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激活浙江“海钓经济”成为消费新热点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5-03-10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中央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浙江“海钓经济”作为融合海洋休闲、体育竞技、文化旅游等多元元素的新兴消费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更能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本文基于浙江独特的海岛海洋资源优势,通过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了浙江海岛地区发展海钓产业的成效案例和发展机遇。同时,借鉴北方“冰雪经济”的成功经验,对如何打造南方版“浙里海钓天堂”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1、现阶段浙江各地发展海钓经济成效案例

浙江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岛、多样的海域生态以及丰富的鱼类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大量海钓爱好者。近年来,海钓活动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省内各地已成功举办多次全国性海钓赛事。与此同时,浙江海钓相关产业也初具规模,涵盖海钓船租赁、钓具销售、渔家民宿等领域,省内各地在海钓经济发展方面各具特色:

(一)舟山嵊泗普陀:基建升级促发展,数字赋能强管理

一是基建升级,设施焕新。舟山嵊泗县大力推进海钓基础设施建设,嵊山岛投入4450万元用于建设海钓码头、集散中心和展示厅。接待海钓游客数量从每年5万人次增长至8万人次,增长率达60%,海钓船租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助力嵊山岛打造国际高端海钓基地。二是数字赋能,监管有序。舟山普陀区打造智慧海钓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浙里钓”,践行海上“千万工程”,实现对海钓作业和休闲海钓船艇的全天候、全时段、全过程监管。此外,“海钓无忧”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等技术,打通海洋气象、公共交通、文化旅游、公共信用等多项公共数据资源壁垒,为专业钓手和休闲海钓游客提供海钓行程智慧规划等全方位服务。舟山在全国首创个人海钓证,规范海钓行为,促进海钓活动有序开展。三是赛事引流,产业增收。舟山积极举办各类大型海钓赛事,如“舟山沈家门全国矶钓名人精英赛”,吸引国内外众多海钓爱好者参与,有效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30%,餐饮营业额增长40%。

(二)宁波象山:资源整合塑品牌,赛事引领促融合

一是资源整合,钓场焕新。宁波象山大力整合海钓资源,打造了多个特色海钓基地。其中,渔山列岛被誉为“亚洲第一钓场”,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钓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海钓爱好者。此外,象山不断完善海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了专业的海钓码头,可同时容纳80艘海钓船只停靠,并配备了先进的船舶补给和维修设施,为海钓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设施完善,游客渐多。建设海钓主题民宿集群,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使其在享受海钓乐趣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当地的渔家风情。随着海钓基地和相关设施的不断完善,象山接待的海钓游客数量逐年递增,从最初的每年6万人次增长至10万人次,增长率达66.7%,有效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行业的营业额增长。三是赛事知名,文旅融合。“象山国际海钓节”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海钓赛事品牌,不仅设置了多个比赛项目,还举办了海钓文化论坛、海洋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同时,象山注重海钓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当地的渔业合作,推出“海钓+渔业体验”项目;与文化产业结合,开发海钓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海钓纪念币、海钓主题明信片等,进一步丰富了海钓经济的内涵。

(三)温州洞头:文旅融合创特色,节庆活动促增收

一是赛引热潮、钓者逐增。自2008年以来,洞头已连续举办十四届全国海钓邀请赛,显著提升了海钓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区拥有东沙钓区等18个海钓钓场,岸礁垂钓平台遍布全区,垂钓点达180个,其中大众海钓点80个,可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目前,本地海钓爱好者已增至1000多人,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海钓人士达3万人次。二是文旅融合,海岛添彩。当地将海钓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多个海钓主题旅游景区,如花岗渔村,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渔家风貌,还开发了一系列海钓体验项目。游客可在专业导钓员指导下出海钓鱼,感受大海魅力,之后在渔村里品尝新鲜海鲜,体验渔家生活。为提升游客体验,洞头区不断完善周边基础设施,修建了宽敞停车场、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以及连接各个景点的观光步道。三是节庆举办,游客盈门。洞头区积极举办海钓文化节,期间除精彩海钓比赛外,还有渔家民俗表演、海鲜美食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数据显示,文化节期间洞头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0%,达到1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500万元增长至800万元,涨幅达60%,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台州临海:山海资源铸特色,产业融合促发展

一是山海造景,钓区出彩。当地打造多个特色海钓区域,如牛头山特色渔村和东矶人工鱼礁区域。牛头山特色渔村将海钓与渔村风情相结合,游客在享受海钓乐趣的同时,还能体验传统的渔家生活,品尝地道的海鲜美食。东矶人工鱼礁区域则通过投放大量人工鱼礁,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鱼类栖息繁衍,成为海钓爱好者的天堂。二是产业融合,名号响亮。临海还注重海钓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海钓与渔业生产、滨海旅游有机结合,成功创建了中国休闲游钓基地、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东矶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等,并获评“中国休闲海钓之都”称号,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品牌影响力。三是沙蚕兴农,多元发展。当地积极发展沙蚕养殖业,实现了沙蚕全人工育苗、工厂化高效养殖和科学轮捕管理。沙蚕不仅满足了本地海钓用饵需求,还通过商业包装销往全国乃至欧洲、日韩等地,亩均效益超过2万元,带动了周边多名沿海村民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2、浙江“海钓经济”发展机遇分析

