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艺术破圈后的深思:以美育为核心,推动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国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7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不仅关乎美学探索,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社会美育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浙江在文化艺术创作与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与“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文化破圈的成功案例。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青年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艺术展览成为流量密码的当下,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破圈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在破圈之后持续推动文化自觉,如何在流量之外守护美育初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破圈的中国美术学院实践经验

(一)全民美育引领艺术高原,共构艺术人才培养最后环节与社会检验初舞台

中国美术学院在多年的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毕业展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步,更是艺术学子们进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每位毕业生自我拔高一度,完成从学生到前程远大的青年艺术家、青年设计师、青年导演、青年学者的身份转变。

因此,早在2010年,中国美院就首创向全社会开放的毕业展,将传统的分专业、分阶段、分场馆的毕业创作展览模式,转变为采用集中展示、长时段展出的形式,将各专业本硕博毕业创作同时展出举办毕业创作展示周,将整个校园变为学生作品展示的大舞台,领全国艺术院校毕业季之先河。一年一度对外开放的毕业创作展示让每年毕业季期间的美院校园成为一个开放的美术馆、一个面向公众的艺术博览会,为全国各地观众提供艺术的熏陶与盛宴。

毕业创作展示周不仅是学校检阅教学成果的大平台,还是促进就业工作、加强人才供需大交流的渠道,通过毕业作品的集中展示,一方面邀请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和企业前来挑选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办展回馈社会,让市民直观地感受美院学子对艺术的虔敬与追求历程。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创新和沉淀践行,这场年度展事正努力以展览叙事的“小窗口”撬动社会美育的“大现场”,以美术创作的“小世界”高效释放艺术有为的“大服务”,通过青年学子充满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展现艺术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这场兼具学术高度与大众美育功能的展览,不仅彰显了杭州作为创新活力之城对时代命题的艺术回应,更生动诠释了浙江省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进程中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智慧。

“七十二变·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现场

(二)经典展览彰显时代高峰,激活社会美育与社会创新的核心现场

1932年,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在《美术的杭州》一文中提到,“杭州有三种美——天然美、人工美、创造美。”他认为,国立艺术院主要是以“精悍焕发之风度”为杭州创造美。今天的艺术学院,除了美化城市、美化心灵之外,需要也可以为城市做更多的事情。因为今天的艺术教育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艺术除了创造美,还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动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离不开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本届中国美院毕业季汇聚2971位青年艺术家、3000余件匠心之作,以"直链式"的互动体验打破艺术边界,构筑起一幅流动的城市艺术长卷,将毕业展升华为集学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创意盛会。当创意融入城市肌理,艺术便点亮了日常生活。

在艺术领域,高峰的占领不仅关乎审美高度,更体现文化自觉。在文化强国的建设征程中,高峰的攀登亦永无止境。这份文化叩问的回响,在杭州这座千年古都早已激荡多时。从“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到“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展”,一系列标杆性展览的相继绽放,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中国艺术文化自主创新之路。深刻的现实关照、先锋的实验意识和自知的批判精神,透过更立体的现实世界、更开放的文化资源、更多维的艺术史脉络,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自我创造的重要养分,积极参与着全球化时代的多极文化建构。

(三)拓宽艺术创造新光谱,塑造新时代现实主义公共文化

回到以毕设展示为锚点的“破圈”之路,中国美院已持续书写了16年,并引领了艺术高校甚至综合大学毕业展示季之风气。将象牙塔内的创作带进城市公共空间,让学术成果与市民生活深度交融,这种开创性的实践,实现了三重跨越:教学成果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共享跨越,办学理念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范式跨越,青年艺术家从专业成长走向时代对话的蜕变跨越。这种与师生共创、与大众共情、与社会共享的现场,重塑了艺术教育的展示形态,呈现了艺术院校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担当。

与毕业展同期亮相的“《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当代审美重构东方神话,每一件展品都是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每一处展陈都彰显着文化创新的时代高度。这场引发持续观展热潮的现象级展览,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IP的现代生命力,更触发了一场关于文化创新的深度思考——它向我们昭示:真正的文化自觉,源自对文明本源的深度开掘与时代重构,中国文化的创新表达正在全球艺术版图上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这种创新能量的迸发,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从高原迈向高峰的生动写照。

