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平湖市社科联以内容建设深化社科阵地内涵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03

|

来源:平湖市社科联

浏览: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社科阵地突破“有场所缺活力、有活动缺内涵”的发展困境?平湖市社科联紧扣“内容为王”建设理念,在社科阵地构建理论传播、文化浸润、实践转化的完整链条,将传统社科阵地转化为思想传播的“强磁场”、文化传承的“活载体”、乡村振兴的“智引擎”,探索出一条基层社科阵地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理论传播立体化,让思想浸润城乡肌理。创新“青春力量+地方话语”传播模式,“平湖后生”青年理论小组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将理论调研转化为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青年学者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千万工程”“八八战略”等主题开展微调研超20次,形成《低碳乡村建设的平湖解法》等成果。理论宣讲团创作《大桥下的党课》《碳路者说》等特色课程,通过堰上后生说、凉亭读书会等载体,采用三句半、情景剧等形式开展宣讲58场,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农家小院。

文化传承活态化,让历史照进当代生活。解码文化基因,复原造桥石桥建造技艺,推动石桥建造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马厩庙大桥积木,让孩子们在榫卯拼接中领悟工匠智慧;整理马厩庙会等民俗,编撰《桥边故乡》《桥边拾牍》等丛书。创新表达方式,拍摄红色微电影《灯塔》《张筠秋》并在基地常态化展映,沉浸式情景剧《马厩桥的灯塔》以“行进式观演”打破舞台界限,观众手持任务卡穿梭于街巷、老宅、米店等场景,在角色扮演中完成文化体验。

实践转化体系化,让知识转化为发展动能。构建“产学研用”转化链条,牵手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建立低碳乡村研究基地,落地秸秆综合利用等科技项目。开发多条各具特色的社科研学路线,“红色非遗线”串联起剪纸工作室、古桥遗址等节点,“科技兴农线”设置智慧大棚物联网操作、农产品直播等实践环节,“社科共富线”通过培训乡村讲解员、开发“桥韵”系列社科产品,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50批次,带动村集体增收。

通过内容建设的持续深耕,平湖市社科阵地实现从“物理空间”向“文化磁场”的质变,真正成为凝聚群众、引领思想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社科阵地建设提供了平湖方案。

(平湖市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