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水平建设体育强省和赛事强省背景下,将杭州建设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是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体育成果之一。杭州在2024年全球体育城市指数中排名第48位,在国内城市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然而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本课题组经多方访谈和调研,系统梳理了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经验,并提出了将杭州打造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杭州市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差距
(一)体育赛事的数量与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且已有汇丰世界羽联巡回赛总决赛、国际排联女排世俱杯、FINA世界游泳锦标赛等10余项高级别赛事落户杭州。而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如伦敦则每年举办国际级赛事15项(含温网、英超等),纽约也固定举办美网、纽约马拉松等6项国际赛事。而杭州2024年仅承办国际赛事3项,年均国际赛事仅为纽约的1/2和伦敦的1/5。与之相比,杭州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这些赛事尚未与城市有效融合,面临着品牌营销不畅、市场开发价值受阻等问题。与此同时,这些单项体育赛事与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全球顶级综合赛事相比,其对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十分有限。
(二)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明显不足。
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相配套的是世界知名的大型体育场馆。如伦敦就有5个世界著名的体育场馆设施,容量为60,000人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更是被英国人昵称为“伦敦碗”。与世界公认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比,浙江杭州在这方面的差距也较为明显,例如到目前为止,称得上地标性体育场馆建筑仅有杭州奥体中心大莲花体育场和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场馆特色不够突出,且缺少品牌营销推广,未能像北京鸟巢一样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三)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尚需努力。
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城市生活品质的象征,也是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重要手段。伦敦、巴黎、东京、纽约、洛杉矶等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已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当地城市政府通过构建方式灵活的购买制度、积极主动地培育承接主体,使得社会体育组织愈加成熟、公共体育设施愈加便利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愈加丰富。仅从公共体育设施方面来看,虽然杭州计划到2025年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3.3平方米,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是远低于伦敦、巴黎、东京、纽约、洛杉矶等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如纽约人均达到大约4.5平方米。而人均游泳池的数量不到伦敦的一半,网球场、室内体育馆和足球场的数量更是与之相差甚远。
(四)职业体育俱乐部水平仍旧滞后。
纵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均具有世界著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扎根当地。如纽约市是美国职业四大球(棒球、美式橄榄球、篮球、冰球)运动中拥有职业俱乐部最多的城市之一。而伦敦更是英国的足球之都,拥有切尔西、阿森纳等著名的6支英超球队,接近整个英超总数的1/3。相比之下,浙江杭州的职业俱乐部除浙江FC、浙江稠州金租、浙江方兴渡俱乐部(前浙江广厦)外,其他俱乐部鲜有人知,数量明显偏少,且职业体育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或知名度的高水平俱乐部,球迷文化更是有待进一步培育。
二、杭州市打造国际著名
体育城市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面提升杭州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2035远景目标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对比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经验,建议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一)培育世界级的IP赛事。
一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城市体育赛事战略规划、评估与决策机制,做好高级别赛事引培的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工作。在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文化传统、市民需求和季节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赛事组合或赛事群,构建多层次的体育赛事体系。二是要加大培育和引进高端品牌赛事的力度。注重引培结合,既要引进品质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国际品牌赛事,也要结合具体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牌赛事。在不断提高赛事运作市场化程度与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亚运赛事遗产开发战略,提升办赛社会文化效益。三是要积极申办顶级国际单项体育赛事或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条件成熟的时候,适时联合上海、南京等长三角主要城市联合申办奥运会或足球世界杯,并为此提前做好城市空间、土地规划、基础设施以及大型场馆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布局。
(二)打造地标性的体育场馆设施。
一是要加快推进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努力打造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体育建筑。特别是要努力打造“小而美”的“网红”全民健身设施,这既是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杭州市奋力打造著名体育城市的必由之路。二是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增加场馆的科技元素。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2月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区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和备战情况时明确提到,体育场馆的建设要考虑可持续利用的问题,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和节俭特色。接下去,要发挥互联网先发地区的优势,继续加强对黄龙体育中心、奥体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三是要注重场馆人文精神的融入。人文精神的融入将赋予体育场馆成为地标性建筑的“魂”,改变千篇一律的发展现状。建议杭州市要积极利用良渚、吴越、宋韵等城市文化的传播赋予大型体育场馆更多的人文精神和内涵故事。
(三)提升普及化的公共体育服务。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盘活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存量资源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的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构建出10分钟健身圈,扩大市民“幸福半径”。二是要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氛围,调动各年龄段人群的参与热情,呈现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全民健身景象。特别是要以体育为载体,实现时尚、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与互动,擦亮“浙江(杭州)国际时尚体育周”金名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体育的时尚元素。三是要开展个性精准化的科学指导。对居民体质进行定期监测和精准指导是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不同人群达到“运动让身心更健康”的目的,要逐步推广和普及“百姓健身房”“基层体育委员”和“社区健康师”等优质项目,以指导更多的市民“怎么吃”“怎么练”“怎么防”“怎么调”。
(四)建设高水平的职业体育俱乐部。
一是积极扶持在国内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体育俱乐部。通过吸引国际优秀运动员的加盟等措施无形中提高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曝光率。二是进一步探索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体制机制。在努力振兴“三大球”的同时积极完善职业、半职业联赛体制,打造3个以上的地方特色职业俱乐部。与此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合作培养方式,在游泳、网球、羽毛球等重点项目上实施巨星培育工程,培养和打造代表杭州城市形象的本土职业体育明星。三是要顺应时代趋势,试点培育一批电子竞技俱乐部。要紧抓亚运会电子竞技赛事举办契机,进一步吸引优质电子竞技俱乐部来杭发展,积极推动电竞行业产业链条完善,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国际影响的电子竞技俱乐部,努力打造成电竞名城。
作者简介:赵得龙,男,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