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主要以滋阴降火为主,创制了大补阴丸等名方,被后世称为“滋阴派”。

朱丹溪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他的童年是在兵乱和饥寒中度过的。30岁时,他的母亲患病,多次求医未果,于是他开始潜心学医。五年后,朱丹溪凭借所学知识,治好了母亲的病。后来,他师从著名理学家许谦学习“理学”,但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中榜。许谦卧病在床多年,当时的医生都无计可施。许谦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于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听了老师的话,又回忆起母亲病愈的经历,朱丹溪下定决心放弃仕途,一心扑在医学上。日复一日,他的医术大有长进,两年后真的治愈了老师的顽疾。

朱丹溪医术高明,常有患者服用他开的药后就痊愈的例子,当时人们又称他为“朱一贴”“朱半仙”。他的医术成长之路,与他云游各地拜访名师的行为密切相关。一开始,他“渡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却没有拜访到名师。后来,他听说罗知悌是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再传弟子,通晓张从正、李杲的学说,就慕名前往拜师。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了丹溪学派,他的医学著作与他所提出的医学理论对中医学贡献卓著。

浙派十大名医勤于著书立说

浙派十大名医中,陈藏器是宁波人,是唐代一位集本草学、方剂学、海洋生物学、博物学的名家。他在唐代《新修本草》的基础上,俯拾历代本草著作及史书、地志、文人笔记、医方等116种文献,撰成本草学巨著《本草拾遗》。

王执中是瑞安人,宋代名医,力主针、灸、药并用,著有《针灸资生经》,提出的“同身寸法”,一直沿用至今,是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

朱肱是湖州人,宋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编著的《伤寒百问》,后经扩充改名为《南阳活人书》。他被聘为宋代医学博士,是伤寒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杨继洲是衢州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撰成《针灸大成》一书,被国内外医界尊为针灸经典。

张景岳是绍兴人,明末著名医家。他学识渊博,历经30年完成研究《黄帝内经》的巨著《类经》,晚年又著《景岳全书》。他根据临床阳气不足出现的病证以及阴阳互根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对后世补虚扶正影响深远。

赵学敏是杭州人,清朝医学家,他长期钻研医药,对药物进行广泛的调查、采集,并将某些草药作栽培、观察、试验,著有《本草纲目拾遗》等。在清代本草著作中,此书的新药物和新内容最多。他还摒弃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并记载了西方药物,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医学的中医药学家之一。

王士雄是杭州人,出身清朝医学世家,《温热经纬》是他的力作,后世称他为温病大家。

从古至今,浙派中医善文载道。他们重视古籍的整理研究,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勤于著书立说,影响深远。

有史可考,清末以前的浙江名医1700多人,有案可稽的中医药著作1800多种。全国统编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所载全国名中医58人中,浙江有20人,占34%;全国中医药名著496部中,浙江有94部,占19%;《中国医学大事年表》所载全国中医大事216件中,浙江有35件,占16%……这些可查资料共同印证了浙江医学的辉煌历史。

妇科儿科世家传承

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妇科和儿科,浙派中医多是世家传承,比如载誉海内的四大女科:萧山竹林寺女科、宁波宋氏女科、绍兴钱氏女科、海宁陈氏女科。

海宁陈氏女科,家族传承1300年,25代子孙代代行医,出了两位御医,至少四位太医。传至今天,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植的中医学术流派,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陈氏家族的始祖陈仕良,后唐立国成为御医,官至从五品尚药局奉御,编著了食疗的专著《食性本草》,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被载入二十四史的医生。

南宋时,陈沂(字素庵)专攻女科,医术极为高明,负责管理全国的医生,为南宋行政级别最高的医疗官员。皇帝御赐宫扇,陈沂的后人就按照宫扇的形状,用红木制作了一副木扇,以表其门派,上书“宋赐宫扇,陈氏女科,君惠不忘,刻木为记”十六字。陈沂的子孙后代学习他的女科医术,代代传承,“陈木扇女科”由此得名。他著作中的诸多论述和方药至今仍被中医妇科界引用。清末民初时,“陈木扇女科”传承已逾二十余世,逐渐分为钱塘、石门、海宁、桐乡四支。

浙江儿科也是历史悠久,北宋时期,杭州出现了以钱乙为代表的儿科大家。钱乙为儿科鼻祖,虽两次被皇家聘用,但其一生的主要医疗活动是在民间,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了儿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将其发明的五脏辨证成功地应用于小儿疾病的辨证、诊断和治疗上,是一部具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宋朝在儿科诊断方面出现了指纹检测法,为临床提供了可操作的诊断依据。明清至民国时期是发展全盛时期,开始形成各种流派和儿科世家。

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浙派中医·妇科卷》的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勤认为,浙派中医既有源远流长的深厚积淀,又有勇立潮头的创新气魄。古今相眏,无论是从杏林春暖到数字脉诊,从师徒相授到跨国教学,一代代医者百川归海,如江流浸润浙江医脉,无数名医在教育传承中光芒闪耀,众多流派百花齐放,使岐黄之术得以传袭千年。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