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乡村产业振兴作出部署和安排,强调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浙江省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示范,并提出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壮大乡村优势产业。近年来,宁波市以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重点,致力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通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强村富民、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举措,同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乡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本文基于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所辖31个行政村、象山县晓塘乡所辖16个行政村、余姚市鹿亭乡所辖12个行政村、鄞州区姜山镇所辖60个行政村/社区、鄞州区咸祥镇所辖18个行政村/社区、鄞州区瞻岐镇所辖18个行政村/社区、鄞州区东吴镇12个行政村/社区,总计4个县(市、区)167个行政村的调研情况,分析形成建议思路。
一、宁波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粮食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调研中发现,“非农”“非粮”整治以来,县区、乡镇政府切实重视保障腾退土地耕种恢复工作,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数据表明,2023年,宁波粮食播种面积172.6万亩,创近11年新高,比上年增加0.1万亩,增长0.1%;粮食总产量75.0万吨,创近12年新高,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4.8%,增幅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434.8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9.6公斤/亩,增长4.7%,增幅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调研发现,部分乡镇积极通过系列措施确保粮食生产,比如鄞州区东吴镇、姜山镇,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耕地地力;象山县晓塘乡引进企业打造水稻产业园区项目,发展集水稻种植、机械服务、稻谷加工、大米加工于一体的优质高效、绿色生态新型水稻产业。
(二)农文旅产业融合良性互动
宁波推动全域旅游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展风貌有了较大改善。调研中发现宁波各地乡村积极打文旅牌,推动农文旅产业良性互动。比如走访的象山县晓塘乡强化全域联动,围绕“一棵橘”深化农旅融合,推进“橘旅结合、以旅促橘”发展模式,推进全域旅游“微改造、精提升”。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也积极推动夜景旅游、营地等新消费场景项目,丰富亲子研学、休闲度假、电音狂欢、光影夜游等多元业态活动。此外,部分乡镇、村积极利用本村资源,常态化举办民宿文化节、葡萄节、民族邻里节等活动,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产业良性互动。
(三)乡村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
宁波市地处东海之滨,依山傍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秋季日夜温差较大,适合多种农业产业种植、养殖生产。调研中发现,以特色水果、特色作物、特色养殖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成为宁波乡村产业的主体部分。除了具有大宗粮食以外,宁波的农业产业还涵盖水果、茶叶、竹笋、蔬菜、畜禽和水产等类型。此外,宁波汤圆、慈城年糕、象山海鲜、奉化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也逐渐受到市场喜爱,成为代表宁波的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农业产业涵盖门类广、种类齐全,既满足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也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四)乡村产业特色鲜明
宁波乡村特色产业获得良好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产业产品并构建了较为健全的特色产业产业链。调研中发现,以象山柑橘“红美人”品种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品种,已经成为当地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大、种植企业多,在国内、省内销售市场中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类似的还有余姚和慈溪的“荸荠种”杨梅、“翠冠”蜜梨、“阳光玫瑰”葡萄、“湖景蜜露”桃、“象山”鹅等,作为地区特色产业的主导品种,种植、养殖比较集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此外,宁波养殖产业也有显著特点,调研中发现,连片成排的育苗和养殖车间在虾、蟹、贝类养殖产业中也广泛使用,部分特色产业在发展中获得良好市场口碑,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五)乡村产业市场主体逐步培育壮大
宁波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市场主体。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宁波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97家,其中市级342家、省级5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共培育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7家,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6家,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2家。农业龙头企业涵盖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经营范围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此外,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小微主体逐步走向集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育苗、养殖于一体的工厂化养殖之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长期稳定发展。
(六)乡村产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调研显示,宁波各地及时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功区整治优化工作。2023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任务完成率100%以上,完成粮功区整治优化完成率100%以上,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超过80%,水稻种植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获得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称号。走访中发现,部分产业正在积极改造传统生产设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余姚一些乡镇探索建立统一污水处理管道、处理厂,由部分产业主体购买排污费用,共享基础设施,使得这些产业基础条件有效改善;榨菜、雪菜等一些特色产业也在逐步改善发酵池,建设水泥池,大大缓解了该产业的环保隐患。
