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探“阅”宇宙读书会荐书主题:种下梦想,静待飞天
太空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的梦想。从上古传说的“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到各种传说中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神仙居住的天宫,再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空”,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欲从未停歇。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过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神舟、嫦娥、鹊桥、玉兔、天宫、北斗、悟空……这些神话终于变成了现实。今天,是4月24日,也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就让我们随着这些探索的脚步,去探“阅”宇宙,种下梦想,静待飞天。
推荐一:《逐梦航天》
作者: 兰宁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2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航天题材的科普读物,是作者在航天系统工作20余年,深入研究、采访写就的呕心之作。全书聚焦国家力量和民族智慧,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节点为脉络、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为灵魂,生动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之路,是一部严谨专业、文字生动、富有情趣,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既可以作为普及载人航天知识的教科书,也是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者简介
兰宁远,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飞天梦》《中国飞天路》《挺进太空》、散文集《蓝色苍穹》《守望天堂》及多部戏剧文学作品等,曾获冰心散文奖、中国戏剧文学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等。
读书笔记精选
读《逐梦航天》,最打动我的是航天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韧劲儿。书里写钱学森带着团队用算盘打数据、用自行车打气筒给火箭加压,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他们靠双手和脑子硬闯出一条路。这种“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拼劲,让我明白真正的奋斗不是等着万事俱备,而是在困境里咬牙坚持。
书中的航天人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像身边的前辈。比如叶光富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训练时在水下泡五小时不动,这种“笨功夫”里藏着对梦想的死磕。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个人的小梦想只有和国家的大目标绑在一起,才会有更重的分量。
“航天事业是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跑出自己的一棒。”现在我们学知识、练本领,或许不会像航天人那样面对极端挑战,但那种“认准了就不回头”的劲头是相通的。航天梦的背后,从来都是普通人用不普通的坚持堆起来的,这大概就是这本书想传达的其中之一——所谓梦想,就是低头走路时,心里始终装着星空。
浙江理工大学 王晨
推荐二:《太空日记》
作者:刘思扬 景海鹏 陈冬 刘洋 王亚平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航天员献给青少年的第一部天地联讲科普书,第一视角揭秘地球之外的生活,详解绚丽天宫数十项有趣实验。书中配有近四十段珍贵的太空录像,三百余幅精心挑选的插图和若干3D渲染的科普大图,同时随书附赠航天员入门考题光学解谜卡。让你超近距离走近太空,走近神舟飞船,走近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为你全面开启走出地球、迈入太空的科学大门。
作者简介
刘思扬(主编),新华社副社长,高级记者。2010年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4年获得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
景海鹏,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2008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并获得圆满成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2年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2016年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是我国首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
陈冬,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2016年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获得圆满成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颁“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刘洋,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中校军衔。2012年3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获得圆满成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颁“三级航天功勋奖章”,是我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中校军衔。2013年4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并获得圆满成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颁“三级航天功勋奖章”,是我国首位在太空授课的航天员。
读书笔记精选
翻开《太空日记》,航天人的笔触交织成人类叩问宇宙的璀璨长卷。景海鹏三赴星河的从容、陈冬初征时的震撼、王亚平太空课堂的温柔回响......共同编织出失重环境下的生命图谱。他们写下的不仅是太空行走的轨迹,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情注解——当王亚平说“女儿让我摘星星回来”,当陈冬记录下第一次在太空过春节的饺子香,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冰冷的宇宙充满了温度。当然最动人的也会是他们对孤独的超越:在远离地球的寂静中,团队协作成为抵御孤寂的星光,对祖国的牵挂化作实验台前的专注。
合卷后,窗外的月光仿佛有了新的重量。这本书让我懂得,太空探索从不是少数人的冒险,而是人类共同的仰望。那些在失重中依然挺直的背影,教会我们:当脚步迈向星辰,心永远要扎根于大地的热爱。
台州学院 吴敏慧
推荐三:《夜空中最亮的星》
作者:龚盛辉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龚盛辉全新力作《中国北斗》的青少版,原书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本书系统反映北斗系统建设历程,全面展示中国北斗从定位神州,到服务亚太,再到覆盖全球的建设全过程。本书全面描画了北斗建设者群像,描写北斗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动人故事,展示其拼搏奉献,忘我报国的科学家精神!
