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浙江省社科联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全面展示五年来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的创新成果,特别推出社科普及创新活动案例和红色基地精品活动案例。这些案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活动设计新颖、实践故事生动、呈现方式丰富,具有典型意义。期待通过本栏目,让更多优秀的社科普及案例得到推广传播,推动社科普及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公众人文素养作出更大贡献。
一、案例目标
2022年,“良渚童huà”项目通过联合遗产所在地小学开展 “小小策展人”参与式教育,以儿童策划、创作的模式,实现世界遗产与青少年儿童的双向赋能。通过四年来的持续实践(儿童展览、教育活动、馆校合作、绘本大赛等),期望以长期项目的形式赋能青少年儿童成长,以良渚文化美育资源为依托,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对良渚文明及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激活遗产传承新生力量,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发掘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有热情的宣传员和继承者,推动良渚文化科普内容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
二、案例背景
1.政策依据
《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深化馆校合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
2.需求洞察
痛点:长期以来,面向儿童的遗产教育常陷入“老师讲、孩子听”的单向模式。且良渚文化涵盖复杂的学术内容,其抽象性、专业性与儿童具象化、浅层化的认知特点存在矛盾,传统单向模式更易造成儿童的理解疲劳与兴趣流失,传播效果有限。
转折点: 在一次与周边小学的沟通中,一些小朋友自发创作的良渚文化主题绘画作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充满童真的画作,与五千年良渚文化产生了最为质朴的共鸣。
核心破局:良渚博物院搭建教育-展示平台,让儿童从“听众”到“主角”,让儿童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策划者、创作者和传播者。项目因此确立了“儿童主导”核心理念,决心打破单向灌输,赋能儿童成为良渚文化的“小小转化者”与“创意产出者”。
三、案例设计
1.主体定位创新:挖掘儿童在遗产教育中的多重身份
突破传统博物馆 “成人主导、儿童接受” 的单向教育模式,确立儿童在世界遗产传承中的核心地位。项目以余杭区良渚第一小学为起点,逐步建立与二十余所中小学校的世界遗产美育合作关系,将世界遗产教育深度融入学校美术课程与社团活动,形成 “博物院专业指导 + 学校课程承载 + 儿童自主实践” 的协同机制。在博物院教育专员与学校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儿童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收者,而是全程参与从内容策划到成果输出的完整链条:作为策展者,通过班级研讨会确定 “良渚童 huà” 展览主题,自主讨论展品分类逻辑、展陈动线设计及互动环节设置;作为创作者,围绕良渚玉器、古城遗址等文化元素开展艺术创作,用儿童视角重构文明符号;作为讲解者,接受博物院系统化培训,用童趣语言向观众解读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 “多重身份转换” 模式,既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与表达需求,又让世界遗产教育从 “知识传递” 升级为 “价值共创”,十年来累计带动上千名学生深度参与,形成可复制的 “馆校协同美育” 实践框架。
2.实施路径闭环:打造 “课程浸润-创作转化-展览辐射”全链条
科普浸润:将世界遗产教育转化为适合儿童的科普内容,纳入合作学校教学体系。通过“课堂讲授+博物馆实践”双线模式,博物院教育团队定期入校开展 “良渚文化小课堂”,结合实物教具讲解玉器纹饰、古城水利等知识;同时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院,通过探究式、沉浸式体验,为创作积累素材。同时,良渚博物院将适合青少年的科普内容(例如绘本、视频、漫画等)发布至公共平台,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可及性强的免费科普资源。
创作转化:以绘画、绘本、手工征集活动等形式,发起主题式作品遴选与征集,博物院将联合《小学生时代》、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媒体、机构资源,采用“初选-复选-终选”三级筛选机制,收集青少年艺术作品并扫描制作成数字资源库,四年来累计收集各类艺术作品一千余件。良渚博物院组织专业人员从“文化准确性” 与“艺术表现力”双维度把关,最终精选三百余件可参展作品,构建“学术知识-儿童理解-艺术表达”的转化路径。
展览辐射:自2022年来,依托良渚博物院社会教育计划与外展计划,在良渚博物院公共区域打造“良渚童 huà”主题儿童画展2个,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山西考古博物馆、浙江图书馆分别合作儿童美育展览,并将儿童作品在“良渚论坛”、“何以文明”良渚文化全球巡展中展示。其中,展览严格遵循儿童视角的展陈逻辑,部分展览设置互动墙、触摸博物馆等互动区域,并配套开展儿童导览活动、手工社教活动,形成 “儿童影响儿童” 的二次传播效应。
3. 传播机制创新:激活遗产地儿童的文化传播主动性
充分发挥遗产地儿童“在地认知+情感联结”的双重优势,构建“内生动力+平台支撑”的传播体系。一方面,通过“创作成就感+文化认同感”激发主动传播意愿,在展览策划阶段开展“小小策展人”活动,展览现场设置“小小讲解员”岗位,充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依托博物院媒体资源搭建传播平台,在“良渚古城”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儿童主题科普专栏,累计推送儿童创作科普内容三十余篇。这种“儿童原创内容+专业平台输出”的模式,既让儿童成为家乡文明的 “代言人”,又拓展了世界遗产传播的亲民路径,为同类遗产地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在地化传播”范本。
四、案例成果
1.自2022年以来,案例持续孵化,文化传播成效显著:累计主办线下展览 7场,参与线下展览5场,触达国内3个城市,观展人数超50万。
2.多方合作成果突出:与学校、社会美育机构、媒体、出版机构等合作单位达成合作,将良渚文化美育纳入学校美术课程体系,形成协同教育网络。
3.社会价值广泛认可:项目成果通过CCTV-5、CCTV-14、CCTV-13报道展示,并获中国教育之声、《中国文物报》、浙江教育报、杭州日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
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特别节目中儿童画展出镜
2023年度儿童画展央视报道
4.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受邀参加“良渚论坛”配套展示,随“何以文明”全球巡展十余个国家,拓展文化交流维度。
5.博物馆藏品体系与展览效果的极大丰富:项目成果可成为文物展览的辅助展品,多元化阐释文化价值;以儿童作品为灵感,开发设计文创作品十余种,儿童作品正成为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新兴源泉。
项目相关的儿童文创作品参与“趣玩集结号——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成果展”展示
6.博物馆美育模式的有效探索:项目形成“教育-展览-教育”模式闭环,为博物馆美育教育方案提供参考。
来自项目参与儿童然然(化名)的反馈:我觉得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揭开了,我观察得多了,画得多了,就觉得亲切了。我还在“良渚童huà”的活动中担任过助教,在这些活动中我了解到,还有一些小朋友是看不见我的作品的,所以我还特别做了一些带有盲文的玉鸟,希望让视障小朋友也通过我的作品了解良渚文化。
来自馆校合作教师的反馈: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想说“良渚童huà”这样一个美育项目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参与其中,深入了解良渚文化,并创作与之相关的儿童艺术作品。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良渚博物院正积极努力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平台,这对孩子们而言无疑是一件极为宝贵的事情。
案例负责人:徐瑶
审核专家:李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出品基地: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
推荐单位:杭州市社科联、余杭区社科联
关注并发表评论后,点赞数最高的10条评论者确定为幸运粉丝,会收到由活动主办方(良渚博物院)提供的神秘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