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文化管家赋能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空间效能提升的萧山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1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社会的主体,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前沿阵地,萧山区以“文化管家”模式为支点,历经七年探索实践,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三级服务网络,在设施智能化升级、服务精准化供给、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然而,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起点,公共文化空间效能提升仍面临空间闲置、供需错配、人才缺口等深层次矛盾。如何通过模式创新破解瓶颈,将文化资源存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增量,成为萧山打造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标杆的关键一跃。

01、萧山文化管家模式的发展与实践成效

(一)模式演进与服务升级

萧山区文化管家模式自2018年启动以来,经历了从试点探索到智慧化升级的迭代发展,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初期1.0版“日常管家”以戴村、河上、闻堰三镇街为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针对性解决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为乡村输送文化活动策划、艺术培训及场馆运营等专业服务。2022年升级的2.0版“全域管家”实现镇街全覆盖,构建起“选—用—管—培”标准化体系。2024年推出的3.0版“智慧管家”则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搭建“平台+大脑”智能化监管体系,拓展线上服务场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精准化、高效化转型。目前,萧山区累计组建基层文化团队456支,年均开展文化活动985场,直接服务群众560万人次,有效激活了基层文化活力。同时,萧山区文化管家已形成“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群众可通过“浙里文化圈”平台预约文化活动,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二)空间建设与覆盖成效

在空间建设层面,萧山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省星级乡村博物馆3家,建成省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95个,获评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3处。目前,萧山区已建成城市书房46家、文化驿站23家、“潮文化Park”12家、乡村博物馆55家、非遗工坊18个。其中,永兴书房实现镇街全覆盖,萧山花边非遗生活馆和钱塘潮涌文化展示馆获评“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文化管家机制创新,322个行政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并高效运营,如戴村镇尖山下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管家组织村民创作小品《坚守》,河上镇依托非遗工坊打造《河上龙灯胜会》品牌活动。三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确保城乡服务同质化,群众可就近享受与城区同品质的文化服务。数据显示,当前萧山区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35平方米,正向2035年设定的超过65平方米目标稳步推进,全域“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基本成型。

(三)社会参与机制创新

该模式的成功还得益于社会参与机制的持续创新。2024年修订的《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政策工具,激励社会资本投入非遗工坊、复合型文化空间等项目运营。目前,社会力量已独立或联合运营63%的城市书房,同时积极参与其他新型文化空间的建设,如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与闻堰街道五所教育机构代表共同签署区域美育共同体合作协议,将打造独具特色的美育实践基地,形成“政府主导规划、专业机构运营、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供给格局。这种“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机制,不仅缓解了财政投入压力,更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了服务品质。

02、萧山公共文化空间效能瓶颈与问题分析

(一)空间开放与利用效率待提升,服务覆盖需进一步优化

当前萧山区部分公共文化空间存在开放时间有限、夜间服务不足等问题,与“延长开放时段、拓展服务场景”的政策导向存在提升空间。调研显示,尽管城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已达79%,但是部分乡村书房藏书因更新周期较长,设施功能单一,故利用率较低,且19.7%的受访群众对设施设备提出改进建议。如何优化空间开放机制、提升设施使用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运营管理需改善,服务水平待提升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1年发布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范》对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定义、总体原则、规模与布局等内容做出了相关规定,2024年《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等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运营,并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但上述文件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具体运营管理细则还存在欠缺。在多方协作运营情况下,公共文化空间管理不免会出现各方权责划分不清晰、管理效率低下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水平。

(三)数字化融合需深化,服务响应机制待完善

尽管3.0版“智慧管家”模式已推进数字技术融合,但基层场馆的智能化服务尚未全面普及。例如,VR/AR沉浸式场景仅在部分试点空间落地,智慧文化云平台的“文化管家模块”功能仍需优化,导致数字平台活跃用户占比偏低,55.01%的受访群众仍通过“社区通知”获取服务信息。这反映出数字化服务与群众需求尚未完全匹配,需进一步打通“线上需求反馈—线下服务优化”的闭环链路。

