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AI时代翻译人才如何培养——且看这场研讨会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5-04-26

|

来源:浙江省翻译协会供稿

浏览:

4月19日,由浙江省翻译协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浙江省翻译协会2025年年会暨“AI时代翻译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隆重举行。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主持,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郑晓东致欢迎辞,中国外文局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岸明,中国外文局国际合作部协作协调处处长谢鹏,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浙江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范捷平,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郭国良,省社科联社团处处长黄获等出席开幕式,浙江省翻译协会第九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出席大会。来自浙江省内外高等院校师生、专家学者以及翻译行业的会员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郑晓东在代表学校致辞中回顾了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翻译教育领域的努力与成就,总结了学校的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重点介绍了学院在博士后研究、专业设置及国家级教育资源服务方面的突出表现,他表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将借助新技术推动翻译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为翻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高岸明在讲话中强调了翻译在国际传播与人类文明交流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推进需积极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他呼吁社会各界对翻译工作更新认知,携手共进,提升国家翻译能力与国际话语权。他坚信通过这样的努力,翻译事业将能够实现新的飞跃和跨越,为国家的发展和中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许钧认为,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行业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社会对AI技术与翻译关系的认知存在误区,对外语的认知也存在误区。他强调,翻译界需正视这些挑战,保持对外语教育的初心,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坚定信念,肩负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在技术研究的同时,高校与行业需强化翻译专业建设,注重独立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避免被技术主导。

范捷平在发言中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内的应用及其与传统翻译工作的关系,以及其在翻译教育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人工智能在翻译应用中尚有局限,难以表达细腻的情感,也难以把握文本的社会语境、意识形态与微妙的文化背景。尽管人工智能已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仍需人类译者的辅助和校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会议对浙江省翻译协会优秀学术成果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本次评选中,共有28项成果获三等奖,23项成果获二等奖,9项成果获一等奖。为了奖掖新秀,进一步提升我省翻译实践与研究人才的培养质量,协会本年度还增设了学生组优秀学术成果奖,共有2项、4项与5项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

大会设5场专家主旨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爱玲教授、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浙江大学屈文生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谌莉文教授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王克非在论述翻译的跨时代价值时指出,翻译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其本质远超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承担着思想传递与文化互鉴的历史使命。从莎士比亚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到《共产党宣言》的传播,翻译在不同历史时空持续推动着思想革新与社会变革。这种影响力始终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社会转型期对思想资源的迫切渴求催生翻译热潮,而译作的实际效应又深度依存于接受环境的文化土壤。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的普及正在重构传统翻译的生态。王教授强调,技术革新虽带来效率革命,却更凸显了译者的不可替代性——在文化解码、语境重构与价值判断层面,人类智能仍具有独特的优势。面向未来,翻译教育亟须培养兼具语言智能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行业生态也将向着人机协作的“智能增强”模式演进。这一演变轨迹既植根于特定时代的现实需求,又通过思想传播持续塑造人类文明的进程,印证了翻译活动的历史规律。

张爱玲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实施与高等教育改革时强调,《学位法》的落地不仅是制度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生态重构的重要契机。当前,要全面推进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亟需以法律实施为抓手,实现“四位一体”的系统性变革:首先,教育理念上必须打破“学术本位”的传统思维,确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价值导向;其二,组织架构上需重构适应专业学位特性的管理体系,通过行业、企业深度介入课程设计、实践指导等培养环节,形成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其三,培养模式上应推动要素再造,将真实产业场景嵌入教学全过程,强化实践平台与双师型导师的支撑作用,实现课程体系与实践链条的咬合;其四,质量标准上须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严格区分两类学位培养路径,确保专业学位选题根植于真实或高仿真实践场景。面向未来改革,张教授特别呼吁双一流高校和具备研究生院的高校率先突破,通过打造示范性培养方案为全国院校树立翻译教育改革的标杆,同时构建政府、高校、行业联动的立体化推进机制,最终形成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并驾齐驱的翻译高等教育新格局。

刘云虹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育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内部需突破传统语言技巧训练的局限,外部需应对AI技术对行业的冲击。为此,南京大学提出三层次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基础层——夯实双语基础能力,核心层——强化文本生成与传播能力,导向层——聚焦跨文化融通与责任意识。同时,在教育目标上,转向培养“中外文明关系构建者”,倡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引导学生善用AI翻译工具,而不失个人主体性。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互动,通过经典案例与热点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强调人机协作中人的伦理主体地位,并借助翻译批评深化对优质译本的理解。这一体系以“关系构建”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能力、批判思维与文化使命的新时代翻译人才。

屈文生的报告围绕小斯当东译《大清律例》展开。小斯当东译《大清律例》是英语世界翻译的第一部中国法律译作,但他将书名“改写”为《中国刑法典》,使得后世欧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大清律例》即刑法典,中国法除了刑法别无他法。作为法律东方主义话语的实践,这一译本为西方的法律东方主义话语提供了并不真实的素材与例证,为西人给中国烙上“半文明国家”的烙印,进而通过订立条约的方式在华攫取治外法权提供了某种合理性。但小斯当东这样翻译,并非有意挑动中西法律意识形态的对立。小斯当东不是传统的法律东方主义者,“中国刑法典”这一译名与其说是小斯当东对《大清律例》文本认知的结果,倒不如说法律东方主义话语之于小斯当东的认知投射,而并非其对该法的有意曲解。

谌莉文深入探讨了AI赋能口译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在发言中,她提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为翻译职业化教育带来巨大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应对当下翻译教学与培训的现实困境,提升翻译人才能力素养,已成当务之急。当前翻译课程教与学相对割裂,课堂与职场衔接困难,主要症结在于缺乏有效评估机制,教学效果难以把控。浙江工商大学“数字+”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基于口译质量社会建构和社会系统假说,构建了信息化口译教学多元评估模式。课程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估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翻译培训效率及学习者的实战技能、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现实挑战,满足时代需求。

此外,本次论坛组委会,安排了4场平行分论坛。学会特邀请资深专家与理事担任各分论坛的主持与点评嘉宾。分论坛一由傅恒副教授主持,刘翼斌教授、卢卫中教授点评;分论坛二由龚茁副教授主持,杨全红教授、贺莺教授点评; 论坛三由江丹副教授主持,刘永强教授、张建青教授点评;分论坛四由陈虎副教授主持,项霞教授、刘益光研究员点评。大会还邀请了浙江省翻译协会优秀学术成果奖获奖代表作主旨发言。浙江师范大学胡美馨教授、浙江大学张慧玉教授、浙江传媒学院金萍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邵张旻子、浙江大学王若菡博士分别发言,分享了他们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

卢巧丹进行年会总结,感谢专家参会和学术分享。李丹弟在闭幕式上致辞指出:2025年浙江省翻译协会年会暨“AI时代翻译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和分享,对翻译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一次推动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将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深度合作,为构建“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的翻译生态贡献力量。

浙江省翻译协会供稿,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