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新三样”出海提质的关键阶段,网络文学作为文化出海的源头性载体,已形成可复制的成熟经验体系,其对网络游戏、网剧等关联产品的孵化与带动作用显著。通过剖析头部网络文学企业出海实践,总结出内循环培育筑基、外循环创新破局、双循环协同联动的核心经验。其中,内循环通过作品产品化、作者产业化、平台基建化构建产业根基;外循环以网文IP的“洋葱式”多模态转化实现全球适配;双循环依托标准化翻译与中介国枢纽搭建联通桥梁。基于此,结合文化“新三样”出海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需求,提出三点建议:构建IP跨界运营矩阵打破“单打一”局限;打造产权一体的基础设施平台掌握话语权;培育全球共创生态激活在地创造力,为浙江网络文学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战略升级提供路径参考。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正引领中国数字文化内容走向世界。其中,网络文学作为最基础的文本形态和IP源头,其历时最久、模式最成熟的出海实践,已从“零星输出”升级为成熟的全球化文化生产生态,并为游戏、影视出海奠定了世界观与用户基础,形成了版权流动、相互赋能的良性格局。系统借鉴阅文集团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成功经验,对浙江网络文学高质量出海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学出海的经验总结
(一)强大的内循环培育:夯实出海根基
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文化出海的“练兵场”和“蓄水池”。以阅文集团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头部企业,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在国内市场跑通并完善了“作品产品化、作者产业化、平台基建化”的完整路径。一是作品产品化。网络文学不再被视为孤立文本,而是可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品和IP。通过诸如现实题材征文、权威机构典藏内容精品化战略,积累了兼具中华文化内核与普世情感价值的IP资产库。如位于杭州的中国网络作家村通过“IP直通车”等机制,累计为浙江作家促成合作金额超15亿元,80余部浙产作品实现影视、动漫改编,为出海备足了优质“弹药”。二是作者产业化。通过成熟的培育与激励机制,形成了梯队化的创作人才队伍,并引导其建立IP运营思维,从个体创作者转变为文化产业的关键节点。三是平台基建化。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社区运营、版权管理等数字化规则体系,构建了支撑内容生产、分发、消费的全产业链生态。
这套经过充分验证的国内模式,为出海提供了可移植的商业模式、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是外循环顺畅启动的前提。
(二)创新的外循环构建:分层转化与在地融合
网络文学出海并非简单的文本翻译,而是通过创新性分层转译,将中国文化产品转化为全球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可比喻为“洋葱模型”。核心层为多模态化转译层,将抽象文字文本转化为漫画、动画、影视剧、有声书等具象的视听语言,有效降低“文化折扣”,成为IP触达全球用户的先锋。中间层为商业化衍生层,以IP为价值原点,向实体产品与体验经济延伸,如卡牌、实景娱乐、装置艺术、快闪店,将文化体验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极大地丰富了IP的价值实现渠道和用户沉浸感。外围层为在地化联结层,通过深度融入海外用户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生态来激活IP。例如,阅文集团与瑞士、新加坡等国旅游局合作开展“IP+文旅”项目,使IP故事与当地地标产生关联,让IP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持久生命力。
(三)国内国外双循环联动:打通出海“最后一公里”
双循环的效能体现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的高效协同上,有两个关键举措。一是构建标准化文化转译体系。通过培育国际化翻译团队、建立专有名词词汇库,实现翻译的质量与效率控制。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应用,在保障文化转译精准度的同时,大幅提升效率,并使网络文学作品进入小语种市场成为可能。二是巧用区域性“中介国”作为战略枢纽。选择如新加坡这样兼具东西方文化背景、拥有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友好制度环境的国家作为区域中转站,建立翻译基地、发行中心和合规平台,有效辐射全球市场。此举起到了文化缓冲、风险规避和资源聚合的关键作用。例如浙籍网络文学作家王誉蓉创作的宋韵题材小说《上元欢》被新加坡世纪联合出版社看中后,就积极利用新加坡中西文化荟萃区域优势,以工作室的模式运营《上元欢》的微短剧改编及衍生品开发,同时将改编微短剧及衍生文创产品输出到海外。
二、对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三大战略性建议
基于网络文学头部企业和头部作家出海的经验,面向未来,我们应确立更具前瞻性的出海路径。
(一)推动IP矩阵化出海,杜绝“单打一”行动
网络文学的竞争,本质是IP生态的竞争。单一产品出海风险高、影响力有限。必须充分利用浙江在网文、游戏等领域积累的IP跨界运营能力,以“IP矩阵”形态走向国际市场。应鼓励文化企业以顶级IP为核心,协同规划网文、影视剧、游戏、动漫的出海节奏,形成“文字引路、影视扩大、游戏深化”的立体化攻势。这种矩阵化作战能通过不同媒介的相互引流和价值叠加,覆盖更广用户群体,构建坚固的竞争壁垒,实现协同效应。
(二)构建自主可控的平台与基础设施,掌握出海话语权
网络文学出海不能长期依赖第三方平台,必须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首先,掌控平台性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建立和运营海外自主平台,使其不仅是内容分发渠道,更是制定创作规则、分配机制、社区文化和IP开发流程的“生态大脑”,实现对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其次,超前布局物质性与制度性基础设施。一方面,深化以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区域性枢纽建设,打造资源对接和风险规避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制度性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参与乃至主导国际数字版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数字内容合规等规则的制定。支持行业建立国际性版权保护联盟和反盗版体系,将“规则安全”提升到与“内容安全”同等的战略高度。
(三)培育全球化共创生态,善用海外本土化力量
网络文学出海的高级形态是“文化共生”。要实现从“中国故事,世界表达”到“世界团队,全球共创”的跃迁。将海外本土创作者视为“IP共营者”。通过国际征文、创作工坊、分成激励等模式,在全球孵化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地洞察的创作力量,让其基于中国成熟范式,创作蕴含东方元素且符合本地审美的新故事,实现创作源头的本土化。将译者队伍升级为“文化转译官”。建立更系统、专业的译者培育与认证体系,使其不仅是语言转换者,更是文化的阐释者和再创作者,确保中国文化精髓的准确、优雅传递。通过构建开放、共生、利益共享的全球创作共同体,中国数字文化出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适应性难题,激发出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真正在全球文化版图中扎根深植。
作者简介:
崔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国际传播智能计算实验室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出版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浙江传媒学院国家一流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负责人,出版学学科带头人。
陆朦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国际传播智能计算实验室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出版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围绕出版走出去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6篇,其中6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课题信息: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多模态叙事与认同引导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4CXW002)。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