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新三样”面向“一带一路”市场出海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5-05-22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近年来,浙江牢牢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遇,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新三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新三样”已成为浙江制造业出海的“金名片”,同时也是浙江围绕“五通”要求,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中数字创新、贸易物流、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四大枢纽功能,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体现。

01、绿色“一带一路”为浙江“新三样”出口带来重大机遇

(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浙江外贸的压舱石和增长极。作为“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浙江依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优势,展现出广阔的贸易发展前景。2024年,浙江省实现进出口总额5.3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92万亿元,增长7.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4.9%,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约为53.2%。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浙江企业得以充分利用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资源要素在全球配置,推动优势产业更好地“走出去”。

(二)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新质生产力正向溢出明显,是浙江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制造出海的新动能。“新三样”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含绿量”高、技术迭代快、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大等特征。近五年来,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三样”产品出口持续扩大,年均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三样”出口规模达482.31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36.75亿元,增速保持在68.7%;光伏组件出口277.66亿元,规模超过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出口之和。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领域,浙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11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和2200余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产品涵盖锂电池等全产业链环节,逐步形成由杭州湾汽车产业集群、温台沿海汽车产业带和多个新能源汽车特色基地组成的“一湾一带多基地”的空间格局。光伏组件领域则基本形成了以嘉兴、义乌为引领,带动杭州、宁波、湖州、衢州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新格局。

02、新形势下浙江“新三样”加速出海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共建国家间相关政策沟通不够广泛。在规则标准对接方面,我国与域内的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沟通存在阻碍。例如,欧盟制定碳边境调节机制,单方面提高碳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对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设置“碳壁垒”。同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中的国际标准制定环节参与度不足,导致浙江主要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沿线国家贸易政策不确定不稳定性加剧,也促使“新三样”产能频繁调整。据统计,2023年以来浙江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市场“新三样”出口因地缘政治冲突呈现较大波动;伊朗、叙利亚等市场则因国际制裁和政治动荡导致贸易风险显著上升。

(二)金融和法律相关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金融配套服务存在滞后性,对“新三样”产业出海的资本支持仍需强化。数据显示,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A股主板上市企业共59家,约占全国总量的10%,其中专精特新企业12家,占比超四成。但值得注意的是,10家科技型企业均集中于创业板,反映出科创板布局不足,以及“瞪羚-独角兽-科技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有待完善。此外,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服务能力有限,即便是吉利、比亚迪等知名车企,在境内外融资方面仍面临诸多限制。另一方面,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企业出海步伐。突出表现为:涉外法律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面临国际经贸规则差异、法律制度冲突等挑战,严重制约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特别是在应对国际商事纠纷、合规审查等方面,专业法律服务的缺位进一步放大了企业的海外经营风险。

(三)“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融通不够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多元、宗教多样,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易引发误解,提高出海难度。浙江“新三样”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布局新兴市场和分散出口依赖的趋势,主要出口国从印度和东盟市场向中亚和中东欧市场转移扩展,丰富外贸增长的新路径。然而,这些新兴市场的文化复杂性和宗教多样性也意味着浙江企业面临更大的文化融通挑战。特别是在中亚和中东欧市场,民族、宗教与历史背景的多样性要求浙江企业在进入这些市场时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的本土化需求,还需强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03、浙江“新三样”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市场出海的对策

(一)以制度性开放为契机,强化区域性规则标准对接。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深化互信合作,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搭建更多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平台,推动规则标准对接合作,降低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推动“新三样”等优势领域的“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以宁波港为依托,加强自由港制度创新,持续释放汇聚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的对外开放枢纽作用,成为推动外贸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发挥浙江智能制造基础厚实的优势,推动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好走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二)优化产业全球布局,支持企业出海。优化绿色产业全球布局,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出海。围绕浙江“415X”前瞻性布局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培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化产业链布局,支持汽车、锂电、光伏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新一批境外合作园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发挥国内链主企业优势,带动上中下游中小企业以订单合作、平台共享、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走出去”开拓市场,“融进去”布局发展。积极拓展数字化贸易新模式,强化丝路电商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大市场,推动清洁能源与绿色产品出口。

(三)完善跨境金融和法律体系保障,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出海服务。优化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企业“走出去”政府引导基金,便于其与境外资金“牵手”,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工作机制,提供“一企一策”咨询、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专题研究等工作。完善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扩大覆盖面,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效,落实好国家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积极打造涉外法治建设高地,成立省级律师工作委员会,组织涉外律师等进驻“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法律服务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或与出口国法律服务机构联合经营。建立商务、海关、税务、金融、口岸、信保等信息共享机制,密切关注欧盟和中东欧等“新三样”重要市场的政策动向,以关键数据联通、核心业务协同,提高监测、预警、响应、评估的精准度和指导性,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策略,降低贸易风险。

(四)加强绿色文化交流互鉴,讲好绿色发展故事促民心相通。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积极宣传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国、惠及全球的理念,促进外界更加了解浙江企业,擦亮“小商品大市场”和“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桥头堡的金字招牌。用足用好浙江各层次本科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已有平台与合作基础,持续深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以绿色科技园区平台建设和创新技术研发为载体,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加强环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互动交流,提高对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新型智库,战略性布局绿色发展智力支撑体系,以绿色改革增进百姓福祉。

作者简介:李博文,经济学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绍兴市鉴湖青年社科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经贸合作、环境经济学。

课题信息: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促浙江‘新三样’出海研究”(课题号:Y202455099)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