新时代,美学语言的表达需要更普世的转译,文化输出的传达需要跨文化的互鉴,社会美育的接纳则需要更亲切的姿态。专门艺术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广泛互动,才能真正影响社会。纵观毕业展,有科技与艺术的共舞和对数字文明新边界的探索,如有的作品以骇客艺术为切入点,构建起AI智能体与人类角色的交互剧场;有深扎社会、对乡土美育的拳拳爱心,如毕业生吴鸿珍是返乡者,她积极践行把艺术的技艺传承到中国大地,呈现出社会美育的新担当;有设计学科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想象力驱动+可实现性牵引双向赋能机制,深度挖掘了艺术与实干、社会、国家建设的紧密关系。在此意义上,这场全民参与的毕业展呈现出来的生活厚度、文化传承和创新力量的综合迸发,才最值得重视和强调。

“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现场

在AI浪潮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今天,我们愈发认识到:每一次对传统的致敬都是创造性的重启,每一个面向未来的步伐都是文化基因的再出发。当下,杭州正以“展览叙事”为支点,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城市文化生态:向前探索未来艺术形态,向上攀登美学高峰,向下滋养市民生活,向内深挖传统精髓。在这座古今交融的城市里,多层级艺术展览既延续着学院派的学术血脉,又迸发着数字时代的创新活力。年轻创作者们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既扎根本土文脉又拥抱全球视野,既敏锐捕捉时代脉搏又真诚表达个体感悟,在传统与未来的张力中,续写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崭新篇章。这场持续百年的美育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回应着蔡元培先生当年的期许,在数字文明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七十二变·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现场

二、从艺术破圈到文化自觉的不足

在《黑神话:悟空》艺术展、毕业展等接连引爆社交网络,万人空巷的盛况背后,我们更需要清醒的思考:当艺术展览成为流量密码,美育的初心是否被稀释?当打卡拍照取代静心观赏,文化的深度又该如何守护?

一是“流量至上”对艺术价值的消解。毕业展上,部分作品为追求“出片率”“打卡点”而过度强化视觉刺激与形式创新,思想性、艺术性被弱化。某社交媒体数据显示,超60%的观展者停留时间不足10分钟,只为拍摄“九宫格”, 而忽视了与作品的深度交流与体验。这种观展方式导致观众难以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短暂的打卡拍照后难以获得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艺术创作与展示的文化价值被严重消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美育的有效提升。真正的艺术破圈,不应是简单的眼球经济,更要是"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对话。

二是技术演进与教育内涵的脱节。艺术教育不能“只懂技术,不懂艺术”。在AI绘画、数字建模大行其道的今天,部分艺术院校、职业院校为迎合市场,将课程压缩为软件操作训练,忽视了艺术史、美学理论等基础教育。某调查显示,一些艺术类毕业生“技法娴熟却思想贫瘠”,作品一味炫技,对艺术史、美学理论一问三不知,更缺乏艺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蔡元培当年提出的"倡导艺术运动",恰恰强调艺术的社会关怀与思想启蒙。若艺术教育只剩“技术的躯壳”,何谈对“完整的人”的培养?

三是美育目标与展览热潮的落差。高峰之上,更需守护美育的“精神海拔”。杭城的艺术展览热潮,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但也需警惕“高原上的洼地”。真正的文化高峰,不仅需要流量和技术的“托举”,更需要对美育初心的坚守。当我们谈论“破圈”时,别忘了问:破的是流量的圈,还是思想的圈?当展览落幕、人群散去,留在观众心里的,不该只有几张照片,而应是一粒关于“美”的种子。

排队参观“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的观众

三、构建“破圈立心”长效机制,打造美育生态闭环

展览的热潮终会退去,但美育的使命永远在场。当“黑神话:悟空”的视觉震撼渐渐淡去,当毕业展的人流慢慢散去,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在“破圈”之后“立心”?如何在“流量”之外“留量”?

