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即日起,“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在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民营企业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多作贡献。这场座谈会的“含浙量”“含科量”双高,既是对浙江已有发展的高度肯定,也对浙江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如何加快培育更多更强的创新型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浙江民营企业的“规模厚度”和“质量高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再铸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在此背景下,杭州“六小龙”的集体崛起,为回答这个命题提供了“现象级”的研究样本。2025年以来,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等为代表的6家新兴硬核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3A游戏等前沿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引发全球瞩目,被赋予“杭州现象”标签。笔者调研发现,“杭州现象”是企业、人才、高校、资本、市场、文化、政府等多因子交互共振的产物,其中政府是起基础性、支撑性、导引性作用的“权重变量”。本文聚焦于政府行为视角,以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为锚点,分析新发展阶段加快培育科创型民企的战略价值,解构“杭州现象”背后的政府行为逻辑,探讨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政府托举科创型民企成长的路径建议,以期助推“杭州现象”从“一城盆景”向“浙江常态”、“中国风景”跃变。
一、新起点下培育科创型民企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一)科创型民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转型的核心载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浙江经济增长进入传统动能向新质动能层次变革的瓶颈突破期。2024年,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超过14.8万件[1],首次进入全国前四,其中民企占比尤重,科创型民企已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切换的核心载体。例如,深度求索的AI大模型以国际主流约1/11的训练成本,实现性能对标GPT-4o大模型,推动浙江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全球竞争高地,并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传统产业向融合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产值占GDP比重达28.8%,硬科技领域贡献显著,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全新动力。
(二)科创型民企是提振消费需求,畅通市场循环的强大引擎
当前有效内需不足矛盾突出,提振消费面临“就业-收入-消费-价格-利润”循环不畅的困境。科创型民企具有以技术突破为牵引,优化供给结构,增强消费意愿,提升消费信心,链动消费场景的强大潜力,成为提振消费需求,畅通市场循环的关键驱动力。例如,游戏科学以全球顶尖技术标准打造的《黑神话:悟空》,填补了中国在3A游戏领域的空白,并以268元的高定价策略,取得了2800万份销量、超90亿元收入[2]的成绩,验证了消费者对优质文化消费品的强烈需求,并通过IP跨界、场景融合等方式,激活PC终端、电子外设、文化旅游等增量市场。如据丽水文旅官方统计,受益于游戏热度持续带动“线下巡礼”热潮,2024年第四季度文旅产业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
(三)科创型民企是赋能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安康。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要求广大民营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企业的繁荣,更要为社会的共同富裕贡献力量”。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的机器人产品正应用于工业巡检、应急救援、消防侦察等各个领域;强脑科技构建“基金会+医院+企业”公益模式,让智能假肢产品惠及全国70%以上省份的用户;深度求索的R1大模型全面开源,成为科技普惠的公共产品。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在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广阔舞台上,科创型民企“大有可为”。
(四)科创型民企是实现科技自强,重塑国际竞合的重要力量
当前,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抢占科技前沿高地,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重构,创新之争日益激烈。2024年,民营企业贡献了9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8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3],成为技术突围主力军。“杭州六小龙”集体涌现,更是标志着我国科创型民企正在由“跟跑者”进化为“领军人”,改写全球高水平科技产业的竞合格局,充分体现了民企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
二、政府行为视角下“杭州六小龙”现象成因分析
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杭州六小龙”现象的产生是企业、人才、高校、资本、市场、文化、政府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促使创新效能系统性释放的第一动因是政府的托举,具体表现为:
(一)以制度供给的稳定性和适配性,筑牢“创新”根基
稳定连贯又动态适配的制度供给是“六小龙”现象萌发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制度供给方向稳定,产业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14年数字经济纳入“一号工程”,到2016年入选中国首批“数字经济”城市,再到2018年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历经数年迭代形成了“五大产业生态圈+五大未来产业”的产业框架,用稳定的政策导向为创新主体注入发展信心;另一方面,制度供给内容灵活,破解科创企业发展的“个性难题”。针对AI大模型算力短缺的难点,专项开通长三角算力调度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深度求索等企业高并发训练需求。针对游戏版号审查周期长的堵点,创新“版号预审+技术评估”双轨机制,使《黑神话:悟空》上市周期压缩40%[4]。针对人形机器人伦理规范的国际合规壁垒,滨江区发布全球首份《智能机器人伦理治理指南》,为宇树科技拓展国际市场扫清障碍。稳定的制度方向和灵活的制度内容让杭州创新生态愈加优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创新根基更加牢固。
(二)以政务服务的边界性和精准性,激发“创新”活力