二、促进宁波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通过前期的发展,宁波市农业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基础条件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基础。然而,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建设要求,宁波市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例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盲目性、部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较难、部分产业发展较粗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不足、缺乏新的消费市场拉动、劳动力不足和生产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宁波市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化科技服务机制
短期内受资金、设备、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乡村产业在技术与管理方面需要长期的指导服务,而不是一次性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遴选熟悉乡村和农业产业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资源。一方面作为乡村产业人才支持团队,签订长期协议,为乡村产业和企业提供可持续的技术与管理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国内优质企业的数字化技术指导方案、数字化管理运营方案的落地实施团队,帮助部分乡村产业掌握数字化基本知识,培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二)切实提高产业、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可以通过发挥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并吸收社会资本和其他可用力量来实现。一是按照乡村产业所处的产业区域、面向的消费群体以及未来的消费特点,为其制订差异化种养产业、种养品种布局,量身定制独特的品种遴选指标和配套的种养方案,遴选推荐适宜的、有特色的高收益品种。二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绿色生产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种养环境、土壤、水、畜禽舍的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化肥、农药、农膜、饲料、兽药等绿色投入品种的遴选方案等。三是为乡村产业发展推荐一批适宜的先进且成熟的生产技术,包括设施立体栽培、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控、畜禽高效繁殖技术、小型机械装备、产地预冷和田头处理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应鼓励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吸引有意从事乡村振兴事业的工商企业、社会资本、对口帮扶资金、各类基金、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搭建起面向乡村产业、乡村小微企业的资金服务平台,实现以大帮小。同时,引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参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提高乡村产业专业化水平,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乡村小微企业有序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实现以强扶弱。
(四)提升乡村产业营销及品牌化能力
除了宁波各地政府建立区域品牌、批发市场等推动销售外,还需要对具体的企业进行销售渠道拓展支持。一是帮助乡村产业挖掘企业自身和产品背后的综合价值,做好品牌建设,并帮助企业学习和提升品牌运作和品牌经营能力。二是帮助乡村产业运用新媒体手段,提高产品受关注度,扩大线上线下销售。三是对接需要稳定基地的各类鲜活农产品销售商,用多种销售模式帮助乡村产业的产品拓展市场。四是重构农产品购销通道,将中间(电)商的各种“卡点”,变成生产者与服务商的新型共生态。
(五)积极支持推动乡村产业生产设施设备改造
借助“以旧换新”的政策机遇,加大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提供专项扶持资金,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冷藏、初加工设备。同时,在部分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积极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支持整体基础条件改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助产业中的典型企业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合作,这些企业可以获得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六)强化乡村产业的人才支撑
以“外部引进”与“内部激活”相结合,建立本土人才与外部人才联动交流机制。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大院等科技平台,发展和创新“院地合作”模式,形成“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共建机制。运用现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星创天地建设,探索科技人员常驻服务工作机制,科技人员将技术、项目、资金、成果带到常驻地方。探索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人才培育模式,加强科技人员与基层农技人员交流,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深度推进。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基层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特殊政策。
(七)做好数字化能力建设
乡村产业发展需加强与数字的结合,对于提升宁波乡村产业数字化能力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加快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协同发展,利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产业帮扶。二是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包括智能灌溉、智能施肥、病虫害监测预警等,同时推广数字化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鼓励构建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线上信息平台,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农户、中间批发商、经销商等连接起来,深入推进建立起农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使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快速准确地传达到各个节点,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
作者简介:
陈凡,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乡村科技服务、乡村产业经济、乡村数字化等方面研究。
刘艳,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从事农业管理及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研究。
高苏微,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研究。
课题来源: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体系化科技帮扶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效应、机制与路径研究》(25NDJC037YBMS);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