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产业是浙江省高水平文化强省“5个新高地”建设的创新载体,是聚焦“县域重要单元”靶向发力点,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的增长极。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二中和三中全会先后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和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浙江省坚决扛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重大使命,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提出以“文化+”的改革创新举措,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民生融合发展。
微短剧的蓬勃发展是高技术支撑、高价值附加、高能级传播的大视听全产业链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5亿元,相关企业注册数量达8.3万多家。2024年1月至9月,浙江在微短剧承制方数量和文旅取景地数量上具有领先优势,浙江15个微短剧取景地所在景区合计接待游客8745.93万人次,同比增长9.05%,微短剧赋能县域发展效果明显,很好地响应了浙江省率先出台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因此,多地县域抢抓微短剧产业发展机遇,并逐步与文旅、品牌、游戏、电商、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以产业创新发展协同带动县域就业和经济增长。
一、浙江县域微短剧产业发展现状
(一)布局微短剧新风口,产业链初现和链主涌现。
一是政策红利强支撑。在省一级的部署和重视下,县域政策呈现“杭州先行、各地纷呈”的特点。杭州县域先行,密集引领助推:临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基地、一政策、一基金、一大会、一计划、三中心”的产业发展思路;余杭发布微短剧扶持政策“黄金10条”、设立2亿元发展基金、成立瓶窑微短剧联盟,推进微短剧创作生产;西湖区艺创小镇发布“微短剧十条”政策包,涉及房租补助、项目支持、分成奖励、创作奖励等;钱塘区启动微短剧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六大行动专业化服务影视文创企业。其他县域紧跟,特色培育发展。象山发布《关于推动中国(象山)视听产业园高水平建设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精品网络微短剧项目进行专项奖励扶持;南浔依靠地区景区资源优势,实行“影视一件事”改革,从提交公司设立登记表到拿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审批证只需2天,剧组成本直降35%,提升微短剧拍摄制作方落地意愿;衢江发布《衢江区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从剧本创作、产业发展、取景拍摄、上线播出、研发创新、作品出海方面给予资金配套或奖励。二是县域形成初步的产业链布局。依托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中国(浙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发挥浙江区域创新优势,浙江已经基本形成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影视审查、宣发等一条较为完备的产业布局。各县依据地方优势,着力打造影视创作基地及微短剧产业园,助力微短剧全产业链提速升级。如余杭成立浙江省网络微短剧余杭区审查分中心、中广联合会短视频短片委员会·精品短剧创作基地、良渚芯云影视基地,促进微短剧高效生产创作;钱塘成立钱塘数字短剧产业园、钱塘向上短剧孵化园,精准配置资源;南浔以打造“长三角全域片场影视基地”为目标,梳理打造历史遗迹、生态景观、建筑设施等六大板块1006个拍摄点位,并搭建影视资源云上数据库;衢江成立美高短剧超级工厂,集竖屏影视制作、剧本创作、投拍、宣发、运营于一体,聚集短剧创客,优化制作服务。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县域为拍摄制作聚核,以提供IP、投流和MCN上下游聚链的初步格局。三是国企民企同台竞技催生链主。以华策影视、容量短剧、九州文化、云雷文化、燃点时代等厂牌为代表的浙江本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同时之江影视、浙江影视等国有企业也在谋篇布局,例如,浙江文投打造的“M511光影汇”地标新空间,通过“数字文娱+IP引育+链主运营”产业园模式,形成微短剧龙头企业集聚区。
(二)抢抓精品化长赛道,撬动县域经济增长
一是精品微短剧成为文旅消费融合的新引擎。精品微短剧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紧凑的剧情结构,持续提升“国民好感度”。数据显示,在出游意愿为计划最近出游和马上出发的观众中,受到微短剧中旅游信息影响的分别占比31%和15%,微短剧能够帮助用户快速锁定旅行目的地,激发他们对未来旅行的期待。浙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累计28部,排在全国第一,精品微短剧涵盖县域传统文化传承、新时代青年回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悬疑爱情探索以及古装奇幻等多样类型,以新形式助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成为讲好地方故事、赋能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例如,《临平,向幸福出发!》《南风知君意》《赵小姐的日记》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入选项目,剧中的水乡风光韵味和非遗人文积淀把取景地临平塘栖送上了年度最热门打卡地榜单。武义县参与制作的《带你去个好地方》在剧情中融入诸多景区元素,呈现出极具烟火气的内容,温暖又治愈,该剧播出后,2024年1月至8月武义全域游客接待量达到510.06万人次,同比增长13.1%,过夜游客总量为192.57万人次,同比增长18.92%。微短剧热潮也同样带动了东阳横店旅游业的发展,2024年“五一”假期,横店吸引了超过64万游客,彰显了微短剧对地方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二是精品微短剧赋能实体经济品牌宣传。通过发挥微短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以及其在成本、广告属性和传播效应方面的优势,临平区创新性地提出了“微短剧+先进制造”“微短剧+商业品牌”的模式,引导视听企业携手当地的先进制造企业,如老板电器、西奥电梯等,围绕品牌文化、产品功能开展微短剧跨界创作,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全新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渠道。三是精品微短剧成为流量转销量的变现新路径。除了品牌合作,微短剧创作者也成为商业营销的“新流量密码”。杭州仟亿传媒出品的微短剧《这个男主有点冷》创作者凭借剧中“清醒大女主”人设走红积累千万级粉丝,成功打通微短剧与电商直播的链路,实现了流量到销量的高效转化。这一模式也为地方产品销售和内容创作实现双赢提供了新思路。
(三)发力“AI+”微短剧,创新领跑迈向新高地
