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运绿色革命纵深推进,大国博弈叠加技术封锁,全球船舶产业格局加速重构。浙江作为海洋经济大省,肩负着打造“海洋强省”战略使命,2024年造船三大指标占全国10%以上,修船产值稳居全国首位,但本土配套率不足30%、高端设计70%依赖域外的隐忧,倒逼产业链与创新链亟需深度咬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浙江亟需以“创新链+产业链”的双链融合为核心引擎,打通科研转化“堵点”,激活新质生产力——这不仅是产业突围的必然路径,更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浙江担当。
一、浙江船舶海工产业双链融合建设成效
浙江以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耦合”为核心引擎,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率先构建覆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配套服务全环节的船舶海工产业生态圈,驱动全省船舶工业从规模扩张向“绿色化突破、智能化跃迁、国际化竞合”的高质量发展范式转型,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新质生产力内核。
1、集群协同规模领跑,夯实全链发展基石
浙江依托宁波舟山港全球第一大港优势,2024年船舶工业总产值突破614.9亿元,三大造船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占全国份额10%~12%,稳居全国前三。这一成就的核心支撑在于“舟山总装—宁波高技—台州配套”的区域协同生态。舟山作为总装核心贡献了主要产能和超过40%的全国修船量;宁波依托超大型集装箱船等技术实现订单爆发增长;台州专注配套培育了一批规上企业。“甬舟台”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唯一覆盖“造修配”全链条的产业高地。
2、产品结构向高跃迁,绿色智能双向突破
浙江省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船舶海工产业链体系,并在产品高端化与绿色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航运绿色转型与高端需求驱动下,浙江企业大力研发绿色新能源和高附加值船型,全省绿色船舶订单快速增长,占比显著提升,舟山等地成功交付了全球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集装箱船等标志性高端船型。在细分领域,浙江企业在LNG加注运输船、纯电高速客船等订单上领跑全国,大型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等高端装备不断走向国际市场。
3、创新链精准赋能,核心技术破壁攻坚
浙江船舶海工产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果。已打造多个智能制造单元、多条智能生产线及若干示范性智能车间,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和产品可靠性。骨干企业运用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精益管理,通过设备互联和数据共享,增强“网联”优势,放大“智改数转”效应。数字化管理平台不断完善,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决策科学性。以政产学研协同打通技术转化堵点,加速攻克“卡脖子”环节。
二、浙江船舶海工产业双链融合面临的核心瓶颈
结合最新数据分析以及现场调研情况来看,浙江船舶海工产业在产量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结构以及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攀升。但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多变、市场波动可能加大、技术革新迭代加速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1、创新链支撑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削弱技术话语权
浙江船舶产业“大而不强”的核心矛盾在于创新链关键环节断裂。一是研发转化率“双低”掣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1.2%,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5%,导致LNG液货围护系统等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外企,每艘船需支付5%专利费。二是高能级创新载体缺位。省级船舶设计研究平台尚未建立,制约了多地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三是金融支撑体系薄弱。首台套融资成本高企,区域性金融创新工具(如碳资产质押)尚未在全省普惠推广。
2、产业链韧性脆弱:配套失衡与产能错配叠加
产业链结构性问题在全省层面凸显三重风险。一是本土配套“量高质低”明显。配套数量占比35%而价值占比仅22%,导致配套数量与价值占比倒挂,高端通导设备、主机舵机等80%依赖进口,日本JRC等外企凭借全球服务中心网络收取30%售后溢价。二是产能配置存在失衡。舟山国际绿色船舶修造中心等核心产业集聚区船坞利用率高达92%,但杭州湾沿岸及浙南地区船坞闲置率普遍超过60%,区域资源错配导致全省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8%,较长三角先进地区低9个百分点。三是低端锁定困境加剧,全省产业失衡。大量企业扎堆生产毛利率不足5%的普通船用电缆等低端配套产品,而LNG液货围护系统、智能通导设备等高附加值领域投入强度仅0.8%,陷入“低端陷阱”循环。
3、人才梯队断层:年龄结构与技能短缺双重危机
全省人才队伍结构性断层问题严峻。一是老龄化日益严峻。焊工等关键工种平均年龄达48岁,温州等地甚至突破50岁;年轻技工年均流失率高达76%,部分民营制造企业技术骨干流失率超85%,舟山等沿海产业集群面临“师荒徒断”的严峻局面。二是高端人才引留困难。智能船舶设计、碳足迹管理等新兴领域人才存在大量缺口,企业反映“硕士年薪40万难聘领军人才”。三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业院校课程更新滞后,毕业生技能匹配度低,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4、国际规则冲击:绿色壁垒与制裁风险交织
国际环境挑战对浙江全省产业形成压力。一是绿色标准迭代施压。IMO2027“净零排放”等绿色标准快速迭代,多数企业碳核算、减碳等碳管理能力不足,全省修船业面临欧盟碳关税等冲击。二是美国“301调查”衍生政策冲击全省订单体系。受港口费新政及技术制裁叠加影响,舟山、台州等核心船舶基地新接订单同比锐减68%,宁波重点船企手持订单定金占比跌破10%的国际安全线,较江苏同类企业低15个百分点。全省约37亿元订单面临弃单风险敞口。三是海外服务网络薄弱。尽管浙江船舶海工装备占全国出口份额超35%,但浙江省核心基地的船用设备海外服务网点覆盖率不足30%,较日本JRC的95%差距显著。这种“产品出海快、服务落地慢”的矛盾,导致LNG船液货系统等高端设备国际售后响应周期长达72小时,较韩国大宇造船海洋(DSME)延长2.3倍,直接制约产品溢价能力。
