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保护何以促共富: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浙”样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

发布时间:2025-03-10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作为新时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对于乡村生态保护、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就地就近致富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乡村自然禀赋优良,生态资源丰腴,具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厚实基础和先发优势。推动浙江乡村地区优质丰富的生态产品增值变现,让良好生态释放出无穷的经济价值,打造生态共富的浙江经验,既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总体成效

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批试点省份,浙江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推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践行地,浙江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标准和制度支撑。2020年9月,浙江发布了全国首个GEP核算地方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并开展试点探索,为生态产品贴上“价值标签”提供了规范标准;2021年,《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补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2022年3月,《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搭建了浙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四梁八柱”;2023年6月,《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创造了有利的土地政策条件。

2.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业态功能更加丰富

各地抢抓政策机遇,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例如,龙泉市依托清新空气、洁净水质、宜人气候等生态优势,成功引进国镜药业等一批生态产品利用型企业。青田县通过发展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打造“青田青”稻鱼米品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数已达14个,推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变现。云和县立足“梯田景观+农耕文化”,打造中国最美梯田,以农、文、旅等多种业态勾勒诗情画意中的金山银山。仙居县持续擦亮“山水旅游”金名片,发展美丽乡村经济,实现“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松阳县利用“传统村落+特色民居”的独特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民宿集群。德清县以“洋家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换路径。淳安县“靠水吃水”,依托湖泊生态资源,打造世界级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新昌县以“农业景观+生态文化”描绘诗画江南的共富图景。

3.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机制日臻完善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难题在于“钱从哪来”,而绿色金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金融机制不断完善,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涌现出湖州“绿色园区贷”、丽水“两山信用贷”、台州中小企业“绿色节能贷”、衢州“林业碳汇共富贷”、嘉兴“GEP生态价值贷”等地方特色绿色金融模式。同时,成功运作了“GEP贷”“个人碳账户”“生态贷”等个性化绿色信贷业务,开发了“民宿贷”“养殖贷”“农房贷”等系列金融服务产品。衢州柯城区“一村万树”绿色期权模式示范效应不断扩大,2017—2024年间湖州市绿色贷款年均增长46%,预计到2025年,全省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将达到12%。

4.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富民效应日益显现

乡村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产品,也是农村实现增收致富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千方百计激活乡村生态资源,打通“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生态富民”的转化通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例如,吴兴区妙山村以“妙山、妙水、妙境”自然资源为依托,引进长颈鹿庄园、慧心谷、西塞山前木墅等一批高品质生态旅游项目,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番,走出了一条“高颜值”的致富路。十年来,“丽水山耕”市场影响力与品牌力持续扩大,富农成效显著,目前正式会员已达352家,农产品平均溢价率高达30%,成为山区群众真正的“金饭碗”。安吉县溪南村通过“两山银行”盘活生态资源,打造睡莲产业经营和农业生态观赏为一体的景区公园化村庄,将乡村“生态颜值”转化为村庄经济财富,村集体每年增收约50万元,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二、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典型模式

浙江各地围绕“生态颜值”如何转化为“生态财富”,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和模式,绘就了一幅幅景村共生、城乡共富的新图景。

1.守绿换金:以杭州青山村“水基金”为代表的生态补偿模式

生态补偿是指政府部门以公共支付、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直接购买等方式对生态产品保护者或提供者进行资金和发展机会等补偿,生态产品供给方通过获取补偿或补贴等方式实现产品价值。

典型代表是杭州余杭区青山村“水基金”模式。一是多主体参与,该村以龙坞水库水源地保护为契机,建立了镇政府、大自然保护协会、万向信托大自然保护公司、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晴山公司、水务公司及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善水基金”,为水源地治理提供生态补偿资金。二是多模式创新,成立青山环保宣传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林权流转和自然恢复等方式优化生态环境,组织推广“自然好邻居”计划,建立了“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三是多业态并发,青山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引进各类业态近30家,开设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课程,发展艺术创意、非遗手工艺研学、运动疗愈、生态旅游以及特色民宿。“一滴水”的生态产品价值为青山村注入了活力、带来了财气。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7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89万元。

2.聚绿生金:以湖州安吉“两山银行”为代表的生态银行模式

生态银行模式,主要是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理念,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通过对碎片化生态资源的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打通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五难”瓶颈,安吉县率先试点“两山银行”模式,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资源收储与登记。开展全县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摸清生态“家底”,确保各类资源权益得到公平合理分配。二是要素整合与交易。搭建“资源交易所”云交易平台,对山水林田湖草以及农村宅基地、集体用地、闲置老屋等零散式、碎片化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经营开发与管理,盘活生态资源价值。三是价值实现与反哺。建立如“两山”农品汇、安吉白茶、安吉冬笋等公用品牌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并反哺于当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支撑高质量绿色发展。截至目前,“两山银行”已入库重点资源点位500余个,成功转化项目19个,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100余个,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性的典型案例。