一是AI技术改革微短剧创作模式。不少微短剧企业已经积极尝试多个大模型AIGC创作平台完成全流程创作,缩短了创作周期,有效降低成本和创作门槛。例如,杭州华策影视集团自研的AI剧本评估助手能3分钟完成一个故事的初步评估,半个小时能完成对百万字规模的小说的评估。杭州容量互娱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推出的《白蛇传》,深度运用AIGC创作平台,从剧本生成、角色创建、分镜生图到视频剪辑,实现了一键智能化操作。二是AI技术丰富了艺术表现力。AI的辅助,也拓宽了微短剧的创作视野和题材边界。如嘉兴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将大模型用于剧本创作辅助,通过前期进行大量大数据投喂,提炼故事情节、爆点冲突,编剧再根据这些信息升级和完善剧本。艺创小镇即将开放的共享微短剧创制“一站式”服务平台——“之江AI影谷”研发的数字孪生三维场景重建方案,通过实景扫描、模型重建以及AI生成和修复,生成虚拟场景、复杂道具和数字人物,覆盖现代、古代、玄幻、科幻、自然风光等多种场景类型。这些题材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库,还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的关注,同时AI技术下县域文化和自然资源通过微短剧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也为县域文旅资源开发和产业数字化生机提供了创新范例。三是AI技术提升传播效能。随着Deepseek开启了AI算法元年,从供给侧来看微短剧在制作和传播上也趋于定制化和定向化。浙江文投正在开发的“潮光影”AI智能体平台基于本地数据库资源和区块链技术,面向微短剧上中下游提供“产业数字化”和“全域流量一体化运营”的解决方案,提升投放触达效果。
二、促进浙江县域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新业态引擎,塑造微短剧县域品牌
一是常态化进入主流媒体。载体上打破“细分圈层”单平台投放,逐步推进从单平台全站到多平台全网,再到多媒介全媒体,让优质微短剧进入主流媒体视野,进入上星大屏播时代,提升县域形象优质曝光度。二是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主体上监管方、平台方、参与方共同推动行业精品化发展。自2024年起,国家广电总局对微短剧的监管从专项治理转为常态化监管,备案新规颁布标志着对行业监管进入新阶段,相继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等创作计划,评选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等,县域微短剧产业应充分抓出契机,持续引导微短剧在跨界赋能中寻找好创意和新模式。三是规范引导双护航。在广电总局指导下,行业协会、从业机构等多方发力,通过发布版权保护倡议、反侵权盗版行动等方式,尤其是要加快明确AI创作的版权归属和创作边界,共同鼓励精品内容生态,为广大微短剧从业者营造健康有益的创作环境和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共建高能级生态,助力县域微短剧产业链升级
一是丰富精品介质和形式。内容上通过“微短剧+技术”“微短剧+游戏”“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网文IP”“微短剧+出海”“微短剧+电商”打造品质好剧,让用户深度参与选择内容、让新技术赋能行业、让新形式助力文旅消费,通过微短剧“百搭”打破大众对微短剧的认知偏见。二是加速产业布局。将发展微短剧纳入数字经济与激发消费动能的重要一环,加速推进“省—市—县”三级的产业整体布局规划,强化县域在微短剧产业的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产业环境、生态建设等配套支撑,构建新业态和服务体系,连点成面打造产业集群助推县域微短剧新高地。三是建立产业生态。目前,省内县域微短剧产业发展侧重在产业链中游,即以内容生产与微短剧制作基地为主的承制方,未来还需要增强与上游剧本的版权方(西安、郑州等)、下游分发播出的平台方(北京、上海等)的合作,以及省内的之江编剧村平台,让县域成为微短剧上下游资源撮合服务的策源地、线上创作服务的“剧本工厂”以及微短剧人才培养与企业孵化的集聚地。四是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依托省内“一廊三极多点”视听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国际影视文化创新中心、象山影视基地等现有平台及富春江影视基地等在建双百攻坚项目的数字传媒出版、影视内容创意、艺术创作教育、影视拍摄制作等基础优势,加强资源对接与整合共享,在发挥平台对县域辐射支撑作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平台能级的提升,实现“双向奔赴”效能最大化。五是激活企业主体活力。发挥国有影视文化平台资源协调优势、传统影视基地制作和传统分发营销基础,在符合国有企业监管机制的前提下,试点成立合资公司,将国有企业的政策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创新能力相结合,在管理模式、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可进行创新改革,构建了一个从创作到传播、从资金到技术、从资源到市场的完整生态链,为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构建AI+创新体系,赋能县域微短剧持续创新
一是推动AI辅助创作。鼓励和支持微短剧制作团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构建等环节的智能化辅助,强化后期特效与优化,提高创作效率和创意水平。通过AI分析观众喜好和流行趋势,做好舆论引导,为剧本创作提供数据支持,使内容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二是促进人机协同技术融合。加大技术投入和大数据存储、试验力度,不断提升AI大模型的适配性、准确性与想象力,如探索AI+XR、AI+游戏等融合呈现。应坚持人工干预和专业介入,确保AI微短剧的品质和受众体验。利用AI技术推动微短剧分发和营销模式的创新,实现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推荐,扩大作品影响力。三是建立产学研体系。加强管理端、平台端、技术端、创作端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通过活动、论坛和评奖推优等方式,增强跨界融媒的交流,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体系。通过搭建技术交流平台,针对微短剧制作团队,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他们对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能力,共同推动微短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四是培养综合跨界人才。打破影视行业的固化工种和岗位机制的培养限制,以培养具备全产业链、全流程的能力为导向,通过跨学科教育模式、项目驱动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交流,形成跨界融合、全流程创作的综合创作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童彤,讲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杭州新电商发展研究基地。郑伟杰,高级经济师,之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