杭州政府基于新发展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度解析,秉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理念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落实“有限作为”与“精准响应”协同发力。“有限作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权责界定。杭州市政府通过编制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框定行政行为的法定边界;二是实行无感监管。通过“数字技术+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一公开’”实行精准干预,减少无效监管;三是负面清单管理。对清单明确的企业微观经营行为实施行政零干预。“精准响应”则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快速化。杭州市政府通过“亲清在线”数字平台,实现政企在线互动、政策在线兑付、服务一键直达;二是专业化。市政府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干部团队,实现专业指导精准对接;三是整体化。整合服务资源,实现“一类事一站办”“疑难杂症”兜底办。杭州市政府在“无为有为”间精准“落子”,让政务服务全方位满足科创型民营企业成长需求,让民企无后顾之忧,既能主动“留下来”,更能创造新价值和新奇迹。据统计,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2844家,增加到2024年的1.6万家,增长了5.7倍[5]。杭州已成为科创型企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
(三)以战略定力的前瞻性和持久性,涵养“创新”韧性
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周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回报”的显著特征,需要持久、宽容地给予支持。唯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才能将“蓝图”变成“实景”。杭州在培育“六小龙”们的过程中,始终聚焦于战略锚点,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持“算长远账”。如,将引导基金存续周期延长至10-12年,前五年豁免利润考核,部分收益滚投初创项目,构建耐心资本支持体系。又如,建立“非惩罚性审计+企业观察期+创新风险补偿”的容错免责机制,积极鼓励创新试错。这种“既做孵化器又当避风港”的守护逻辑,使企业在关键成长期免于“断粮断奶”的风险。战略定力的前瞻性和持久性既显示了杭州市政府对发展科创型民营经济的事业勇气和担当,也反映了杭州市政府对科创型民营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刻分析和科学把握。讲规律谋长远,才能真正助推科创型民企发展。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至6305亿元,占GDP比重达28.8%[6]。
(四)以协同网络的系统性和通达性,放大“创新”效能
创新活动不是资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系统网络,子系统要素的完备性和系统间要素流通性是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杭州市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组织”“规则”“规范”的机制设计,重构创新要素的流动方式,把市场没有能力驱动的资源引流到需要发展的领域,从而激发创新生态的整体效能。通过“政策红利+产业优势+宜居环境”,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通过组建2000亿元级别的科创(创新)母基金集群,撬动社会资本超1360亿元[7][8],投早投小投科技,“六小龙”中有4家受益;构建“算力共享共用+区块链确权数据交易+城市级场景试验”组合机制,将算力、数据、验证三大科创刚性成本,转化为可负担、可共享、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依托高校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集聚大批科创企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产学研创一体链动,碰撞聚变。2024年,杭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跃居全国第4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9]。
三、地方政府加快培育科创型民企的路径建议
(一)聚力产业规划,精准加持政策工具箱
一是绘制产业规划导航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浙江省整体发展布局,结合地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制定因地制宜的产业规划。同时,建立产业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调整;二是构建协同政策工具箱。从“固定套餐”到“动态拼图”,主动激活科创型民企的创新基因。在财税政策上,精准滴灌,设立科创型民企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上,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银行、担保机构等加大对科创型民企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在人才政策上,打破“高补贴=高留存”的错误思维定式,破解人才生态密码,构建“产才育才”的人才底座,让人才成为城市升级发展的“智能力”;三是强化政策精准适配性。根据科创型民企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定点输血造血,对于技术突破阶段的企业,加大对其研发设备购置、技术研发项目等的补贴力度;对于市场拓展阶段的企业,出台市场开拓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开展品牌推广活动等。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公众号
(二)聚力营商优化,打造市场活力充能场
一是进一步深化 “放管服” 改革。在“最多跑一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企业开办、项目审批、资质办理等事项的办理时限,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借鉴杭州“亲清在线”数字平台经验,大力探索“AI+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模式,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照通办”“掌上可办”,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创新监管方式,深化“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分级分类等监管模式改革,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扰,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与能力建设。从“领你跑”转变为“陪你跑”,开设“创业陪跑空间”等,一杆子服务科创型民企的各项发展需求。加强干部服务企业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打造一支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立政企沟通常态化、快速化机制,如通过设立企业专线、服务专员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和诉求,为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此外,完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整合各类涉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技术转移、人才招聘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三)聚力创新协同,激活要素聚变新势能
