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人的元宵节

发布时间:2025-02-17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是第一的意思,“霄”指夜晚,元宵意即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的狂欢之节,是家庭团聚的传统佳节。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把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浙江元宵节习俗与全国各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地域色彩。

杭嘉湖地区的习俗

杭州、嘉兴、湖州三市的元宵灯节一般持续三至五天,该区的元宵灯节以奢华著称。杭州的元宵灯节在唐朝时就已十分兴盛,南宋时更是空前繁荣。

老杭州人有个说法叫“上灯圆儿落灯糕”,说的是正月十三上灯时吃汤圆,正月十八落灯时吃年糕,直到正月十八,杭州人的元宵节才结束。这来源于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弘椒纳土归宋,并向宋太宗赵光义缴纳赋税,为杭州的元宵节多“买”了两天狂欢。

(图  打年糕)

杭州淳安素有在元宵节舞龙的习俗,当地的板凳龙更是一绝,堪称一村舞龙、百村同欢。

(图  板龙灯)

富阳龙门古镇最常见的庆祝习俗也是舞龙,不过,最有特色的当属跳竹马。

(图  跳竹马)

嘉兴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而且海宁有个地方一年四季都举办硖石灯会,所以曾经戏称这里天天都是元宵节。

宁绍舟地区的元宵节

宁绍舟地区的元宵节热闹程度不亚于杭嘉湖地区,各祠庙也都张灯结彩,持续时间普遍比杭嘉湖三府要长,往往在五天以上,甚至达到八天。除此之外,各地还伴随有赛神问福、驱逐蛇虫的风俗。

绍兴人元宵节有“送花灯”的习俗,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亲友送新婚未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希望吉星高照早生贵子。

(图  送孩儿灯)

宁波元宵节从正月十三“上灯夜”起至正月十八夜“落灯”。传统的宁波元宵节正月十二起就要做花灯、举办灯会。 

(图  兔子灯)

宁波民间还有过“十四夜”的习俗,而且是元宵节的重头戏,主要有“照蛇虫”、“驱虫害”、“祭桥”等活动。孩童们会手提纸制花灯遍照屋角、土灶、墙角,以及阴暗的场所角落去驱赶害虫,嘴里大声吆喝:“嗄去,哒去,深山老虎嗒去!”(宁波方言,意思是赶走蛇虫等,让山里老虎把它们捉去。)

舟山养蚕人家元宵节还有逐鼠的活动,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于是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用碗盛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边念念有词,让老鼠不要再吃蚕宝宝了。

宁绍舟地区还有迎紫姑和走百病的习俗。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金华、衢州、严州的习俗

明清时期,该区民众生活奢华程度比不上杭、嘉、湖、宁、绍等地,但大都是同宗族的人居住在一起,故民间能以合族的力量来组织盛大的灯会活动,最能体现该区灯会活动特色的要数迎“桥灯”活动。桥灯也叫龙灯,在六尺长的板两端打孔两两相连,首尾为龙形,中间剪彩作楼阁人物,可多达四五百块板,还有旗鼓相伴,夜间燃烛行走,倒映五湖,烂若星点。

金华义乌、浦江等地元宵节板凳龙的习俗可能是浙江最有名的。

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板凳串联而成长度从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凳龙从初八左右就开始了,到正月十五当日,村里每户人家出一个人和一条板凳,所有板凳的连接在行走中完成,村子越大,龙越长,难度也越高。行至村头,一条由板凳相连而成的“长龙”就形成了。相邻乡村通常还会把板凳龙舞到一起相互比较谁的龙更长、更漂亮、舞得更起劲。

(图  板凳龙)

正月十三,浦江的檀溪镇寺前村、前吴乡寿溪村及岩头镇六社、黄宅镇钟村等地,还有元宵迎会的习俗。

在浦江县岩头镇正月十四这一天还有火炮节。火炮节已有600多年历史,上午8时,四响大铳震天动地,数以百计的小铳齐鸣,如排山倒海,春雷滚滚。

衢州农历初十早晨,衢县四乡的花灯进城,大布龙在街上抢球翻滚,参拜祥符寺、天宁寺;十三为灯头,板龙、花龙、马灯、采茶灯等遍布大街;十五,为闹元宵的高潮,十字街口扎起了彩牌,张灯结彩,花炮的声音响彻云霄。过了元宵节,百业复工。民间有“吃了元宵酒,功夫不离手”的谚语。

台州、温州、丽水地区的习俗

该地区元宵灯节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温州下属各县,如平阳县民间及寺庙的张灯从初十二一直持续至二十夜。

温州地区的灯节时间一般都超过六天,在浙江属张灯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丽水的灯会习俗与金华、衢州相像,盛行桥灯习俗;元宵习俗则更像宁波。

台州临海等曾经属于“台州府”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正月十四过元宵的传统。提前过元宵有好几个传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抗击倭寇时,原定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袭击倭寇,但作战计划意外泄露,为了迷惑敌人,戚继光将计就计,提前一天就把元宵节过了,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正月十四。

另一流传盛广的是筑城说。相传,唐初将领尉迟恭奉命修筑江南长城,正月十四恰逢海盗在台州湾登陆,将士们一面剿盗,一面加紧筑城。为了让每个筑城的士兵都能吃上自家的菜,老百姓便把所有的食物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分给将士。喝了“大锅羹”的将士们,干劲十足,城墙很快就筑好了,城内百姓的安全也有了保障。从此,台州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四夜过元宵节的习俗。“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这也解释了台州元宵节的独特食俗:元宵节不是吃汤圆,吃糟羹。台州的部分地区称糟羹为“糊头羹”。方言里“糊”与“和”谐音,含有祈求“家和睦”之意。台州人往往在十四夜吃咸糟羹而在十五夜吃甜糟羹,有先苦后甜的寓意。

(图  糟羹)

台州另一个特色便是花灯。在台州,一般在正月十三、十四就开灯,十四夜是高潮,俗称“十四夜灯会”。花灯中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和黄岩的橘灯最具台州地方特色。仙居的皤滩素来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每到元宵节,一盏盏玲珑精致的针刺无骨花灯便悬挂起来。仙居人也把无骨花灯称为 “唐灯、神灯”。

(图  无骨花灯)

黄岩的橘灯也是台州元宵节灯会的一大特色花灯。旧时,黄岩城里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月十四晚点上灯火,挂上当地特有的橘花灯。

黄岩橘灯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从橘子上端剥开一个小口,取出橘肉。在橘壳中倒入芯油,再放上灯芯草,点上火后就成了一盏透出红光的橘灯。每到元宵夜把姿态各异的橘灯放到江面上,带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橘灯随江漂走,整条江五彩斑斓。

(图  橘灯)

温州人过元宵有个特别的民俗叫打大猫。大猫即老虎。两人一起披上精心制作的虎皮,扮成活灵活现的老虎。村民们脸上涂满油彩、身披皂衣,在老虎后扮演“七星七煞”等众多人、神形象,沿着固定路线边走边表演,游遍附近各村。

(图  打大猫)

有的小镇上会有一些特色的民间表演,最有名的一种叫做“扮抬阁”。抬阁,是指在特制木架上立着男、女童装扮的戏曲人物。如今“抬阁”经过变迁表演者在童男童女的帽子上安装了电珠,夜色中灯光闪烁,更添风采。

本文摘编自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浙江传统节日习俗》,作者黄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