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人工智能健康大脑支持丽水山区医疗服务的时空可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11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医疗资源均等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驱动的健康大脑正成为破解山区医疗服务时空可达性难题的关键支撑。以浙江丽水市为例,其依托健康大脑开展创新实践:①技术支撑:搭建五级医疗数据平台,研发适配山区的AI诊疗系统;②资源调度:建立空地协同急救网络,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③流程优化:实现急诊智能调度、慢病智能随访及无人机药品配送。丽水的健康大脑实践为山区医疗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解法。

一、人工智能健康大脑提升山区医疗服务时空可达性的核心价值

医疗服务时空可达性的优化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变革方向,关系到群众就医体验的改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也是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的重要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医疗健康领域,为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公平可及提供强大动能。在山区、边远地区等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人工智能健康大脑通过智能调度、远程诊疗、精准预测等技术手段,正在重构医疗服务的时空格局,让优质医疗资源得到更广覆盖、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普惠共享。因此,人工智能健康大脑对提升医疗服务时空可达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核心价值:

一是有利于打破山区地理壁垒,梯度化配置医疗资源。山区地形复杂,优质医疗资源难以有效覆盖,居民就医面临诸多不便。借助健康大脑搭建起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使山区各级医疗机构实现信息互通,并依据医疗需求、人口密度、疾病谱系等地域差异,梯度化配置医疗资源。在人口密集、疾病复杂度高的区域,集中调配专家资源和先进设备;在偏远且需求相对单一的地区,通过远程诊疗、智能辅助诊断等方式,使基层医生获得上级专家支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与共享。

二是有利于缩短山区诊疗响应时间,提升急诊响应效率。山区交通不便,患者从发病到获得有效诊疗,往往耗费大量时间,急诊患者的每一秒延误都可能危及生命。人工智能健康大脑的引入,为缩短诊疗响应时间带来转机。健康大脑接到急救信息后,能迅速分析患者位置、交通状况和周边医疗资源分布,为救护车规划最优路线,同时通知相应医院做好接诊准备,使急救流程无缝衔接,极大缩短抢救时间。

三是有利于构建山区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增强医疗服务连续性。人工智能健康大脑依托智能监测设备和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为慢病患者配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采集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预警。AI算法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随访计划,提升管理精准度和规范率,预防急性并发症发生。

二、丽水市依托健康大脑优化山区医疗服务时空可达性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丽水市以人工智能健康大脑为核心,系统推进山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自2021年推出智慧流动医院以来,山区智慧医疗持续升级。2022年,丽水市推出“浙丽乡村好医”应用,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覆盖43个村6482位村民,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通过四大场景服务留守老人及困难群体;同年,智慧流动医院入选全国三下乡示范项目。

2023年,丽水市实施“1+5+N”综合医改,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实现四级诊疗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率100%;景宁县率先应用AI辅助诊断,松阳县中医智能辅助诊疗项目获全国一等奖;同时,50辆诊疗车完成10549车次服务,覆盖15942村次,服务43万余人次,医保报销超721万元。

2024年,丽水市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568个,县域就诊率达90.2%,完成31例航空医疗救援;诊疗车年行程25万公里,年省成本6000余万元,住院费用下降12%;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96岁,健康素养水平为39.21%,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2025年,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山区空中救护标准》,建成34个急救站、45个停机坪,急救半径缩至12公里,反应时间降至14分钟,形成陆空协同急救体系;景宁县“智慧流动医院+AI”模式亮相日内瓦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AI与健康大脑深度融合,形成特色服务模式。通过系列创新,丽水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成为山区医疗现代化的示范案例。以下是丽水市人工智能健康大脑支持山区医疗服务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1、构建服务山区的健康大脑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搭建覆盖山区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近年来,丽水市依托健康大脑,通过智慧流动医院车载系统和浙丽乡村好医智慧终端,打通五级医疗数据壁垒。平台集成电子健康档案、检验结果等信息,借助AI实现智能分析与跨机构共享,支持基层医生调阅诊疗历史,辅助精准诊断,联通医保结算数据,形成服务闭环,助力山区医疗资源调配与服务均等化。

二是研发适配山区的智能分诊与远程诊疗系统。丽水市通过智慧流动医院搭载AI辅助诊断设备,实现常见病智能分诊;依托云诊室远程平台,联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资源,支持基层与上级专家实时会诊。系统整合5G技术,保障偏远山区数据传输稳定,实现患者健康档案、检查结果实时共享,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山区诊疗效率。