一是提升区域生态网络价值。基于技术的可扩展性,加强企业、产业、行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打破壁垒和限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以杭、宁、温等中心城市为引领,通过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区、开展科技合作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支持科创型民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跨区域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活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贯通创新资源流通“高速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为科创型民企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同时,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数据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共享,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资源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
图源:新华社
(四)聚力定力涵养,构建长跑护航新机制
一是完善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基于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明确容错边界和免责条件,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对科创型民企在创新过程中的非主观失误、探索性试验等行为给予一定的宽容和免责处理,鼓励企业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规范容错免责认定程序,确保容错免责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对该机制的宣传和解读,让企业了解和信任这一机制,消除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二是构建耐心资本支持体系。一方面,引导产业基金、风投机构等加大对科创型民企的长期投资力度,延长投资周期,给予企业充足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优化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科创型民企的长期发展中。另一方面,设计合理的投资退出机制,充分考虑科创型民企的长期发展需求,避免因短期投资退出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投资者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促进科创型民企的持续成长。
杭州经验表明,科创型民企培育的核心在于政府角色的精准定位:既非“放任自流”的守夜人,亦非“大包大揽”的计划者,而是“制度供给者、资源链接者、生态构建者”的复合型角色。政府需从制度加持、营商优化、要素协同、战略定力四大维度系统发力,最终形成“政府主抓,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的创新生态新格局,让更多的“小龙”在之江大地腾飞崛起,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硬核力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知识产权局.2024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EB/OL].(2025-4-24)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cxNzM3OQ==&mid=2650218837&idx=1&sn=f76273dc0ef8c33cb7ae40e96c620af2&chksm=8620b18606fd6bd0fd7e7988928bb5e067b02bf77b289e527b88bcce810edc092f2de77d8b1c#rd
[2]国游销量榜[EB/OL].(2025-01-10).https://s.weibo.com/weibo?q=%23%E5%9B%BD%E4%BA%A7%E4%B9%B0%E6%96%AD%E5%88%B6%E6%B8%B8%E6%88%8F%E5%B9%B4%E9%94%80%E9%87%8F%E8%B6%85102%E4%BA%BF%23
[3]市场监管总局.民营企业已成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重要力量[EB/OL].(2025-03-05).https://news.cri.cn/20250305/d6198c81-f5e1-3aa2-f77d-ac9b4ca0deec.html
[4]袁云峰,贾康.杭州六小龙”现象的浙江密码:一场经济转型中的基因激活[EB/OL].(2025-03-23).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23A05FFU00
[5]杨立赟.是他们造就了“杭州现象”.[EB/OL].(2025-3-19).https://www.news.cn/finance/20250319/11f90066cac148b38a79337c3c40c13c/c.html
[6]杭州市统计局.202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5-3-20).https://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25-03/20/content_8929189_0.htm
[7]杭州市国资委[EB/OL].http://gzw.hangzhou.gov.cn/
[8]王歆市科技局:打造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
.[EB/OL].(2025-05-1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4NDkzOQ==&mid=2649076262&idx=1&sn=c7714ec542e147e6f8e80951b6075413&chksm=89eea880b289fd7a7ac4b42f258c95efae4318cef55472aec165d01f986e962f1a4aed5b6704#rd
[9]科技部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EB/OL].(2024-12-26).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g0ODUzMQ==&mid=2659448266&idx=2&sn=63188c84e8388ba9952fae599ef97c48&chksm=858175941e05f45cb6d58addc71939f63dd33667467d5f282277b244f2e7e7a44339ba915a61#rd
作者简介:
周巍蔚,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来源:之江策
徐澎,浙江省庆元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