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脉·土壤·裂变:企业家精神的时代召唤、浙江诠释与传承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09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编者按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即日起,“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企业家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从内在思想到外在行为、从个体发展到社会责任、从经济成就到政治价值的深刻内涵。企业家精神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风向标,诠释着企业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作为浙江省经济的中流砥柱,浙商群体通过生动的创业实践,为浙江、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无数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逐渐形成了以“四千精神”为代表的浙商精神。当前,浙江省正在加速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承担着全国范围内先人一步的改革发展重任。新时代变革背景下,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地域性诠释——浙商精神,更需要进行发扬性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01、企业家精神是传统文化到现代化的伟大召唤

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不仅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的革新,更是文化基因的觉醒。中国企业家精神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并与传统文化智慧不断碰撞,以尊古不复古、革故鼎新之势,显露出中华文明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

(一)仁义为本:从“义利统一”到“家国情怀”

儒家思想强调“义利之辩”,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墨子提出“义,利也”,孟子则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观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国自古不乏以实业救国的优秀企业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实业、拯救中华”,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济世安邦、利国利民”,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爱国敬业、追求卓越”,先后涌现出了卢作孚、刘鸿生、陈光甫等一大批实业报国企业家。而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也秉持做实业、以产业报国的理念,致力于助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企业社会行为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正是对传统“义利统一”思想的现代诠释,为当代企业家提供了价值遵循。民营企业家曹德旺曾言,“企业家要像古代的士大夫一样,把社会责任看得比利润更重要。”这种精神与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深刻体现了当代社会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二)诚信为基:从“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到“契约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道德品格与精神追求。《史记》中记载,“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美德,有着巨大经济价值;《管子》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道明诚信是商业文明之基。北宋商帮“晋商”以“诚实守信、义利兼顾”闻名,山西票号通过“汇通天下”成就金融传奇,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虽因政治风波破产,但其“童叟无欺”的商誉至今为人称道,胡庆余堂高悬的“戒欺”匾额更体现了其对诚信的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20年7月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便强调,“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民营企业家应深刻认识到诚信与契约精神的重要价值,持续将传统诚信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为魂: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敢为天下先”

《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揭示了创新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核心密码。一直以来中国商人在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北宋晋商创立的“日升昌”票号,以“汇通天下”打破地域金融壁垒,首创异地汇兑制度,其核心创新不仅在于商业模式,更在于将《周易》“穷则变”的哲学融入经营,通过标准化票据、密码汇兑和分号联营体系,将传统银钱业推向近代化。阿里巴巴构建支付宝时,以区块链技术重构交易信任,实现“无现金汇通”,正如票号将“信”转化为“银”,让数字时代的契约精神穿透时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意识、契约精神是现代经济基石”,这种理念在晋商票号与阿里生态中一脉相承,他们在商业模式、经营理念上的创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其中的创新要求与传统文化的“变易之道”相契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更是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华为从自主研发芯片到原生鸿蒙的高度融合,从盘古大模型的超级智能到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打破了国外操作系统一直以来的技术垄断,这种将技术创新与民族使命结合的格局,使中国企业家在全球竞争中形成独特精神坐标。

2、浙商精神是企业家精神在浙江的地域性诠释

企业家精神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地域文化、制度环境和社会生态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实践样态。

(一)浙江企业家精神的文明基因

浙商企业家精神的萌芽,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持诚以经商”的范蠡,他提出“农末俱利”“积著之理”,首创“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商业哲学,更以三次积累财富、三次散财于民的行为诠释了“富而行其德”的精神内核。这种“义利合一”的商业伦理,成为浙商文化基因的初始密码。明清时期,我国形成了晋、徽、粤、宁波等诸多商帮。尤其在清末民初,“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广为流行。宁波帮以乡谊为纽带,在业务上、生活上互帮互助,形成了商业结合体。如发祥于宁波奉化江两岸的“奉帮裁缝”,即“红帮裁缝”,凭借着一把剪刀、一个熨斗、一卷皮尺,讲求诚实守信,加强团结协作,追求创新突破,将本土技艺融入国际时尚产业,最终缔造出那个年代的时尚传奇。这种“在地创新”与“开放融合”的特质,为近代浙商奠定了转型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义乌走街串巷的货郎们,用“扁担经济学”重构了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温州“八大王”敢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以“草根智慧”突破计划经济束缚。这种“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正是企业家精神地域化表达的具象化——它既是对历史基因的传承,也是对时代挑战的有力回应。