三是部署山区医疗机构智能诊断设备。丽水市在巡回诊疗车上配备便携式B超、心电图机等23类智能设备,集成AI辅助诊断系统,可筛查13个病种;基层服务点投放浙丽乡村好医智能一体机,支持健康指标监测与慢病管理。同时推广阿里巴巴达医智影工具,辅助基层医生提升诊断准确性,推动AI技术与山区医疗场景深度融合,助力基层诊疗能力提升。

2、创新山区医疗资源协同调度机制

一是建立基于健康大脑的山区医疗资源调配中心。丽水市依托该中心整合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航空救援直升机、救护车等资源,通过5G智能急救云平台实现全域医疗资源实时调度。针对偏远山区急救需求,创新空地一体联动机制,结合无人机配送急救物资,实现急救资源饱和式投放;日常诊疗中,根据各乡镇服务需求动态调整巡回诊疗频次与路线,推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为山区群众提供高效医疗保障。

二是打造山区15分钟智慧医疗服务圈。该服务以健康大脑为中枢,整合标准化村卫生室、片区医疗中心、智慧流动医院等资源,构建“固定站点+流动服务+线上问诊”的立体服务架构,涵盖常规诊疗、慢病管理、远程会诊、应急响应等功能。通过智能调度与数据互通,山区群众在15分钟内即可获取基础医疗服务。当前,智慧医疗服务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为丽水山区医疗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3、优化山区医疗服务响应流程

一是实现山区急诊智能调度与路径规划。丽水市依托健康信息平台,构建基于AI算法的急救资源动态调配模型。车载终端实时回传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结合山区道路网与急救站点分布,自动规划最优“接电-出车-转运”路径。2024年试点后,丽水市急救车辆平均出车时间由3分钟缩短至49秒内,初步形成数据实时传、路径智能选、资源精准配的急诊急救模式。

二是开展山区慢性病患者智能随访与上门服务。丽水市依托健康大脑与浙丽乡村好医,通过智能一体机实时采集血压、血糖等数据,结合健康档案生成预警信息,由家庭医生开展远程随访。同时联动智慧流动医院,定期上门提供慢病随访、药品配送、中医适宜技术等服务,构建“监测-干预-服务”闭环。

三是利用无人机向偏远山区配给药品。丽水市积极利用无人机向偏远山区配给药品,打造高效便捷的药品补给场景。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深山区,通过无人机完成急救药品、慢性病常用药的快速配送,解决了传统运输耗时久、难度大的问题。无人机依托健康大脑调度,智能匹配药品需求与配送路径,为山区群众提供及时的药品保障,高效提升了偏远山区的药品可及性。

三、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提升丽水智慧医疗时空服务效能的路径

丽水市通过AI技术部署终端,构建远程诊疗体系,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时空可达性,形成了山区特色医疗服务模式。但应用中仍存短板:数据显示,部分山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影响AI功能;基层医务人员技能有待提升,老年群体接受度需提高,跨部门数据协同不足。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

1、完善服务山区的健康大脑技术架构

一是升级AI算法模型以提升山区医疗时空分析精度。通过分析海量山区居民健康数据、智慧流动医院行程轨迹和既往诊疗记录,训练模型精准分析不同区域、时段的医疗服务需求。针对山区季节性疾病高发特点,预测就诊高峰,合理规划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路线与驻点时长,重点保障人口密集村落;优化远程会诊调度,根据网络信号波动动态调整会诊优先级,确保信号稳定区域优先接入,提升服务效率与可达性,实现医疗资源在山区时空维度的精准投放。

二是健全山区医疗数据保护与合规使用机制。制定山区医疗数据分级分类标准,明确健康档案、诊疗记录等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与使用范围。引入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技术,对健康大脑存储的居民健康数据进行安全防护。建立数据使用追溯系统,实时监控数据调取、传输操作,确保每一条数据流转都可查可控。同时完善数据合规审查制度,定期开展数据安全评估,强化医务人员数据保护培训,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医疗数据规范应用。

三是加强健康大脑与山区基层医疗机构系统对接。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推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的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与健康大脑衔接。开展基层医疗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适配,确保数据实时上传与共享。建立对接运维机制,组建技术团队定期巡检,及时解决系统故障。同时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系统操作培训,提升数据录入与调取熟练度,使健康大脑的智慧服务有效渗透到山区医疗末梢。

2、深化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模式创新

一是基于健康大脑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山区医疗机构依托健康大脑的就诊数据、疾病分布信息,动态分析各乡镇医疗需求差异,结合人口分布、地形条件因素,规划智慧流动医院巡诊半径、村卫生室布点及专科诊室设置。构建资源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依据数据反馈优化配置方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需求集中区域倾斜,实现山区医疗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高度匹配。