(一)消费升级驱动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的物质消费逐渐让位于精神文化和休闲体验消费。海钓作为一种集休闲、娱乐、挑战于一体的户外活动,因其独特的魅力,完美契合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参与海钓活动,为海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海钓爱好者数量以每年26.6%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不仅反映了海钓产业的蓬勃发展趋势,也为浙江海钓产业的升级和市场拓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海洋经济战略支撑

国家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 全国渔业发展规划》以及浙江《规范海钓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发展休闲渔业,为浙江海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明确的战略指引。作为海洋大省,浙江的海钓经济是海洋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望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不仅为浙江海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明确的战略指引,还有助于整合海洋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海钓经济与其他海洋产业协同发展,共同形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文旅融合趋势推动

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海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海钓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紧密相连。我省可以充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将海钓与海岛旅游、海洋文化体验、渔家民俗展示等有机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钓旅游线路和文化产品。通过举办海钓文化节、海洋民俗活动等,进一步丰富海钓经济的文化元素,提升海钓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海钓文化之旅,促进海钓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3、激活浙江“海钓经济”新消费热点对策建议

借鉴哈尔滨“冰雪经济”成功经验,可将其核心做法总结为: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强化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等。基于这些经验,对浙江打造“浙里海钓天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依据不同海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分布、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制定详细、科学的海钓产业布局规划。明确各沿海地区的功能定位,可将舟山打造为高端海钓赛事与海钓文化体验核心区,将温州建设成为海钓休闲度假胜地等,避免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二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设立海钓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新建和改造海钓码头船舶维修保养中心、海上救援站、物资补给超市等周边配套建设,为海钓活动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保障服务。建设海钓主题公园、休闲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海钓爱好者的休闲娱乐选择,延长其停留时间。三是打造海钓产业园区。在舟山、温州、台州等重点海钓区域,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海钓产业园区。园区内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码头、游艇俱乐部、钓场、钓具交易市场、海钓文化展示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船舶维修保养、物资补给、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形成海钓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域。四是加强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岛之间以及海岛与陆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增加海上客运航线和航班频次,提高海钓出行的便利性。加强海钓信息化建设,搭建全省统一的海钓信息服务平台,整合钓场信息、船舶租赁信息、赛事活动信息、钓具销售信息等,为海钓爱好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预订服务

(二)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成立由省政府牵头,海洋渔业、海事、旅游、体育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海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详细的部门间职责清单,明确各部门在海钓产业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专门的《海钓产业管理条例》,对海钓船只运营、钓场管理、从业人员资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制定一系列海钓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对海钓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新建海钓项目给予土地优先供应等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积极鼓励发展浙江海钓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海钓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对诚信经营的企业给予表彰和政策倾斜。

(三)培育产业龙头,完善产业链条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海钓企业,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其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对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品牌的海钓企业给予专项奖励,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加大对海钓上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高端钓具、船舶、电子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制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积极发展海钓下游产业,如渔业观光、海钓文化创意、海钓赛事运营等,丰富海钓产业的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海钓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海钓+旅游”线路,将海钓与海岛观光、渔家体验、海洋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打造特色海钓旅游产品。举办海钓文化节、海钓摄影展等活动,挖掘和弘扬海钓文化,提升海钓产业的文化内涵。

(四)打造“浙里海钓”品牌赛事,加强宣传营销

一是打造“浙里海钓”品牌。整合全省海钓资源,深入挖掘我省海洋文化内涵,挖掘海钓的特色和优势,设计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浙江海钓”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举办海钓文化节、海钓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具有渔家民俗特色的海钓文化品牌。出版海钓文化书籍、画册,拍摄海钓纪录片,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海钓文化,提升海钓产业的文化软实力。二是举办多元化赛事活动。借鉴国际知名海钓赛事的经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海钓赛事,如“浙江国际海钓大师赛”等。邀请国内外顶尖钓手参赛,提高赛事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在传统竞技海钓赛事的基础上,举办趣味海钓比赛、家庭海钓挑战赛等多元化赛事,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海钓爱好者参与。三是创新营销推广方式。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多元化的营销推广活动,制作精美的海钓短视频、图文内容,全方位展示浙江海钓资源和赛事活动的魅力。与旅游博主、网红合作,制作精美的海钓短视频、直播海钓赛事和活动,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加强与旅行社、户外运动俱乐部、电商平台等合作,拓展海钓市场销售渠道。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体育用品展会等,设立浙江海钓专题展区,展示浙江海钓的资源和产品,提高浙江海钓的市场占有率。

作者信息:

王炜:经济学博士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彭玉波: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

林磊:温州市洞头区社科联;

徐斌立:舟山市普陀区海钓协会。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