(二)地域特质与企业家精神内核的耦合

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除企业家自身具备精神品质外,其所处地域文化、商业环境和时代背景都对企业家精神有着滋养作用。浙江自古受“七山一水二分田”地理局限,迫使浙商在生存竞争中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义乌的“鸡毛换糖”不仅是早期物物交换的生存之道,更暗含“资源重组”“价值链延伸”的现代商业逻辑。时代潮水奔涌向前,义乌的货郎们推陈出新,在沿袭上百年“敲糖换鸡毛”商业传统基础上,拉开世界小商品贸易大剧序幕,到如今已然成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创新打造了“AI数字人主播”等销售新模式。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浙商群体陆续携新技术突破产业难题,以数字化视角解构难题,以全球化思维寻求跨越式发展。

浙商精神是“八八战略”引领下的企业家精神在浙江生动表达。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战略”,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之势,开启浙江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以及“地瓜经济”提能升级3个“一号开放工程”,持续引领浙商企业家精神升华,将浙商传统的“四千精神”发展为“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

(三)企业家精神在浙江的创新性发展

企业家精神在浙江的创新性发展呈现出三方面特质:一是传统基因与数字文明的融合,如杭州云栖小镇探索出以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成为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样板;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无人及配送等科技研发,持续开辟发展新赛道。二是个体创新与共同富裕的融合。浙江正实施“两个先行”战略,浙商群体探索“共富合伙人”机制。浙江衢州海创园探索“反向飞地”,采用“研发孵化在杭州,落地生产在衢州”模式,打通欠发达地区创新要素需求和发达地区高端资源供给通道,帮助衢州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助力衢州打造电子化学品等新兴业态新基地。三是本土实践与全球视野的融合。德力西把握“地瓜经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思想精髓,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形成国内多总部、海外多市场、投资多行业发展结构。这一实践既保持本土根系,又通过全球化藤蔓获取养分,形成“内外双循环”生态。

3、浙商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传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有针对性地加以塑造和锤炼,让企业后继有人、持续健康发展”。浙商精神的传承同样需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平衡支点,在不断变换的技术形态、产业边界与治理模式中,延续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务实的底色与家国同构的使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多达 5670.7 万户。[1]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正经历着进入代际传承的关键期。[2]为了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浙商精神,需以“政府政策供给、学校教育引导、企业理念熏陶、文化环境浸润”四位一体为框架,构建系统性传承体系,推动浙商精神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生。

(一)优化政策供给,以制度创新强化浙商精神传承保障

浙商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了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壮大的核心支撑。《浙江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浙商提供了法治保障,更通过“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融资支持等服务,将企业家精神转化为区域竞争力的“软基建”。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政策供给与浙商精神的价值内核深度融合,将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精神要素纳入政策评价体系,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传承浙商精神的长效保障。

(二)强化教育引导,以人才培养激活浙商代际传承动力

浙商精神的代际传承关键在于培育好新一代接班人与商业领袖,应将浙商精神有机融入大中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如在高校层面开设“浙商文化”“创新创业”等课程,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商业伦理的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要与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通过实地考察企业,了解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等强化思政教育。加强数字赋能,整合“浙商创业案例库”“企业家口述史”等资源,开发互动式在线课程与虚拟实践场景,实现教育精准触达。联动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浙里创客”等项目,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实战—创业扶持”全链条培养体系,为浙商精神代际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三)深耕企业文化,以躬身力行诠释浙商精神内核真谛

浙商精神的内核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转化为企业基因。企业应将浙商精神与自身战略目标深度融合,通过制度设计、行为规范和文化活动,让精神传承成为全员共识。吉利集团通过“问题文化”“合规文化”等建设,从企业内部出发,引导员工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使员工从“要我合规”转变为“我要合规”,让员工在躬身力行中深化对浙商精神的理解。新时代浙商精神的传承应以实践为支撑,鼓励新一代浙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通过开发多元出口产品、维护海外客户、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开发国际新市场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等策略,使浙商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强文化浸润,以文化共鸣激发浙商精神传承活力

浙商精神的传播需要社会文化的广泛共鸣。通过打造“浙商文化IP”等,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生态,使浙商精神成为社会价值认同的纽带。媒体方面,浙江日报、浙江卫视开设“浙商精神”专栏,报道浙商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的典型事迹,例如农创客的“新农人”模式、跨境电商的“丝路先锋”案例,强化公众对浙商精神的认知。文化节庆方面,通过“世界浙商大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等活动,凝聚全球浙商共识,同时邀请企业家分享经验,形成文化共振。国际传播层面,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浙商精神与国际商业伦理对话,引导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积极推广“诚信、合作、共赢”的浙商文化,提升品牌文化软实力。此外,浙江还鼓励社区、学校、企业联动,开展“浙商精神进社区”“青少年浙商文化节”等活动,让浙商精神融入社会日常,形成代际传承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王惠莲,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主持厅级课题6项,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

李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人事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研究,主持厅级课题5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