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表明“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而且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工程。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蕴涵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并且在“和”字上下功夫。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或思路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千万工程”所体现的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党和政府所倡导的诸多理念,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民生为重、干在实处的务实理念;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协同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两山”理念;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理念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的敬业理念等,而且还体现在“千万工程”本身所蕴含的发展理念。
一是人居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乡村人居环境,而且也改变了乡村营商环境。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对于乡村的产业融合和多功能发展,尤其是对于以村庄为重要载体的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就启示各地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完善人居环境,以宜居促宜业,带动业态的招引,打造“人居+营商”双优环境。
二是村庄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的理念。村庄如果只是满足于建设,而不注重运维和经营,不仅村庄的美丽性状难以持续,而且村庄优良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人文生态优势也难以得到有效转化。只有树立运营村庄的理念,将村庄建设融入发展功能,才能使美丽乡村蝶变成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的所在地,成为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美丽经济。
天全水产现代农业园,上百个依河而建的圆形流水鱼池中,鲟鱼正在游曳 图源:新华社
三是公共品可以转变为市场品的理念。发挥市场机制对“千万工程”的推进作用,关键在于探寻与“千万工程”密切相关的乡村社区公共品,如村庄道路、厕所、垃圾分类和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转变为市场品或准公共品,以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千万工程”的积极性。基本的路径是:通过政府或集体购买公共服务;通过产权转让改变公共品属性;通过赋权公共品关联性发展功能等。
四是公共服务既要重视公平又要注重效率的理念。这就要求在“千万工程”和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乡村人口与村庄布局的空间优化,这不是对乡村进行大拆大建,而是要在农民权益不受损、农村生态不受损的前提下,优化乡村空间,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千万工程”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以增进广大农村居民的公共福利。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的工作方法
发展理念决定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发展理念的展现和落地,两者之间具有相通性。“千万工程”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推进方法,概括起来,有三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是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长期以来,“千万工程”一直是“一把手”工程。领导重视不仅体现在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而且还要体现在亲自深入实际调研,并善于拿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而不是采取形式主义敷衍了事。除了领导重视外,群众参与是重要关键。群众参与不能靠强制,而是要靠村民自主、乡风文化、市场制度的激励。
二是规划先行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的推进方法。乡村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同时要适应乡村发展实践动态优化规划,要将规划的过程作为基层民主的过程,广泛听取广大农民群众意见。在“十五五”即将到来之际,乡村建设应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乡村设计+农房设计”联动机制,深化首席设计师、驻镇(村)规划师等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建设指导员和乡村建设员制度。
三是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推进方法。就是对村庄整治和建设先搞示范,使广大农民群众对村庄整治与建设能知晓、能感知、能体验、能建言,进而能接受,然后再进行推广或整体推进。这样的工作方法群众满意度和接受度高,不仅工作推进阻力小,而且后续隐患也小,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很值得重视和普遍运用的工作方法。
在黑龙江省抚远市蔓越莓种植基地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挑选蔓越莓鲜果 图源:新华社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的推进机制
推进机制是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制度呈现与运用。“千万工程”在实践中至少形成了三种值得普遍学习运用的推进机制。
一是党政领导的推进机制。党政领导推进机制是中国特色党政体制的重要特征。“千万工程”的建设与推进,就是坚持了党统领,“一把手”亲自抓,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共管,各级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层层落实的推进机制,这套制度与工作机制是我国许多重大工作事项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不懈运用。
二是数智赋能的推进机制。数智化的重要功效就是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实现对工作成效的精准观察和测评,进而推进工作扎实有序发展。实践中,将数字化、智能化和“千万工程”项目责任制相结合,解决了乡村区域道路、河流、垃圾站、厕所等公共领域管护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难题,能有效实现“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精准问责和精准激励。
三是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千万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广大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这种机制包括村民自主互助会、乡村发展理事会、村民集体议事会等组织的建立;也包括推行公益活动的积分制、文明乡风荣誉榜,以及各种公共性设施或领域的“河长”“路长”“所长”“站长”等制度机制的建立。
原产于法国朗德的朗德鹅,如今在沂蒙老区山东临朐大量养殖 图源:新华社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还要在“和”字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提出“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求乡村建设和发展不仅要重视乡村的外在美,而且也要重视乡村的内在美。现实中,包容、和谐、协调、共生等范畴都是“和”的要求与体现。为此,在“千万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中要重视四“和”。
一是更好体现乡村硬软环境之“和”。就是要重视乡村建设硬环境“外在美”和软环境“内在美”的相互融洽。乡村人居硬环境改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建设发展。乡村人居软环境改善则涉及精神文化、组织体系、社会协调、制度体系等协调发展和优化发展。乡村人居硬环境建设有助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优化”,软环境改善有助于人才、技术、资金的引入和集聚,二者融合将有助于乡村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乡村可持续有韵味的美化。
二是更好体现乡村多元主体之“和”。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深化,乡村运营和居住的主体除了村集体和村民外,还包括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新乡人和回乡人等多元主体。这些主体虽然各自定位不尽相同、路径各异,但各具优势,可以扬长避短、协同互补,使政府、集体、市场、社会组织、亲缘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合力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更好体现乡村治理方式之“和”。乡村治理需要多种治理方式的有效运用,也就是要通过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实现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建设。要高度重视“千万工程”中包容性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上升到制度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高度,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在德治中的作用。
在甘肃省陇南市一处油橄榄种植基地拍摄的从希腊引进的油橄榄树品种“奇迹” 图源:新华社
四是更好体现县域城乡关系之“和”。“千万工程”促进了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发展。接下来,还要以县域为重要载体和切入点,不断完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公共保障和财产权利的平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以及符合条件的农村进城人口的市民化,加快县城、乡镇、村落有效衔接、相互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作者介绍
黄祖辉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作者为黄祖辉、傅琳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题为《“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与经验启示》,发表于《改革》2025年第2期,内容有删改,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