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新书首发式举行,全套六本新书同步在温州新华书店上架、在温州市图书馆开放阅读。自2017年以来,瓯海社科联致力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发掘,至今已经编撰出版了24本地域文化读本
丛书已经在温州书城上架。
“作为身处当代内卷漩涡的一名文科生,在AI时代,我常常陷入量化考核与技术焦虑的泥淖,AI产品似乎已经可以取代文科生们在未来职场上的位置。然而,阅读了最近面世的《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后,我对自己作为文科生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因为这个世界仍然需要人性的目光,需要人用脚步丈量大地,创作、整理出真实考究且富有人文温度的作品。”
“2025年,AI似乎变得更加全能。但读罢瓯海社科联编撰出版的这套书,我反而更确信:AI能生成文本,却无法替代田野调查中捕捉到的人文温情。这是一种‘不可编码的人文感知’。越是智能时代,越需要有人守护‘人的温度’。就像丛书作者之一陈小平先生在《温州方言语词举例》中所提到的词语‘娒娒’,AI或许能分析其发音规律,却听不懂外婆哄孩子时那声‘娒娒’里藏着的温柔……”
自2017年以来,瓯海社科联致力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发掘,至今已经编撰出版了24本地域文化读本。当下,在科技潮涌中,AI时代迅速来临。时代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文化领域亦未能幸免。AI以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无限的创作潜力,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文字世界的“新贵”,它的高效让许多传统作家、文化学者、文字工作者乃至“文科生”群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然而,在这股汹涌的浪潮面前,我们是否该感到绝望迷茫或无所作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瓯海社科联召集众多“文化摆渡人”接力划桨,屡出佳作,让世人看到并感知到:文字、文化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人类情感、思想与灵魂的结晶,它蕴含着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温度与深度。
瓯地文化基因“解码器” 世界认识温州的“新窗口”
“当图书馆的书架迎来这批新书时,会有年轻人驻足翻阅;当海外游子读到书中的乡音考据时,会湿了眼眶;当明天的孩子追问‘塘河故事’时,这些文字会成为他们回家的路标……这才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上周五,在《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新书首发式上,作为本套丛书主编,瓯海社科联主席王玮康把自己和丛书作者们比作“文化摆渡人”:左边船舷载着先人的智慧,右边船舱装着今天的追问;左手传递历史的温度,右手托起未来的可能。“但摆渡人的幸福,不在于自己到达彼岸,而在于让更多人愿意登船同行。”
因商慕名而来的人们,深入了解温州的历史文化后,常常会感叹:“原来温州很有文化啊!”作为温州重要的一部分,瓯海这片土地,有千年塘河的涟漪,有永嘉学派的余韵,有大罗山和千年纸山的筋骨,更有无数平凡人的烟火故事。
此次新出版的《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中六本书,用王玮康的形容就是:“像六艘不同风格的小船,载着我们从不同的码头出发,去触摸瓯海、温州乃至浙江的灵魂。”
“大榕树、柑橘林、黄菱池,三垟湿地旖旎风光依旧,但上千年积淀的人文资源,可能将在新一轮大规模湿地公园建设中随风而去。”拆迁在加速,文化人为留住文化乡愁在奔走。翻开温州地方文化学者冯强生的《瓯地宿墨》一书,详细记录了时年72岁的他,在2016年与王学钊、林长春、张维中、王珠润等地方文化学者组成三垟湿地文化普查组,与巨大的挖掘机争分夺秒,走访湿地11个行政村,访谈100多位村民,掌握大量第一手鲜为人知的湿地原生态文化素材,初步摸清三垟湿地的文化家底,最终写成累计十余万字的调查报告交给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参考。冯强生先生今年81岁了,作为学界公认的温州城文化“活辞典”,在先生所著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他一生中亲历亲闻的诸多温州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为温州当代文化人拨开迷惑的风尘。