(四)人才队伍结构需优化,专业能力与稳定性待加强

文化管家模式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力量,但人才供给的稳定性与复合能力仍需提升。调研显示,部分文化管家因缺乏项目管理、数字运营等跨界能力,导致非遗活化、青年社群等特色活动较少。如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成为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政策保障体系需健全,资金与法规支撑待强化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仍以财政投入为主,部分镇街因财政压力压缩文化活动预算,影响服务规模与质量。同时,法规缺失导致管理权责不够清晰,尽管《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范》等文件提供部分指导,但空间准入、运营、退出标准及考核机制仍需完善。如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保障”的政策体系,成为效能提升的重要课题。

03、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效能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空间规划布局,提升物理空间效能

一是构建“多级多元”空间体系,城区嵌入“文化微空间”。例如,在咖啡馆设置“小书柜”、在地铁站打造“艺术展墙”,实现“10分钟文化触达”;在商圈、写字楼等区域设置小型文化活动室或艺术展示区,满足城市居民和上班族的碎片化文化需求;二是打造特色文化街区与文化地标。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风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如“非遗文化街”“创意艺术街区”等;同时,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如城市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三是推广“共享文化空间”理念。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放内部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室等,在非工作时间向公众开放,实现文化空间的共享共用;四是实施空间动态评估与优化。通过建立“使用率、满意度、设施更新”三维评估模型,对连续3个月使用率低于10%的空间启动改造程序;利用数字技术动态监测场馆人流量,根据场馆周边情况适当延长场馆晚间开放时间和增加晚间开放数量,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二)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引入“空间管家”机制。每个文化空间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活动策划、资源对接及日常运营,绩效与空间使用率、群众满意度挂钩,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探索“全生命周期管理”。每个公共文化空间项目在事前需充分评估可行性,事中实时进行资金、使用率监测,事后周期性评估结果将与未来资金及参与的社会力量合作情况挂钩,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三是探索“以文养文”模式。借鉴浙江之江文化中心经验,开发文创产品、承接商业演出、举办文化市集等,要求文化空间非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提升5%,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提升文化空间的自我造血能力;四是探索“青年模式”。利用短视频热度打造系列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探店”短片,扩大空间知名度;举办“城市青年文化节”,打造青年品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提升城市文化活力。

(三)完善需求响应制度,实现精准服务供给

一是升级数字平台功能,开发“城市文化云”APP。数字平台集成“活动预约、场馆导航、人流监测、文化点单”全流程服务,目标60岁以上用户使用率提升至30%,同时优化界面设计,提升用户体验;二是推行“文化菜单2.0”,建立“基础服务+特色服务”双清单。一方面基础服务覆盖全年龄段,如老年书法课、少儿绘本阅读;另一方面,特色服务结合城市产业特色和文化资源,如科技城“科普展览”、文创园区“创意手工坊”;三是提升数字资源更新及时性与规范性。及时对数字资源进行更新并发布《城市数字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标准》,做到线上线下资源同步,提升数字文化资源规范度,满足线上人群使用需求。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专业支撑

一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设立“初级、中级、高级”文化管家职称体系,与薪资待遇、项目资源挂钩,高级管家年薪上限突破20万元,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实施“百人培养计划”。联合高校开设“公共文化管理”微专业,每年培养50名兼具艺术策划、数字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三是落实脱产培训工作。每月开展在岗人员的脱产培训工作,加强对培训成果的检测,培训实践反馈与个人绩效挂钩,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五)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强化制度支撑

一是制定《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管理办法》。明确空间准入、运营、退出标准,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可获税收减免、场地补贴等政策,规范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运营;二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申报国家、省级有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专项资金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借鉴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经验,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空间模式;三是建立“效能红黑榜”。每年发布城市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报告,对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区域约谈主要负责人,并扣减次年文化专项资金10%,同时报告结果作为未来社会力量参与主体的合作评估依据,激励各方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效能。

作者简介:

周爽,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英才、省高校青年优秀人才、省“152”党史人才、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

陈婉敏,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信息: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同富裕愿景下人民幸福感提升的路径研究》、杭州市萧山区社科联课题《基于文化管家模式的萧山公共文化空间效能提升实践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5-CZ-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