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本草:药香江南,何为地道

发布时间:2025-07-28

|

来源:潮新闻

浏览:

编者按

为共享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优秀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21年起,浙江省社科联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八季80余期报道全网传播超5000万次,吸引30余万青少年参与,获评2023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

值此浙江文化研究工程20周年以及《中医药法》实施八周年之际,第九季聚焦“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让我们共同感知浙派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与时代活力。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

《浙江医药遗址和文物图典》

《浙江中医药工匠和工匠精神研究》

药屉一开,草香弥漫。陈皮蜷缩如老者的皱纹,当归切片似少女的指甲,甘草盘绕成古朴的篆字,轻盈剔透的皂荚子,身轻如燕的木蝴蝶……本草生长,海角天涯。

古人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浙江的山水,自古便与草木结缘。行走于山野间,脚边的草木,或许正是医家笔下地道的“浙八味”。从《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到《本草纲目》《中华本草》,一部部药物学专著,是一代代医者用草木救护生命的密码:半夏有毒,偏能止呕;黄芪味甘,竟可补气;寻常枝叶,有了起死回生的名目。就连寻常百姓人家,也晓得用几片枇杷叶止咳,一把艾草驱寒……一株草成为一味药,一味药滋养一方人,本草早已化作流淌在浙江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从尝草辨药到典籍传世

本草里有着千年传承

翻开华夏文明的药香画卷,“本草”二字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古有“诸药以草为本”之说,这一概念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因中药以植物药为主体,占比达85%以上,故以草为根本,谓之本草。

几千年来,“本草”不仅成为中药的代称,更发展为中国传统药物学及其专著的统称,记录着中华民族与草木对话的智慧史诗。

汉代《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唐代《新修本草》由朝廷颁布,成为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了八百余年;至明代,李时珍历时二十七载,踏遍千山尝百草,终成《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附图1109幅,造就“东方药物百科全书”;清代赵学敏又著《本草纲目拾遗》,续写本草新篇。

1999年《中华本草》问世,集两千年中药学之大成,收录药物8980种,堪称当代本草学的巅峰之作。

在浙江,桐君老人是中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桐君采药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制药学专书。

东汉时期上虞人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苏沈良方》中记载了炼秋石的方法,当代研究表明,秋石主要含尿酸钙、磷酸钙、碳酸钙及微量性激素前体物质。

在本草专著中,浙派中医本草学派浓墨重彩,著书约170余部,尤其明清间,主流本草名著浙江作者占35%,杰出代表涌现,如陈藏器、陈师文、吴瑞等。

当人们翻阅泛黄的本草典籍,不仅能看见草木的形态药性,更能读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从山海馈赠到药脉传承

山水滋养地道密码

中国本草典籍里,药物记载的数量,见证着文明的积累:东汉《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宋代《证类本草》增至1748种,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已达1892种……数字背后,是无数医者踏遍青山、亲尝百草的实践真知。

无论是雪域高原的冬虫夏草、戈壁沙漠的肉苁蓉,还是水乡泽国的芡实莲须,每一味本草都有最适应的生长之境——这便是中药最讲究的“地道”二字。

浙江低丘绵延、河网纵横,山海相拥的地理格局,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道地药材——全省药用资源达2385种,资源总量与种类均居全国前列。

在浙北平原,杭白菊在晨露中舒展花瓣,麦冬于沃土中积蓄甘润;浙南山地间,畲族人传承着千年林下智慧,厚朴树皮在云雾中积累药性;东海之滨,洞头的海芙蓉,诉说着“向海求药”的神奇故事。

著名的“浙八味”,正是地理天赋、山水灵气的结晶。以浙贝母为例,宁波鄞州一带特殊的微气候与土壤条件,使其有效成分贝母素甲含量远超其他产区;而杭白菊则因钱塘江畔的冲积土壤与湿润气候,造就了“色如玉、气如兰”的独特品质。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教研室主任宋捷民介绍,从浙派本草学者著作中的特点来看,非常注重因地制宜。浙江多山林、多水湿、多炎热,喜选用质地轻清的鲜品药、生品药、香草药和药露及药汁治病。诸多浙派中医临床上常极力推荐和使用“浙八味”。

如明代绍兴名医张景岳极力推荐浙贝母,清代钱塘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推荐杭白术,“凡下焦阴气不脱,上焦阳气骤脱者,无力用参,重用野术,大能起死回生。”

浙江与本草的故事,也漂洋过海,编制出一张跨越山海的文化网格。

南宋定都临安,“惠民和剂局”开创了官方药局制度,推动浙产药材走向标准;明清时期,“浙八味”“杭十八”享誉海内外,杭嘉湖“药帮”形成,澉浦港的商船载着白术远销东亚,市舶司的货栈堆满从海上丝绸之路输入的龙脑、乳香,宁波、温州成为海上药路的重要枢纽……地道二字,不仅指向地理坐标,更承载着文化认同,延续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

从田间山野到数字药田

药香氤氲续写本草新篇

《本草纲目》开篇所言:“草木有灵,可以养人。”草木,是承载天地灵气的生命体。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书,对中医药的发掘,皆起源于人们对救治生命的渴求。这简短八个字,道出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作为中医药原料大省,浙江中药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至2018年,拥有中药材资源2385种,其中植物药材1785种,浙贝母占全国总量的90%,铁皮石斛占70%以上,杭白菊占近50%,元胡、白术、玄参、厚朴占30%以上。

“浙八味”“杭十八”“磐五味”“淳六味”“温六味”等地道药材,不仅成就了浙江“东南药用植物宝库”的美誉,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株本草,背后是一条富民惠民的产业链。

在晚清时期的商业版图中,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手创办胡庆余堂,在药材选取上,坚持选用上等,如云南洱海的茯苓、西藏的藏红花等,确保药品的疗效,胡庆余堂被誉为“江南药王”,书写中药界的传奇篇章。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浙江从事药材种植与加工的人数就超过400万人。遍布全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株株本草书写着富民惠民的生动故事。

从井头山遗址的先民采集灵芝,到现代实验室提取青蒿素;从跨湖桥遗址的煎药陶釜,到智能化的中药煎煮系统;浙江的本草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如今,中药材是浙江省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惠民产业,也是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

在桐乡杭白菊GAP基地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大数据分析指导精准灌溉,传统农耕智慧与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在“中国药材之乡”磐安,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产量2.83万吨,依托数字应用系统,保障放心好药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口头”……

生长在山水间的草木,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智慧的结晶,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对话里,诉说着中国人血脉中的医学之道。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