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科普及深度融合,以钟埭农民画为例,邀请社科专家实现农民画与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性结合,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路径。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通过艺术载体将社会科学知识融入乡村生活,形成了“艺术搭台、社科唱戏”的生动局面。从文化传播、社会治理到价值观培育,农民画正在社科专家的引导下,展现出多维度的社科普及价值。
一是深耕文化传承,以艺术启蒙厚植社科普及根基。开设“非遗浸润 美育传承”少儿农民画公益课程,将绘画教学与乡土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课程中,孩子们通过描绘春种秋收、节庆嫁娶等传统农耕场景与民俗活动,在掌握绘画技法的同时,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暑期课程中孩子们完成的斗笠画作,不仅展现了绘画能力的提升,更彰显出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实现了社科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趣味传播。
二是创新艺术表达,以多元载体拓展社科普及形式。打破农民画传统载体局限,带领学员以斗笠、团扇等日常物品为画布,巧妙将节气农事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特别一‘夏’等你来”斗笠农民画活动中,绘就天鹅戏水、花果满枝等生动画面,让寻常农具焕发艺术光彩;“乡见美好”团扇创作则通过描绘繁花与劳作的农民,将农耕文化与当代审美巧妙交织。这些创新实践,让农民画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使社科普及跳出传统模式,以艺术为媒走进大众视野。
三是聚焦乡风重塑,以文化浸润深化社科普及内涵。充分发挥农民画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将其打造为传播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平湖钟埭村文化礼堂每月举办的“农民画里的家风故事”分享会,村民通过画作讲述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的温情故事,推动优秀家风家训深入人心;节庆期间组织的主题农民画创作活动,用艺术形式记录乡村变迁。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实现了社科普及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同频共振。
(平湖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