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与 21 世纪最新发展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19BKS019
所在学科:马列·科社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林子赛(浙江师范大学)
进行时间:2019.07-2024.08
最终成果:《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与21世纪发展趋向研究》
代表性论文:
1.《马克思主义对泛非主义的创造性重构何以可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7期。(本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2.《非洲哲学的“普遍性”难题与出路》,《浙江学刊》,2021年第2期。(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3.《文化视域下非洲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论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和发展类型
泛非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西洋奴隶贸易所引发的黑人主体意识觉醒,换言之,一种包含整体种族意识的“非洲兄弟”情谊构成了海内外黑人主体意识发生觉醒的客观前提。在非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通过殖民主义而进入非洲的,殖民地活动家在以殖民地大都市为中心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劳工运动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其二,通过生活在非洲中心城市的阶级、种族和文化外乡人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些人员的构成主要是受过教育的部门行业,特别是学生和老师,也包括一些公务人员。其三,通过国际共产主义集团获得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古巴和中国。然而,当前非洲发展危机的话语是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范式并没有为非洲的发展提供灵丹妙药;反之,它加剧了贫困、不平等和非洲大陆的发展危机。在非洲,在实践上形成了村社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非洲科学社会主义这四种非洲社会主义的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非洲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主要经验:第一,在非洲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忽视非洲独特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洲社会主义也是从非洲传统精神中孕育而来的。第二,非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当注重黑人主体性的重建,泛非主义运动在非洲的兴起与发展,正是非洲黑人主体性精神复苏的现实体现,黑人主体性或黑人精神也推动着非洲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第三,非洲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与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正是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最终转化为非洲社会主义。第四,非洲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实践中,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不适合所有国情各异的非洲“特殊情况”,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做法。马克思主义在非洲未获成功主要原因是:第一,重独立、轻建设,而且建设经验不足。许多非洲国家取得独立后并未优先发展生产力,大部分国家仍然没有走出不发达的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状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领导人急躁冒进。过于自信的领导人把经济发展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缺乏资金、技术、资源的情况下,高估了农村现代化的程度以及农民建设国家的热情。第三,混淆了泛非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实际上,泛非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意识形态,其精神内核有着显著差别,泛非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在不发达地区没有相应的经济计划,因为泛非主义是在种族和民族层面上运作的。第四,非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够突出。从非洲的无产阶级发展状况来看,当时的大多数非洲国家尚未充分具备发展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第五,非洲国家未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非洲的特殊性的关系。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先是走依赖苏联的发展道路,苏联解体后他们又接受了新自由主义,虽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多次探索,但终究未能找到适合非洲发展的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与非洲文化的契合性分析
殖民主义不同于种族奴役,旨在统治和消除其他社会的文化规范及其生产,而非洲社会主义运动是殖民统治下的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而选择的道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考察非洲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关联,我们发现:第一,在传统村社制度下,非洲人民历来秉持着人人平等、集体主义和追求民主的观念。这些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有高度的契合。因此,非洲人民在反抗殖民统治(其背后是资本逻辑)的过程中,倾向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以此来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第二,非洲传统宗教中蕴含的和谐统一思想、人本主义思想和群体本位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有契合之处。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观点相契合,为非洲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第三,泛非主义强调团结起来推翻殖民统治、实现非洲独立的思想,与《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主张极为相似;从泛非主义思潮的兴起到泛非运动的开展,彰显了泛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导向,亦反映出了独立后许多非洲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非洲社会主义运动
非洲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殖民主义残酷统治下的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而选择的道路,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非洲社会主义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始终未成为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指导思想,并指引非洲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通过剖析非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阶级关系,可以发现由于非洲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尚未充分觉醒,往往被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宗教情感所掩盖,以至于其无产阶级政党未能取得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权,因而非洲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阶级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最终在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之下,不可避免地导致非洲社会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之间的日渐疏离。
(五)社会主义指导下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探索历程
非洲各国在获得独立以后,随之而来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发展经济、在经济上实现独立和解放,从而进一步保障政治上取得的成果。在对独立以来非洲经济发展道路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非洲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始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独立之初,非洲社会主义指导了经济的初步探索,但不同社会主义流派的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也各有不同;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泛非主义联姻社会主义的推动下,非洲经济开始了一体化的多次尝试;到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启发着非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六)马克思主义对泛非主义创造性重构的可能路径
在非洲,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逻辑是与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逻辑相一致的,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构泛非主义以实现后者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是关于非洲未来发展的有益尝试。这里需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为什么要重构泛非主义?第二,如何中介马克思主义重构泛非主义?首先应明确泛非主义遭遇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包括在实践中泛非主义被粗暴改组为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副本;在理论中一方面无法解决民族主义自身的分裂,另一方面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阴影。创造性重构的可能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地解释泛非主义所未能涵盖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理论矛盾。具体来说,第一,泛非主义更多的是从文化与宗教位面出发来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积累理论提供了泛非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新视点。第二,泛非主义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对具有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的重构性参与能够帮助清除泛非主义内部的机会主义倾向。第三,泛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强调“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财产关系、所有权关系和交换关系理论提供了泛非主义理解自身理论局限的科学参照。第四,泛非主义意识到走向共产主义过程中经济位面的重要性,但其更多地寄希望于村社自带的公有因子和单一的农业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利用好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世界市场,为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非洲国家的启示
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基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不像西方国家过去的殖民主义或当前的新殖民主义,中国与非洲的交往着眼于共赢。因此,在华盛顿共识及新自由主义带来非洲衰退之际,中国经验可以为非洲提供更切合实际的参考方案。中国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提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行”的鲜活例证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道路“行”的中国范式,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治国理政经验可为非洲国家提供的主要启示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持独立自主的非洲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为非洲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非洲文化传统相结合、保障非洲国家政治的长期稳定、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实体经济等。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第一,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非洲个别国家实践的研究,本课题力图从理论和实践入手,把非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探究非洲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独特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于非洲关注的不足,进而充实、丰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论域,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多样化发展的谱系。
第二,本研究在非洲社会主义尝试总体上未取得成功的情况下,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同时聚焦21世纪非洲问题及非洲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考、新发展,为学界全面认识、研究“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二)应用价值
第一,非洲的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也面临着发展国家的共同任务。因此,客观地认识非洲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立贡献,分析非洲社会主义衰落及其原因,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供经验教训。
第二,中、非有着长久合作的历史和深厚的友谊,故探究中、非马克思主义运动,以及中、非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与历史机遇,以及泛非主义的当代价值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非洲国家的可能启示,可以为中非合作、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四、项目负责人简介
林子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所副所长,任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或论点摘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浙江省规划项目、省教育厅、省社联等科研项目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