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社科赋能“一县一巡礼”︱龙泉:以社科之力破局千年技艺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5-04-10

|

来源:龙泉市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浙江的重大政治任务。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山区海岛县,共同富裕最鲜明的标识是山区海岛县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省社科联于2021年启动实施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社科专家团队、学者走出书斋、走向基层,做好“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两篇文章,以“社科情”助力山区海岛县“共富梦”。为推广社科赋能行动先进经验,传播基层社科联实践成果,“浙江社科”特别推出“浙里社科赋能‘一县一巡礼’”专栏,专题展示五年来各山区海岛县通过组织、协调社科赋能专家团队,促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案例、突出事迹,总结提炼专项行动中的经验性启示和制度性启发,为推动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走深走实展现社科作为与担当。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以其“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品质,自宋代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更作为全球首个陶瓷类项目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这一承载千年文明的瑰宝,在当代却面临产业贡献不足、文化价值转化低效、科技创新乏力等现实困境。近年来,龙泉紧抓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机遇,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等高校(智库)结对,积极整合智力资源,持续聚焦青瓷产业发展,为龙泉青瓷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构建“实地调研-理论赋能-生态重构”三位一体理论框架,推动青瓷产业实现从“非遗保护”向“现代产业体系”的跃迁。

一、制造为基,全链升级,铸就产业之“强”

2021年,浙江工商大学肖亮团队,通过深层次调研,认为龙泉青瓷产业发展没有摆脱单打独斗局面,集聚发展态势不明显,“低小散弱”格局尚未完全改变。根据调研结果,团队提出《关于设立浙江龙泉剑瓷历史经典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的建议》,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参考上述意见,龙泉市相关部门制定《浙江龙泉剑瓷历史经典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助推龙泉青瓷产业发展。

多年来,龙泉坚持以“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为目标,紧扣青瓷工业属性与制造特质,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向现代精密智造转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建设高能级平台、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全链条体系。逐步打造龙泉青瓷宝剑苑、青瓷产业园等8个产业平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1100余亩。同时,龙泉设立青瓷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出“剑瓷贷”金融产品16个,支持剑瓷产业发展,并成立龙泉市青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实现瓷土标准化生产,年产能达60万吨,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龙泉正逐步实现剑瓷产业从“点状经济”到“块状经济”的转变。截至2024年,龙泉已有剑瓷企业1262家、中华老字号企业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已牵头或制定23份剑瓷行业生产规范,其中国家级规范4份、省级规范15份。

二、文化为魂,文旅融合,彰显青瓷之“韵”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尽管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壮丽多彩的原生态自然风光于一身,但龙泉文旅资源转换利用程度不高,“酒香巷深”仍是龙泉青瓷难以摆脱的困局。

基于此,浙江大学吴茂英团队聚焦龙泉青瓷这一最为独特的IP,以溪头村“世界旅游乡村”打造为抓手,对溪头村进行深度调研,反复斟酌打磨文旅亮点,让“流量”转化为“留量”。2024年5月以来,吴茂英团队深入溪头村走访村民、商户、非遗传承人,摸清村里的文化家底,了解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旅专长,吴茂英团队用学术理念指导乡村实践,为溪头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解难题、献智慧,以文化赋能文旅发展。

吴茂英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杨浙帅先后把《文化旅游》《市场营销》课堂搬到了溪头村,持续在溪头村“种文化”。针对溪头村文旅发展过程中的真问题,吴茂英团队通过调研访谈、小组讨论的形式,深挖在地文化,巧用创意思维,提供解决方案。2024年,在吴茂英团队的助力下,龙泉市溪头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从此龙泉文旅手握“人类非遗”和“最佳旅游乡村”两张金名片。

“吴老师,又回来啦!”“吴老师,尝尝我家新晒的番薯干!”“吴老师,来我家坐坐喝喝茶!”……走在溪头村的乡间小径上,到处都能感受到村民们扑面而来的热情。以真心换真心,吴茂英团队把新理念种到村民心田,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真正做到了“影响一群人,改变一个村”。

现如今,“登长三角第一高峰,赏千年青瓷文化”成为文旅新热点。龙泉仍保留着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活态传承体系,每年定期举办的“不灭窑火”开窑仪式,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见证泥与火的涅槃。“一剑钟情,从瓷开始”,龙泉的文旅品牌正越来越亮。这段时间,龙泉市火车站时不时会迎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龙泉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游客纷纷表示龙泉之旅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剑瓷文化的魅力,龙泉青瓷的温润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瓯江夜游和溪头村的游览体验令人难以忘怀。2024年,龙泉市入选省5A级景区城,全域旅游人数达374.2万人次,同比增长14.4%;接待过夜游人数达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6.5%。

三、科技为要,数智赋能,开拓产业之“新”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周奕武团队在调研龙泉青瓷产业发展时,认为青瓷数字化转型存在梗阻,须有效吸收、利用数字传播核心要素,打造青瓷文化数字资源集成平台,构筑数字传播新格局。近年来,龙泉市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推动青瓷生产从传统手工艺向智能化跃升。

一是上线“剑瓷行业产业大脑”。集成“泥管家”原料溯源、“好供销”市场分析等八大核心场景,贯通青瓷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数字化闭环。该创新实践入选北京大学《2023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典型案例集》,并作为传统手工业转型标杆收录于《北大公共治理案例库》。

二是设立一所两院。实体化运营青瓷研究所、中国美院龙泉研究院、景德镇陶大龙泉研究院,发挥其“政产学研用”引领作用,推动龙泉青瓷数字化系统研究、釉料实验室、青瓷泥可塑性等科研项目市场化应用。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将打样周期从10天缩短至1天;建立黑胎青瓷数字化数据库,精准控制釉料配比与烧制曲线,攻克传统工艺难题。

三是推出青瓷“数智通”平台。推出“数字资产确权+非遗技艺解构+文化IP运营”创新商业模式,将数字技术运用到龙泉青瓷产业销售端,2025年1月,浙江文交所联合龙泉市政府推出青瓷“数智通”平台,5件龙泉青瓷产品已入驻该平台。平台上线预计首年带动青瓷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成功实现千年窑火与数字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龙泉青瓷产业的蜕变,是社科赋能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龙泉青瓷的转型实践表明:社科赋能是传统产业破局的重要智力支撑。从全产业链升级到文化活态传承,从数智技术破局到文旅融合破圈,其经验为传统工艺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未来,龙泉将继续以制造为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龙泉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