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专家团队来浦对接“金华市深化中非地方合作课题研究联合体”浦江行动。此次校地合作行动,不仅是积极响应金华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中非合作的战略部署,更是全力打造中非地方合作样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步。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珩,人文社科处学术专聘副处长张禄佳,非洲研究院学术副院长张巧文等10位专家,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社科联主席徐军峰,以及县侨联、县委党校、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投资促进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和涉非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当天上午,“金华市深化中非地方合作课题研究联合体”浦江行动座谈会在浦江县社科之家举行。座谈会上,浦江县委托的各课题组负责人结合课题内容,提出创新性思路。
《肯尼亚发展》重大委托课题负责人周倩教授认为,可将肯尼亚与上山文化建立跨时空对话,以动态发展视角,打造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新型国别知识产品,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撑。“中非市县领导交流互访机制”课题负责人李雪冬副研究员提出,通过构建常态化机制化平台,为中非地方政府合作筑牢制度性基础,推动交往从随机性互动向系统性协同升级。《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国情分析报告及浦江对口合作策略研究》负责人刘青海研究员将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四大维度,对两国国情开展系统性深度剖析,制定兼具战略前瞻性与实践操作性的合作策略,推动浦江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浦江对非农产品贸易出口互补性与合作策略研究》负责人吴月芽编审将提出适配性强、可落地的贸易合作模式,推动浦江与非洲国家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基层中华职教社对非交流合作对策研究》负责人、博士生石敏将通过精准对接非洲国家的职业教育需求,深度聚焦浦江水晶、挂锁、衍缝等优势产业领域,探索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出海”的有效途径。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温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陈晓东结合《中非文明互鉴视角下浦江上山文化、孝义文化、书画文化出海策略研究》,提出要打造中非“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新范式。
浦江县社科联和相关单位对课题组提出的合作思路和研究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各自工作领域分享了在与非洲交流合作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建议。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珩作总结讲话,对课题组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学好知识”,充分学习和吸收浦江本地经验和地方特色;二是“做好调研”,深入了解浦江的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三是“出好成果”,产出专著、报告、国情手册、理论文章、企业案例等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四是“做好服务”,注重成果转化,努力为浦江县的对非交流活动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她强调,研究院团队要以浦江厚重的人文积淀与鲜明的产业优势为双轮驱动,着力构建对非合作的县域创新范式,进一步丰富拓展对非合作的“金华样式”内涵,努力把浦江打造成兼具文化辨识度与产业竞争力的地方对非合作标杆和“金华市深化中非地方合作课题研究联合体”的县域样板。
座谈会后,课题组还走访调研了浦江美术馆、浦江中国美术图书馆、水晶小镇、江南第一家、上山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等地,深入了解浦江在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特色优势。
(浦江县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