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广西桂林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的蒋允升、蒋允济兄弟俩同榜中了进士的消息,成为了轰动京城与广西的美谈,尤其是28岁的兄长蒋允济,是闻名乡里的青年才俊,大家都以苏轼兄弟同榜的佳话来赞誉他们。他们的父亲蒋熙也是个读书人,一生清贫,但恪守诗书传家的风骨,亲自教导家中三子读书,蒋允济也不负父亲的期望。从柳州柳城尉入仕到浔州知州,仕宦40年,政绩显赫。所到之处,都能持身严正,尽力减轻人民负担,史书称他“恩信于人、政不苛迫”,受到百姓们的尊敬和怀念。蒋允济任浔州知州期间,因考绩广南西路第一,乾道元年 (公元1165年)擢升他为邕州(今南宁)知州兼邕管安抚使,掌管一方军事与行政大权。
当时的邕州是桂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桂南边民的马匹、土特产都在邕州出卖,并买回日用生活品。由于北地失防,南宋朝廷已无法买到北方的马匹做军马,便改在邕州的横山寨(今田东县)设马市,采购军马。当地官吏、将领用“蕃马水土不服易染病”的理由克扣价格,利用职权进行不平等的交易,欺压和剥削交易的边民。据《岭外代答》记载用于交易的银子掺铜,每两只有六成,称四六银;食盐不足数,每百斤只得六七十斤。允济到任后,将有碍贸易的弊政一概革除,决定每月初一、十五,召集蕃汉商人代表于城隍庙议价。并将交易的马匹分为“上中下”三等,根据市场情况和马匹质量确定相应价格。议定的价格被刻在石碑上,立于市集显眼处,供所有商人参考,开创中国古代公开听证定价的先河。从此来市场交易的马匹大增,民族间因为商业纠纷的仇杀也大为减少,确保了边境安宁。
同时为解决汉商顾虑的“蕃马水土不服易染病”的问题,防止有奸商贩卖劣马。蒋允济设立独立的“验马院”,由通晓蕃语的胥吏与兽医组成质检团队,实施“三验法”:一验毛色光泽度,二查蹄铁磨损度,三测平地疾驰耐力。合格者蹄部烙火漆印,劣马则加盖“驳”字印驱逐出市,这种分级管理制度堪称古代“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雏形。
他还颁布了《邕州市易条贯》,规定所有交易须签订官府统一印制的“红契”,契约上详细载明马匹的特征、交易价款及违约罚则等信息,经卖家画押、官府钤印、牙人见证后生效,违约者不仅需双倍赔偿,还将被列入“市籍黑簿”禁业三年。官府特制的防伪铜印成为交易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象征,契约副本则封存于州府铁函中,形成原始的“分布式账本”,既便于日后查证,又对不法行为形成威慑。这一制度不仅规范了交易行为,还为可能产生的纠纷提供了明确的解决依据,大大增强了交易双方的信任。
新政三年,邕州马市年交易量从800匹激增至3600匹,税收增长五倍。这位八百多年前的官员,用一套制度性设计直击市场痛点——以质量认证守护交易公平、以契约规范约束失信行为、以透明定价打破信息垄断——这些举措暗合了现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三大内核:安全权、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乾道三年(1167年),蒋允济病逝于邕州,士林悲切,南宋著名诗人、状元张孝祥亲笔为蒋公作墓志铭,邕州商民自发停止一切商业活动,为他哭吊,纪念他的蒋公祠也流传至今。
从邕州马市的“四六银”到3.15曝光的“黄金掺铼”,从“病马造假充良驹”到“预制菜保质期猫腻”,无论商业欺诈的形式如何变迁,制度性破局的智慧始终闪耀。当年的验马胥吏,铜印红契演变为如今我们现代市场监管系统的抽检团队,区块链存证技术,科学的制度始终是消费者信心的基石,对商业文明进行着有效的护航与托举。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