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竹林面积265万亩,居我省第一、全国第三位,立竹量81000 万株、年产竹材11500万株,是“中国特色竹乡”“浙南林海”。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农收入的52%来自竹产业,成为富民产业。2024年,竹木制品业产值占全市GDP的14.67%,已列入该市重点培育的百亿级支柱产业。
1、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竹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丽水市林业发展和资源保护扶持政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丽水市竹木产业政策奖补规范申报实施细则》《关于印发丽水市竹木产业政策兑现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竹木“低小散”企业整治提升方案》等政策办法,在财政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每年安排8000万元,确保竹资源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市场和改善营商环境等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有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建立“丽即兑-政策找企业”“丽水涉企服务‘码上办’、丽水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惠企政策统一兑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开展“千名干部驻千企”专项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引培、金融惠企等)难题。“浙江企业码”线上直播500场以上,组织竹木企业参加展会16场。成立了集竹木展销、企业服务、电商营销、物流仓储、品牌运营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竹木产业创新服务中心,通过‘线下竹木展销+线上直播销售’的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竹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推广“丽水市李温钦家庭农场”模式,通过三级加工体系强链补链,实现竹林集约经营,不仅毛竹品相优良,而且每亩产量相比常规种植可增加376元,实现了林农与企业的双赢局面。竹木产业链涵盖生产、生活、科教文体等领域,涉及板材、太阳伞、小家具等20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澳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丽水生态工业第三税源。
2、当前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市2000家竹木加工企业,规上企业仅有65家,其中:超5000万元企业25家,超亿元企业仅有12家,90%以上为分散小企业,工艺相对较简单、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业链相对较短,产品创新相对较弱、多年一面,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附加值相对不高。丽水市25家规上企业全部出现负增长。以龙泉市为例,竹木规上企业加工产值从2023年的18.11亿元降至2024年的16.01亿元,同比下降11.60%。
(二)“两山”有效转换力不足。用于产品研发经费仅占3.1%,加上与高等院所缺乏紧密合作,产品品质工艺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有些林农为眼前利益超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有些土壤酸化板结农药残留。有些企业竹制加工方式相对落后,重金属废水、二氧化硫和废气等没有按标准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低小散企业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恶性循环。截至2024年,丽水市累计委培、引进林业专业紧缺人才至少47人,培育国家级乡土专家5名、省级乡土专家28名,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有一定难度。
(三)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近五年未制定品牌建设相关的专业规划,长期缺乏“叫得响”品牌。正在着手打造造“庆元竹木”“丽水山耕”“龙尚竹”等一批区域性竹产业公共品牌,2024仅安排推广运营费用1800万元,要形成很强品牌竞争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由于缺乏品牌创建长期规划和充分运用现代营销平台,现有的几个品牌影响力不是太强,消费者知晓率不是很高,无法与知名品牌相比,市场占有率也不是很高。据统计,2024年竹制品销售额为100亿元,线上销售额仅占22.50%。
3、推动丽水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迫切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为指引,建议抓紧制定《丽水市竹木产业振兴行动方案》,通过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加工和营销手段,不断做大做强竹木区域公共品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关键之举。
(一)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种植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一是创新种植模式。推广种植优良竹木品种,逐步淘汰劣质品种,确保源头品质;通过创新笋用、材用、笋材两用、纸浆、景观竹林等分类种植经营模式,提供多样化竹产品生产原料,同时创新林草、林药、林牧、林禽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农收入。二是组建竹产业发展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构建产业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规上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共同发展的“竹产业发展共同体”,促进共同富裕。
(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产品品质和注重人才培引。一是研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通过政府支持企业技改,加工竹纤维、竹炭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竹制品“代塑”“代木”等功能提高附加值,实现绿色环保和减少伐木量。采取精细化、科技化、信息化、多样化加工技术,促进转型升级,生产多功能多用途竹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与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丽水学院、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已建立的博士创新工作站,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长期紧密的合作共同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入股,使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大品建投入和改善营销手段。一是加大品牌创建投入。建议制定《竹产业品牌强市战略规划》,鼓励企业与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母子品牌”运营模式,实现政府与企业良性循环,形成政府与企业品牌矩阵,明确政府与企业经费投入规模,将“庆元竹木”“丽水山耕”“龙尚竹”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全国著名品牌,构建“特、高、中”完整的品牌框架。抓紧制定地理标志竹产品相关标准,积极申报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抢占区域公共品牌制高点。二是改善营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借鉴桐乡和平湖每年举行农洽会的做法,建议丽水市每年举行一次竹产业高层论坛或竹产业洽谈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生产厂家、客商等参加,发布招商项目和新产品,扩大影响力。加大竹文化宣传,推动竹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现代营销手段,扩大产品营销半径,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作者简介:
张四海,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研究所所长,专职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面的研究。发表文章30余篇,SCI收录10余篇。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8项。
王莹莹,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代琳,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
课题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号21AMZ009)。丽水市科协服务科技创新项目“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导推动我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24RTK14)。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