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以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推进遂昌共同富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6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近年来,遂昌县着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力者大军,培育产业工匠。紧扣“市场要什么、一线职工缺什么”,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建立乡村人才多元化培育机制,依托长粽办、共富工坊、农村电商学院等平台,培育壮大一批“长粽师傅”“制种师傅”“制茶师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和职教园区迁建项目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零工体系,开展“助企惠民月月招聘”活动,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残疾人、“银发族”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打好金融支持“技能共富”体系建设、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畅通工程评价制度改革等“组合拳”,探索技术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鼓励开展行业性技能竞赛活动,营造出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氛围。

一、遂昌县在劳动力素养提升方面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培育技能型乡村干部,发挥服务增值赋能作用

为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服务能力,遂昌县大力推行乡镇干部强技提能专项行动,分区域项目化建立县乡村三级共建技能实训机制,搭建“8090学技”“场上展技”等学用平台,梳理形成干部技能“学用清单”,并对口设置三类24项技能培训课程。根据干部年龄结构、专业领域开展“县级技能课堂+基地实操实训+分片责任田”订单式学习模式,打造“一专多能”乡镇干部。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持续培育乡村技能干部,为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增值赋能。2024年以来,全县乡村干部专项技能持证率达78.5%以上,通过技能学用和校地合作两大平台,实施人才培训、农技推广等25项重点工作,推动普及性农民培训1.7万余人次,遴选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08项,培育示范农户175户。

(二)构建多元培训体系,撬动技能人才发展支点

遂昌县人社局聚焦智能制造企业、数字经济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坚持高标准、严细节、重实效原则,打造出一批接地气、增活力、有特色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发挥其在攻关创新、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出一批技能含量高、绝技绝活特色明显的“能工巧匠”,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县成技校等单位着力于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同时,聚焦劳动者“学习、能力、创新、文化、责任”五大素养提升,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不断培育壮大“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此外,通过“理论+实践”模式为劳动者“充电蓄能”,把共富学堂搬到种植基地里,由农技人员授课,手把手教学,解答农户在日常农作时遇到的疑问。

(三)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提升技能创富成效

聚焦共富工坊技能培训需求,遂昌县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学堂和成技校等载体,构筑覆盖全县的工坊培训网络。同时,把握优势资源,以小口切入,围绕果蔬经济、竹林经济、来料加工经济、长粽经济四大经济产业,建立长粽共富工坊、水果共富工坊、名轩巾帼共富工坊,通过工坊就业生产激发山乡小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产业特色村,通过发挥技能队伍力量推行技能“传帮带”,并结合市场化手段,推动工坊订单“飞单入村”,让村民实现“技能变现”。2024年以来,遂昌县聚焦解决山区县农业特色产业从业者底数不清、需求不明等问题,双向畅通“新农人”培训的供需关系,优化乡村人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乡村分类底图”作用,打造现代“新农人”图层,分类分村归集农村劳动力年龄技能、培训资源。目前,全县共认证农三师、乡土精英等人才300余名,直接从事农村电商的人员超1.2万人,其中非洲媳妇“rose”跻身全国三农直播头部达人。

二、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推进遂昌县共同富裕的建议

(一)协同农文旅业,构建推动劳动者队伍素养提升新格局

一是发挥农业集聚效应,提升劳动者自我效能感。遂昌县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吸引更多新农人在地化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激发本地劳动者主动提升专业技能,积极融入产业发展的热潮中。二是依托非遗文化传承,唤醒劳动者艺术素养。遂昌县蕴藏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可以借助大型文化工程和艺术乡村建设项目,升级传承人挖掘和培育专项计划,强化从事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自豪感,进而促进劳动者重视艺术素养的提升。三是把握生态旅游机遇,增强劳动者生态素养提升动力。作为全国知名生态县,遂昌县应紧抓国家、省、市的战略机遇,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激励劳动者主动掌握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技能,进一步推动“红绿蓝”素养和“农文旅”产业的全面融合。

(二)集聚本土资源,打造在地化的劳动者队伍素养提升模式

一是系统梳理资源,构建技能培训生态体系。对县域内现有公共和民营技能培训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并掌握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情况。通过将这些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个网状技能培训体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技能培训效能。二是重视挖掘能工巧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拔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和工匠,组建起一支本土化能工巧匠技能培训师资队伍。让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水平的能工巧匠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引领更多劳动者提升技能素养。三是精心培育金牌技能选手,营造技能文化氛围。瞄准高端技能赛事,构筑金牌选手发展平台,挖掘本土潜力选手。从选拔、培训到赛后激励等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管理和服务,确保选手能够在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提升本地化高层次技能人才育成成效。并通过各种渠道对金牌选手的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为其他劳动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三)借助山海协作,探索劳动者队伍素养提升飞地新样板

一是深度融入市域内资源网络,构建市域内劳动者素养提升飞地。积极对接丽水市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通过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打造一个专为劳动者提供素养提升的市域内飞地,助力劳动者技能进阶和职业成长。二是拓展山海协作空间,打造市域外劳动者素养提升飞地。借助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化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市外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推进技能培训项目的落地实施,形成跨越市界的劳动者素养提升飞地,从而助推产业飞地生成,为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三是创新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线上人才和技能云平台。整合县域及市域内外飞地的技能培训和优质劳动者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个线上技能提升和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地域限制,为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学习服务和就业信息,实现技能和致富的双线提升。

作者简介:

王佳桐,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处主持工作副处长,副教授,浙江省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绍兴市鉴湖青年社科学者。

朱德飞,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资深教研员,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冯旭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绍兴市鉴湖青年社科学者。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