基于中国美术学院实践经验与当前艺术破圈面临的挑战,建议从以下维度构建长效机制,推动艺术破圈向文化自觉的深层转化:

1、构建资源协同网络,打造社会美育发展大平台。

蔡元培先生早在100年前就强调:“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有社会的美育”,应该去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展览会、剧院等接受社会美育(1922年《美育实施的方法》)。这就要求,全面统筹社会美育资源,在社会艺术培训和测评体系与各级各类艺术场馆、中小学校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推动艺术教育和社会美育的全民普及、全民共享,“以四通八达之教育,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打通各方面资源、凝聚最广泛力量,在全国各地美术/书法水平等级测评中心和美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旅系统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中心等资源,供给遍布省、市、乡、镇等社会毛细血管的艺术体验中心网络,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渗透社会基底的社会美育大平台,使之成为社会美育的供给源、大课堂,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艺术知识和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而从更大视野中理解艺术文化。

2、建立“三维评价体系”,重塑艺术价值坐标。

在学术维度上,由艺术史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组成的专业评审委员会,重点将作品的传统文化转化力、当代问题回应度和艺术语言创新性纳入核心评估指标。探索“艺术作品学术价值评估标准”三级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作品与传统文脉的对话深度、对现实议题的回应力度以及展览叙事的可能性。在社会维度上,开发“观众及媒体深度参与指数”,重点监测单件作品平均停留时长、互动完成率、社交媒体二次传播质量等指标。在市场维度上,构建“艺术人才发展追踪平台”,从职业发展路径、创作成果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三个层面动态追踪毕业生发展状况。

这一评价体系打破了单一标准,既守护艺术创作的本体价值,又促进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通过动态追踪和数据分析,为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兼顾学术追求、社会价值和市场规律的新坐标。

3、构建“传统活化系统”,筑牢文化根基。

结合“中国艺术国学门”建设,全面展开“中华文明基因工程”,创设汉字、器道、山水、造园四大研究中心,以这四个命题贯通其他学科专业。在全球史的大视野中彰显中国艺术的独特意蕴,创新中国人的“视觉国学”。

建设“视觉国学”数字档案,与浙江大学等、西泠印社等合作建立”中国传统艺术大数据中心”,构建全球最大的东方艺术数字资源库。既要做好传统艺术的“考古队”,更要当好创新转化的“探险家”,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创新设计的源头活水,千年文脉在当代设计中绽放新的生命力。

4、创新“城市美育供给”,培育持久影响力。

创新思维重构城市美育供给体系,通过构建“校地联动、全民共享”的美育新生态,让艺术真正融入城市肌理。联动高校、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打造“城市艺术季”品牌活动,形成贯穿全年的节展体系,既有高水平的学术展览,也有深入社区的艺术普及活动。

构建“城市美育评估体系”,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从公众艺术认知水平、文化消费结构特征、创意产业就业规模等多个维度,编制年度《城市美育指数报告》。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能量化呈现美育建设成果,更通过建立“美育示范社区”认证等激励机制,推动美育工作纳入城市治理体系,最终实现从“艺术展示”到“艺术浸润”的转变,让杭州真正成为一座“艺术即生活”的品质之城。

当《黑神话:悟空》的金箍棒划破天际,当毕业展的创意火花点亮杭城,我们更需谨记:所有破圈的绚烂,终要回归美育的日常。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浙江正以“美育共富”的创新实践,书写着文化自信的新篇章——这里不仅有“流量”的浪花,更有“留量”的深潭;不仅能创造“爆款”,更在培育“永恒”。

蔡元培先生当年在西湖畔播下的美育火种,今天依然在等待我们以更深的耕耘、更真的诚意去呵护。或许,真正的艺术破圈,从来不是要打破什么边界,而是要打开每个人的心灵——让美不再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狂欢,而成为滋养生命的永恒源泉。这,才是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作者简介:

刘杨,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主任,浙江省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读博士。

廖垣,中国美术学院研创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

邹萍,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研究员。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