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数字化赋能乡村闲置资产盘活的“遂昌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07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遂昌县作为浙江省山区县之一,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与城镇化影响,也使得乡村地区老年人口占比增加、“空心村”现象突出,也出现大量闲置农房及抛荒土地。然而,山区县县域自然环境优异、气候条件突出,部分乡村闲置资产呈现出较大的市场潜力,深受农创客、城市居民等青睐。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出鼓励各地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的要求,同时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以盘活闲置资源。

遂昌县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向高校、企业借力,充分融合多领域、多维度、多场景数据,以市场化手段活化乡村闲置资产、以数字化路径贯通城乡要素流通,有效解决了城乡要素流动中乡村闲置资产信息获取难、产品转化难、市场推广难等问题,实现了乡村“实体化”资产到“数字化”商品的转变,以“数字之力”将乡村闲置资源推向城市,将城市、人才、资金等要素引入乡村,为山区县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借鉴。

一、遂昌县乡村闲置资产盘活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

理清乡村要素家底,形成乡村闲置资产“一本账”。

一是摸清乡村家底,解决“乡村有什么”的问题。创新构建以“自然村”为颗粒的村庄基础数据库,覆盖全县1640个自然村,包含人口、产业、经济等7大类,共3亿余条数据。数据搜集结合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对村庄土地、建筑等空间信息进行精准测绘,结合入户走访、档案查阅等传统方式,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形成资产基础信息底座,为后续工作筑牢信息根基。

二是常态化摸查评估,解决“资产怎么样”的问题。以“团队调研+村民填报”的形式,常态化动态摸排乡镇、村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可利用资产的潜在情况,并结合闲置资产状况及所在区域条件,构建闲置资产发展潜力指数模型,从经济价值、开发难度、市场前景等多个维度,对资产潜力进行量化评分,解决资产底数不清、资产潜力较难评判的痛点。

三是形成数据平台,解决“资产数字化”的问题。对筛查出的可市场化闲置资产,制定了细致的分类标准,进行精准归类,并为每一处资产补充建筑年代、区位条件、配套设施等多条目属性信息,形成资产数据包。在此基础上,对每条资产信息逐一赋码,确保数据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同时建立可实时显示的资产地图,实现可利用资产统一管理,目前已搜集431处资产,数据超20余万条。

(二)

发挥市场化平台优势,贯通可利用资产信息渠道。

一是协同相关部门,明确数据权属。成立由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等多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通过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跨部门研讨,依据《数据安全法》相关规定,明确将乡村闲置资产数据的所有权划归县里相关部门,并归入县数据仓,建立可利用资产专题库,实现数据治理,同时以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形式,与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打通可控的政府数据开放渠道,实现数据的有序共享。

二是针对市场需求,实现资产包装。结合大数据分析及机器学习方法,通过挖掘社交媒体评论、旅游平台攻略、电商消费数据等多源信息,精准洞察消费者对乡村闲置资产的潜在需求,并由数据运营主体结合需求对闲置资产进行逐一进行包装,包括规划思路、开发意向、文案信息及效果图等,已形成43个资产数据包。

三是优选合作平台,推进资产运营。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引入闲置资产运营团队的角色,由遂昌县本土赶街等专业市场运营企业承担,企业通过数据开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申请资产数据包,进一步包装后上架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各类平台,借助平台庞大的用户流量提升曝光度,以视频直播、实地探访等形式吸引公众关注。通过多元渠道的推广运营,相关资产信息日访问量超1000次,成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目前已有14幢闲置房屋实现签约。

(三)

完善项目落地管理,保障资源项目转化。

一是积极引入运营主体。以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为核心,从制度建设、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多维度发力。鼓励本土企业参与乡村闲置资产流通各个环节,主动吸纳遂昌县乡村共富研究院、浙江农交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遂昌县农村产权服务中心等企业参与资产运营各个环节,形成覆盖资产评估、数据运营、交易撮合等资产运营全链条的企业矩阵。

二是保障项目落地支撑。照项目编码,为每个闲置资产开发项目量身组建项目落地保障组,包括乡镇分管领导,农业、林业、自规、文旅、建设等部门人员、对应村集体负责人、相应资产经理人,各成员明确分工、协同合作,通过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建立线上沟通群组等方式,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基础设施配套、利益分配纠纷等问题。

三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优化项目服务,建设运行线上线下企业服务平台,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形成“极简审批”常态化模式,强化资产盘活落地过程中的金融、政策保障,对成功盘活闲置资产的项目给予财政奖励,对带动村民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形成了覆盖项目策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为乡村闲置资产盘活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二、遂昌县数字化赋能乡村闲置资产盘活的经验启示

城乡要素流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经济循环的畅通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以数字化为手段,结合数据要素流通相关理念,实现市场需求与地方产品信息的充分对接,使得乡村的“人”、“资产”“产业”活起来了,实现了村民、集体、企业“增收”,为乡村要素活化及城乡要素流通,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参考。

1、数字化驱动,推动乡村闲置资产的形态转变与价值流通。

借助先进的数字化逻辑与技术手段,将原本处于闲置状态、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乡村实体资产,转化为可在线上平台展示、交易和管理的数字化商品,实现“实体资产”向“数据产品”的有效转化;此外,充分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整合消费偏好、文旅热度、投资趋势等外部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需求预测模型,实现客户群体精准挖掘、市场需求准确对接;在此基础上,依托多元化的线上平台和新型传播媒介,构建起全媒体推广矩阵,实现了乡村闲置资产信息向城市的无障碍流通,充分利用主流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社交媒体(如微信、小红书)等,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拓宽其市场影响力,贯通乡村闲置资产信息向城市流通渠道。

2、市场主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商贸新业态构建。

充分依托市场优势,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型企业核心优势,以市场运营主体作为“商品”市场流通的主导者,引入乡村闲置资产运营团队,以“商品化”视角对乡村闲置资产进行特色化、针对性、市场化包装,形成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包装逻辑,形成资产盘活新业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模式识别,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信息,识别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文创开发等领域的潜在需求;设计“数据-场景”智能匹配算法,结合相关标签索引,将乡村闲置资产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优化资源配置与运营策略,实现闲置资产价值的精准释放与可持续增值。

3、人才科技赋能,放大乡村闲置资源数据要素价值。

充分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智慧,联合高校科研团队与数据企业技术专家,创建乡村闲置资产价值评价模型,依托县域公共数据与非公共数据,从资源要素价值、区位条件、开发难度等多维度实现资源价值的系统判定,综合评估闲置资产的当前价值和未来潜力;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发挥智力科技优势,打造“政府+高校+数据型企业+市场型企业”组成的人才科技支撑体系,形成集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精准推送、落地保障和动态反馈的闭环消费生态,从最初的资产数据收集到最终的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徐鹏飞,博士,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讲师,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兼职研究员,主持省部级、厅局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