作者简介
龚盛辉,湖南江永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创作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铸剑》《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前行》《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国防之光》和长篇小说《绝境无泪》等。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全军优秀文学艺术奖特别奖等。荣立二等功1次。
读书笔记精选
星空下的精神跋涉:当科学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引力
在当代文学的星空中,龚盛辉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如同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冷峻而炽热的笔触,照亮了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这部作品远非简单的行业赞歌或人物传记,而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引力场中如何保持轨道的心灵史诗。当大多数作品要么将科学家神化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要么将其矮化为体制内的螺丝钉时,龚盛辉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也更为真实的叙事路径——他让笔下的科研工作者同时承载着星辰的召唤与大地的重量。
《夜空中最亮的星》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毫不回避地展现了科学理想主义与现实规则之间的巨大张力。书中那些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奉献青春的科研人员,每个人都怀揣着改变世界、探索真理的初心,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遭遇经费短缺、行政干预、同行竞争乃至家庭矛盾的多重考验。龚盛辉以手术刀般的精确,解剖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角力过程:一个实验方案如何在会议室里被层层修改直至面目全非;一篇重要论文如何因署名问题引发团队分裂;一位天才工程师如何因不谙人事而被边缘化。这些情节绝非对科研工作的贬低,相反,正因为承认了现实的复杂性,那些最终突破重围取得的科学成就才显得如此珍贵而真实。
在当代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两种极端想象——要么是"钱学森式"的圣人,要么是"躺平"的功利主义者——之间,龚盛辉找到了更为丰富的叙事可能。他笔下的科研人员有着普通人的欲望与脆弱:会为职称晋升焦虑,会因待遇不公抱怨,会在深夜加班时怀疑人生选择。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特质,使得他们最终坚守科研初心的决定显得尤为动人。书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主人公在得知同学经商暴富后,独自在实验室值夜班时对着仪器发呆,反复计算着自己的人生"机会成本"。这种真实的动摇非但没有削弱人物的光彩,反而让随后他重新投入工作的选择具有了真正的英雄主义色彩。
龚盛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特有的精神谱系——一种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独特价值观。这种结合绝非简单的政治表态,而是深刻融入人物命运的选择逻辑。书中描写"北斗"团队在西方技术封锁下的自主攻关,没有流于口号式的歌颂,而是细致展现了封锁如何意外地成为激发创新的契机。当一位老科学家说出"有时候,对手给你设的限制,反而让你发现了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潜力"时,道出的是一种辩证的生存智慧。这种将个人才智融入集体事业的价值观,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思潮并存的今天,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传统叙事中,科学家常被描绘为情感迟钝的"怪人",龚盛辉却大胆揭示了这一群体丰富而压抑的情感世界。书中科研人员的爱情往往充满计算与克制——不是计算利益,而是计算时间成本和精力分配;他们的亲情常带着愧疚——对孩子成长缺席的愧疚,对配偶承担家庭重担的愧疚。这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科研人员情感诗学"。当一位女工程师在火箭发射成功后,不是欢呼而是躲在厕所里给病中的母亲打电话痛哭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被重新定义的情感英雄主义。
当合上这本书时,读者会意识到,"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个诗意的标题背后,是一个沉重的隐喻。那些真正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科研工作者,确实如星辰般照亮文明的前路,但每颗星星自身都处在巨大的引力与压力之中,必须持续进行核聚变才能维持光芒。龚盛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让我们仰望那些星光,又带我们走近看那发光体本身的颤动与燃烧。在娱乐至死、功利至上的时代,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一个特殊群体的记录,更是对所有坚持理想主义生活可能的人们的致敬。
浙江理工大学 涂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