瓯海是著名作家琦君的生命出发地,也是她文化生命的精神归宿地。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章方松此次通过《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推出的新著《琦君的文学地图》,是继他推出《琦君的文学世界》《琦君与故乡温州》后,将15年来撰写研究琦君的文章重新梳理,方便世人全面了解琦君文学创业与故乡瓯海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内在关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填补了对琦君丈夫李唐基先生研究的空白。
翻阅《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中的其他四本书,也是个性特色十足:岩画,是上万年前古越部落的先民们以苍崖为纸,以利石为笔,创作的史前文化作品。瓯海历史学会会长陈晓明,写作《寻访浙江岩画》一书,行荒野、住古庙、食野果、访岩画,终成书,用远古的密码叩击瓯越大地的文明曙光;陈小平的《温州方言语词举例》,用舌尖上的乡音留住文化的DNA;明人笔下的《城西旧事》,带读者穿过时光隧道,在温州城西老街巷弄里遇见童年月光;翁德汉的《瓯物志》,让我们从瓜果蔬菜、海鲜美食、一器一物中打捞起文明的碎片。
学术航行“接地气” 做“传灯人”的接力者
时常有朋友问王玮康:“社科丛书为什么要写方言俗语、民情风物、家长里短?”
王玮康的回答折射着他在瓯海社科联主席岗位上的工作理念:“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在高阁之上,而在百姓的灶台边、在乡间的戏台上、在阿婆的童谣里。我出生在农村教师家庭,从小就在人间烟火中接受了人文熏陶,在社科联工作,我就想做一个‘文化摆渡人’的角色。”
《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的作者团队,也让王玮康自豪并感动:有人为记录一句方言而走村串巷,有人为考证一块残碑而翻山越岭,还有人把工资“偷偷”贴进了田野调查——“这是又一次‘接地气’的学术航行,为文化传承身体力行的人们,让我想起塘河上的勤勉踏实的船工:他们不写论文,却用一生的摆渡丈量河流的深度;他们不说大道理,却用竹篙点出的涟漪,让两岸的风景连成血脉。”
“最近几年,瓯海的文化、社科各方面工作,势头很好,我与瓯海区师友们接触比较多,多少有点了解,可以概括为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卢礼阳评价:“无论是瓯海社科联对‘瓯居海中’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运营,还是瓯海社科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的策划出版,以及其他相关文化活动,瓯海区社科联无不精心策划,全力以赴,态度认真,社会反响相当之好,这其中离不开诸位文化‘传灯人’的持续接力和坚守。”
正是因为深信:文化的星河,从来不是流星划过天际的璀璨,而是无数萤火虫提着灯笼、代代相传的微光,王玮康带领瓯海社科联团队,近年来真诚地在文化界“呼朋唤友”,聚集了一批社科文化人相伴行走。2021年9月,他们创办“瓯居海中”文史公众号,经历过三年多的发展,“瓯居海中”微信公众号快速成长,总阅读量2023年比2022年增长41%,达到48万次,2024年又比2023年增长47%,达到70多万次;阅读量上万的“破圈”好文,越来越多,单篇阅读量最高达到3.9万次……《温州老市长丁世祥与重点工程建设》《东屿发电厂的前世今生》《仙岩伯温楼兴建始末》等作品都是阅读数上万的“破圈”好文。
这些成绩的取得以及广大读者的认可,背后正是众多文化人紧贴生活、深耕文史、了解读者所思所想的努力,大家集思广益,尽力推出与读者同频共振的“共情”作品,引发大家的阅读兴趣,尽情探索瓯越大地的悠长文脉,弘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生命需要文化的滋养。AI虽能模拟人类的写作风格,生成看似流畅的文字,但它缺乏的是那份源自心灵深处的触动,那种对人性、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与感悟。AI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有情怀有思想的文化人,用文字照亮人心,引领社会思潮。瓯海的相关做法,值得向全市推广!”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叶雪影说。
(瓯海区社科联供稿 转自人民日报人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