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浙江省社科联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全面展示五年来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的创新成果,特别推出社科普及创新活动案例和红色基地精品活动案例。这些案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活动设计新颖、实践故事生动、呈现方式丰富,具有典型意义。期待通过本栏目,让更多优秀的社科普及案例得到推广传播,推动社科普及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公众人文素养作出更大贡献。
一、案例目标
本案例旨在以杭州孔庙(原为南宋临安府学)为载体,通过精心策划的“府学八事”系列活动,活化深厚的宋韵文化,将其从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公众可深度参与、乐于传播的动态文化体验。核心目标在于吸引公众深度感知宋韵美学与儒家精神,通过“打卡+体验”提升文化场所吸引力,积极探索“活态传承”新路径,以可感知、可互动、可分享的体验,切实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二、案例背景
杭州孔庙作为宋元明清四朝府学所在地,承载千年文脉。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但弘扬宋韵文化还存在“转化利用任重道远”等挑战。
(一)文化复兴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需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杭州“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要求创新表达方式。
(二)场所升级需求:孔庙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传统静态展示的模式下,文化认知门槛高、互动性弱、吸引力不足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体验浅层化,这也是很多文化场所存在的普遍痛点。
(三)社会公众需求:年轻群体偏好互动体验与社交分享,传统礼仪、六艺等也需适配现代传播的逻辑。
本项目由杭州孔庙(碑林)联合杭州西湖国学馆共同策划实施,以活化宋韵文化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新场景。将古代君子文人的“六艺”“八雅”转化为可感知的宋式生活场景,通过“府学八事”系列体验,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
三、案例设计
(一)整体架构:双轨并行
1.打卡活动:设八大主题场景(如竹林诗颂、晴窗分茶),参与者着汉服打卡集赞,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抖音等)传播,获文创奖励。
2.体验活动:开展三场深度工作坊(诗乐课堂、古法制香、碑林书法),结合实践教学传递文化内涵。
(二)核心创新点
1.空间叙事创新:
通过场景化手段激活古迹,突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将杭州孔庙内的碑林、水榭等空间巧妙转化为沉浸式的“宋韵生活剧场”。其精髓在于将抽象的儒家文化精神与具体的雅艺活动深度融合,为每一处精心设计的场景赋予独特的文化主题。例如在“文昌射艺”场景中,以宋代盛行的投壶游戏生动演绎传统射礼的内涵;在“亭台乐舞”场景,则通过复原古琴等古典乐器的演奏,再现礼乐文明的韵味。
同时,着力营造高度沉浸式体验环境,引导参与者仿佛穿越时空:如在“廊苑挂画”场景,利用宋代《歌乐图》绢幔装饰回廊,构建出浓郁的宋代艺术氛围;而在“经阁留香”场景,则细致还原了宋人“焚香点茶”等标志性的“四般闲事”生活雅趣,使历史情境变得可感可触。
2.传播模式创新:
(1)打卡机制:设计具有强传播属性的打卡机制,要求参与者发布以特定话题为核心的九宫格图文(中央固定嵌入活动海报),巧妙利用社交平台算法实现裂变式传播;
(2)分层激励:同时设置分层激励策略,如前100名身着汉服的参与者可获赠盲盒礼品,并结合集赞排名赛制造竞争氛围,激发用户主动分享的积极性;
(3)多平台覆盖:此外实施多平台覆盖策略,针对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不同媒介特性定制内容形态——微博侧重图文深度展示、抖音聚焦短视频冲击力、小红书主打攻略笔记种草,形成全域传播矩阵,最大化提升活动声量。
3.内容设计创新:
(1)轻量化入门:首先以轻量化入门降低参与门槛,例如“杏坛书声”场景仅需参与者执书卷拍照即可完成打卡,大幅吸引浅层兴趣群体。
(2)深度化沉淀:进而通过深度化沉淀实现文化认知升级,如“诗乐课堂”体验活动从吟唱《诗经》起步,逐步递进至解析礼乐思想内核,形成知识深化路径。
(3)符号化提炼:最终依托符号化提炼延伸体验记忆,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可携带的实体符号——如宋代香事体验凝结为“古法香牌”等具象化载体,使文化记忆突破时空限制,长久融入日常生活。
(三)系统性支撑
1.在空间规划层面,将八大主题点位与孔庙核心建筑(大成殿、文昌阁等)有机串联,形成文化动线闭环,实现游览体验的无缝衔接。
2.在品牌传播层面,强化“环壁琳琅·府学八事”IP统一视觉符号(如主题海报),并提炼“好拍·好玩·好福气”“定格宋潮美学/沉浸中式风雅/再添文庙福气”“来八百年府学,赶宋潮,沾文气!”的直击性口号,精准契合大众对趣味性与祈福心理的双重需求。
3.在资源运作层面,深度运用“名城杭州”、联动“橙柿互动”官方媒体矩阵扩大推广声量,同时配置专属客服助手实现流量聚合与精细化用户运营,形成从空间体验到传播触达的完整运营闭环。
项目以“场景再造+社交传播+深度体验”三维创新,将儒家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宋式美学日常,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用的“轻量化激活范式”。通过设计沉浸式叙事空间、构建社交传播链条、分层覆盖受众需求,实现文化价值与大众参与的有效衔接。
四、案例成果
(一)活动数据
1.线下参与量:1500余人参与打卡集章活动,126人完成打卡集章,130人参与主题工作坊活动。
2.传播量:话题阅读量15万+,折页发放2000份。
3.转化率:38%参与者二次传播(朋友圈/小红书/抖音自发分享)。
(二)公众反馈
1.陶女士带8岁女儿体验“诗乐课堂”,女儿初拒学古诗。老师以吟唱方式教学《关雎》《桃夭》,配鼓击节而歌。女儿迅速被韵律吸引,主动模仿并课后哼唱。陶女士感动,在小红书分享母女穿汉服沉浸体验的喜悦,称“做一回美美的读书郎”。帖子引发家长共鸣与咨询,被誉为“传统文化该有的样子”,生动印证了活动“以美育情、以歌传文”的感染力,母女成最佳“口碑代言”。
2.大学生柒柒(化名)被“古法制香”汉服打卡吸引,参与“经阁留香”深度工作坊。她亲手制作南宋香牌,更被宋代香文化及“香药同源”理念打动。活动后,她精心制作1分钟Vlog,记录汉服打卡、学习香史、研磨制香全过程,配文“闻到了穿越千年的风雅”。视频发布于抖音及朋友圈,直接带动10余名好友预约后续活动,完美诠释了活动“深度体验驱动社交裂变”的设计初衷。
案例主创:周媛媛
审核专家:何俊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出品基地:杭州西湖国学馆社科普及基地
推荐单位:杭州市社科联、上城区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