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金华市以对外开放大通道“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贸易“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要节点城市。浙江师范大学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与金华形成“三位一体”区域特色的校地协同融合发展模式,协同打造“国际枢纽城”,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构建知识创新的协同基础。知识创新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驱动。立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求,浙江师范大学着力推动知识创新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构建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机制。学校整合非洲研究院、边疆研究院等省级新型智库资源,为地方开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中,浙师大联合金华九县市区开展的中非合作金华样板研究以及“中非贸易指数”项目,创新性地将全球发展趋势、地方合作需求、本地发展实际、高校知识创新创造相结合,为地方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了源动力。
深化资源整合的协同平台。打造全方位产教融合平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构建覆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协同体系。将学科链建在产业链上,共建数理医学院、金开技术创新研究院、浙中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联动数百家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支撑地方产业重大需求和转型升级。立足对非优势,构建多层次国际合作平台。校地共同打造中非智库论坛、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等系列高级别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中非农业科创园,有效促进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经贸、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
优化长效发展的协同生态。强化政策保障,金华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校地协同对外开放纳入发展规划,制定支持区域国别学一流学科建设等一揽子政策。浙师大主动立足地方所需,优化学科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所有县市区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多维联动协同,突破传统合作模式局限,构建立体化协作体系,纵向建立联合推进与人才流动机制,横向实现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融合。校地协同之深层目标在于校地联合建立的动态资源配置机制和柔性的组织运作模式,推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建构自组织、自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遴选项目,建立创新成果分享机制,激发了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
作者:张巧文 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学术副院长
来源: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