5、体制机制梗阻:监管协同与政策合力不足
全省涉企体制机制协同性不足。一是认证监管体系缺陷。省船舶制造基地为突破海外市场准入,普遍需支付3~5家外国船级社(如DNV、ABS、LR等)重复认证费用,该项支出占企业总成本比重达12%~15%。二是数据跨境流动受限。大宗商品交易数据出境审批耗时超90天,拖累供应链效率。三是政策协同效能低下。科技、经信、海事等部门扶持政策未形成合力,企业普遍面临“同一技改重复申报三套材料”负担。
三、破解双链融合困局的浙江路径
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船舶海工产业既要巩固优势领先地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又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1、构建千亿级创新共同体,攻克技术转化堵点
一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船舶产业创新平台。整合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科研资源,在杭州、宁波、舟山三地布局省级船舶研究院分院,针对LNG燃料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整合杭齿集团齿轮箱技术、宁波凯荣波纹板国产化经验,建立10个产业转化加速器,对“卡脖子”技术实行“校企悬赏—联合攻关”。二要构建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设立省级船舶产业创新基金,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碳资产质押等多元融资模式,降低首台套设备融资成本。总结浙东南区域试点经验(如碳资产质押、首台套保险),提供贴息贷款,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150%。三要推行市场化“揭榜挂帅”,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出题-高校攻关-中试转化-市场应用”闭环链条,三年内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率翻番。由金海智造、扬帆集团等链主企业发布榜单,科研团队揭榜享成果转化收益分成。
2、实施补链强链攻坚,重塑产业韧性根基
一要打造“三基地一平台”。强化舟山总装基地核心地位,建设宁波高端材料基地、台州核心部件基地、温州智能装备基地,依托船舶产业大脑建设全省产能调度平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二要实施产业链断点替代工程。编制船舶配套国产化替代清单,对采购国产通导设备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在宁波、台州布局5个专业船配园,企业采购国产通导设备享受补贴,可设置亚达管道、杭齿集团等优势企业首批试点。三要建立“红黄绿”产能预警。建设全省船舶产能监测调度平台,推动闲置船坞资源跨区域共享,重点破解五奎山等区域产能闲置困境。对于低端产能,如电缆同质化等限制扩产,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开辟极地邮轮等细分市场。
3、建设新型人才培育体系,破解结构性断层
一要实施“浙船工匠”计划。推广“学历+技能”双证融通模式,借鉴浙江国际海运学院试点经验,批量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7年培养万名复合技工,目标焊工平均年龄降至42岁。二要建设沪杭人才飞地。建立船舶产业人才基金,对引进的智能船舶设计等紧缺人才提供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专项保障。对智能船舶领域硕博人才提供专项补贴,借鉴宁波“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经验柔性引才。三要推动课程供给前瞻性改革。将绿色船舶、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纳入课程标准,联合企业开发精品课程。将机器人修船、数字船坞等实战案例纳入教材,覆盖90%的职业院校。
4、建立全球风险联防体系,拓展开放发展空间
一要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体系。支持船舶检验机构深度参与IMO规则制定,推动浙江绿色修船标准纳入国际规范。依托浙江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2026年推动绿色修船等3项标准纳入IMO规范。二要组建“301调查”省域联防机制。组建省级法律支援中心,开发订单风险预警系统,设立弃单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弃单风险补偿资金池,将新接订单定金最低比例提至30%,固化沿海地市应急经验。三要建设“一带一路”服务枢纽网络。在新加坡、迪拜等枢纽港设立7个设备中心,配套远程诊断系统,实现海外服务72小时响应,参考中远海运全球运维网络经验试点。
5、深化体制机制集成改革,优化发展生态
一要创新行业监管服务模式。归并外国船级社认证程序,建立“一检通认”船舶检验体系。降低企业成本,复制自贸区大宗商品数据跨境经验,压缩通关时效。二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新路径。在自贸试验区框架下试点船舶设计数据安全流动机制,对船舶设计图等非敏感数据实施备案制,审批缩小至7天以内,建立浙船跨境数据安全白名单。三要建设涉企服务集成平台,打造政策“免申即享”中枢。打通经信、税务、海事等系统壁垒,实现“政策精准推送-申报一键直达-资金快速兑付”全链服务。
全球船舶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变局下,浙江当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将双链融合作为破局关键打通科研转化堵点,激活新质生产力基因。须以科创攻坚突破“卡脖子”桎梏,以产业重构锻造韧性生态,以制度集成再造开放优势,将修船全球领先、造船高端突破的“舟山实践”升维为“浙江方案”。唯有在技术突围中构筑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在风险挑战中闯出开放发展新航道,方能铸就全球船舶工业版图中的浙江硬核力量,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浙江担当。
作者简介:
方 晨,浙江海洋大学副教授,博士,博导。
王志宇,浙江海洋大学。
课题信息: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开放活海: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路径研究(24WH02-3Z)。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