二是推广AI辅助诊断+线下诊疗混合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医疗机构AI辅助诊断系统,接入影像识别、慢病筛查功能模块,为常见病提供智能初诊建议。同时强化线下诊疗衔接,基层医生结合AI诊断结果开展针对性问诊、体格检查及治疗方案制定。在偏远村落设置AI诊疗终端,配备定期驻点医生,形成“智能初筛+专业复核”闭环。

三是建立跨区域医疗服务协作与利益分配机制。联合周边地市三甲医院、县域医疗中心,组建协作联盟。通过健康大脑共享诊疗资源,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合作。制定统一的利益分配标准,依据专家会诊时长、转诊病例数量等可量化指标,合理分配医保基金与协作收益,保障各级医疗机构积极性。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将协作成效纳入医院评级指标,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流动,让山区群众便捷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3、强化健康大脑在特殊场景的应用能力

一是构建山区传染病时空传播预测模型。整合山区既往传染病数据、人口流动轨迹、气象环境等信息,通过AI算法模拟病毒传播路径及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山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的特点,重点标注易感区域与传播节点,提前预警疫情扩散风险。联动AI模型与智慧流动医院,在预测高风险时段和区域,优先调配医药物资与医疗力量,实现传染病早发现、早干预,筑牢山区公共卫生防线。

二是优化少数民族健康管理方案。依托健康大脑梳理畲族等少数民族的疾病谱、生活习惯及就医偏好,结合民族传统医药特色,制定针对性健康管理计划。在智慧流动医院中配备民族语言翻译设备与熟悉民族习俗的医务人员,开发民族医药数字化服务模块。建立少数民族健康档案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开展符合民族习惯的健康干预活动,让健康服务更贴合少数民族群众需求,助力民族地区健康水平提升。

三是拓展健康大脑在偏远山区的离线服务功能。开发轻量化离线模块,支持村卫生室终端在无网络时本地存储居民健康数据、调用基础诊疗指南,待网络恢复后自动同步至云端。优化智慧流动医院离线操作系统,实现离线状态下医保结算、药品库存查询及常规检查数据录入。配备离线应急诊疗包,预装常见疾病AI辅助诊断模型与民族语言版本的健康指导内容,确保偏远山区在网络中断时仍能开展基础医疗服务,保障服务连续性。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资金保障

一是培育“技术+医疗+乡土”复合人才。实施专项培育计划,联合医学院校、科技企业及乡镇卫生院,开设AI技术应用、基层诊疗技能与乡土文化融合课程,培养既熟悉智能医疗系统操作,又掌握常见病症诊疗技能,还了解山区民俗民情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理论培训+实操演练+驻村实践”培养模式,安排学员跟随智慧流动医院驻点学习,提升技术落地与本土化服务能力,为山区智慧医疗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建立“省级财政专项+社会资本”的长效资金投入机制。争取省级财政设立山区智慧医疗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投向健康大脑升级、智能设备更新等基础领域。同时搭建社会资本参与平台,通过PPP模式吸引企业投资智慧医疗场景建设,鼓励公益基金会设立山区医疗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建立资金使用评估机制,确保资金向偏远山区倾斜,优先保障AI诊疗终端部署、网络覆盖优化等民生项目,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是构建山区医务人员数字能力认证体系。制定分级认证标准,差异化要求村医、乡镇医生等不同岗位的人员素质,涵盖健康大脑操作、AI辅助工具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等技能。配套开发融合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结合智慧流动医院实操场景开展实训。建立认证考核机制,通过理论测试与现场操作评估医务人员数字能力,将认证结果与考核奖励挂钩,形成“培训-认证-激励”闭环,推动山区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智能工具,提升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吴腾.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医疗建设的风险与规制[J].医学与社会,2025,38(03):9-16.

[2]武宗渊,刘振,张宗明. 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现状、未来治理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4,37(09):1093-1100.

[3]以民生微改革打通“山区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浙丽乡村好医”撬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EB/OL].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lishui.gov.cn/art/2024/2/27/art_1229440396_57355486.html

[4]巡回诊疗车“开进”世界卫生大会,中国基层医疗改革代表分享山区医疗困境解决方案[EB/OL].丽水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http://qtb.lishui.gov.cn/art/2025/5/27/art_1229269164_58726060.html

作者简介:

高云硕,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持副省级科研课题1项、校科研课题2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篇,参编出版著作1本。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