3.点绿成金:以丽水“生态农文旅”代表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生态产业化是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和人文生态系统,充分挖掘历史、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品,并转化为可直接交易的商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生态文化,支撑生态富民,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丽水经验”。一是产业培育、价值转化。重点发展自然体验、红色旅游、乡村民宿、文化创意、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唤醒沉睡生态资源,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4年居浙江第一。二是品牌构建、产品增值。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丽水山耕”“丽水山泉”“丽水山景”“丽水山居”等“山”系品牌矩阵,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经“丽水山耕”品牌背书的缙云烧饼、景宁泡笋、庆元香菇、梅峰龙井、青田稻鱼米等产品均产生了10%-50%不等的品牌溢价。三是数字赋能、文化传承,景宁县积极培育畲乡文旅融合IP,开发“畲乡非遗共富”应用平台,推动非遗保护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莲都区利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全息投影互动、3D体验等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互动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赓续红色基因,带动革命老区共富发展。

4.添绿增金:以宁波余姚“全域土地整治”为代表的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修复转化模式是指对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或生态功能紊乱的地区,通过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和产业开发等方式,全域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项目,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产品供给增强、价值提升与“外溢”。

余姚梁弄镇通过“一个规划”“一张总图”实施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以“土地整治+”方式构建资源集约、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共富新格局。一是“土地整治+资源盘活”,挖掘和激活周边山林、废弃山塘、工矿、零星建设用地,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近4年累计完成复垦建设用地530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40亩,完成耕地功能恢复4300余亩。二是“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污染土地修复,打造水清、天蓝、气净的生态宜居环境,改造乡村公厕50余座,新增绿化面积4.3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2%。三是“土地整治+产业植入”,推动绿色生态、红色资源与富民产业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林下经济、红色教育培训、会展、乡村民宿等“红绿产业”,实现“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促进生态惠民富民。2023年,全镇17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750元。

5.借绿生金:以衢州“林权流转”为代表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模式

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主要包括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交易。其中,林权流转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集体(公共)林地承包权经营权以出租、转包、林地入股、转让、抵押等形式分配给特定组织或个体,推动林业资产规模化经营,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价值。

围绕“林改四问”,按照“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思路,衢州市各县(市、区)不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机制,在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新通道方面出新招、出实招,有效化解了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的矛盾。开化县深入实施“林长制”,与中科院合作共建“钱江源林业共富科技创新中心”,被遴选为全国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江山市制定全国首个林地流转评估指数,开展林地流转价值评估;柯城区推进林业“标准地”+林下空间流转试点建设,充分发展林下经济,解锁“林业共富密码”。龙游县不断健全林地流转股份合作机制,探索林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计划到2027年末全县总流转面积达24万亩。常山县成立林事服务中心,建立“3752”工作体系和“1651”运营体系,统筹推动林业资源价值转化,提升山区林间“含金量”。

三、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的路径构思

1.以制度化体系为保障,健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扩大GEP核算试点范围,提升核算结果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比性。二是健全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挂钩的补偿制度,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动力,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三是建立乡村生态产品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基于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结果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加大损害赔偿监督与执行力度。四是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机制,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或细则,完善基于核算结果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考评制度和生态保护奖惩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效能。

2.以产业化利用为重点,丰富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载体

一方面,要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加快农村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改造、绿色化升级及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制造业、生态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构建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产业化经营,通过租赁、托管、赎买、股份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生态资源“化零为整”集约化经营,发挥“丽水山耕”模式的典型示范效应,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全产业链、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扩大生态产品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3.以市场化交易为纽带,打通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一是科学界定生态产品产权。产权归属明晰是乡村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的前提,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办法,开展生态价值评估,为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奠定基础。二是依托成熟的市场平台,完善乡村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推进“两山银行2.0”迭代升级,进一步规范交易规则、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强化市场风险评估。三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将自然资源要素成本、生态修复成本、生态补偿费用等纳入生态产品价格构成,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提供机制保障。四是优化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体系,可以借鉴广州公益林碳普惠项目、福建三明“林票”制度、重庆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等做法,推动资源环境权益指标交易扩面增量,形成生态产品市场规模效应。

4.以数字化赋能为方向,增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动能

数字赋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在生产环节,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增加数据要素供给,优化或代替传统要素投入,实现生态产品生产的价值倍增效应。在分配环节,利用大数据、区块链、3S技术、数字建模等技术,建设完善自然资源信息普查和确权登记系统,加快推进生态产品权益登记数字化步伐。在交换环节,深入推进“浙里生态价值转化”以及“两山银行”等生态产品云交易平台迭代升级,高效能推动生态产品一体化运营、交易及有偿使用。在消费环节,通过数字媒体提升公众对生态产品的价值认同,构建完善“绿色生活应用”“智慧体验系统”“数字文旅平台”等数字化消费场景,加快发展生态产品消费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R/OL].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zhengce/ 202407/content_6963770.htm,2024-07-21.

[2]石敏俊,陈岭楠,林思佳.“两山银行”与生态产业化[J].环境经济研究,2022,7(1):120-126.

[3]朱新华,李雪琳.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23, (5):85-94.

[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浙江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2-04-29)[2024-11-28].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jljqstcpjzsxjz /djzw/202204/t20220429_1324193_ext.html.

[5]杜梦佳.践行“八八战略”驱动绿色引擎余姚市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J].浙江国土资源,2023,(02):57-58.

[6]吴浓娣,严婷婷.浙江余杭区青山村运用“水基金”打通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路径[J].参阅报告,2024(6).

[7]王宾.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22, (6):129-143.

作者简介:

吴儒练,管理学博士,台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旅游地理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董雪旺,地理学博士,教授,硕导,台州学院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乡村旅游地理教学与研究。

课题信息:

浙江省社科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立项课题“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富民效应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台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景村融合视角下台州市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研究(23GHY04)。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