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借力“浙BA”流量红利推动山区县特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11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山区县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山区县如何突破交通区位与资源禀赋的先天局限,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实现从“地理边缘”到“活力前沿”的精彩蝶变?而蓬勃兴起的群众性文体赛事,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思路。

“村BA”“浙BA”等群众性文体赛事的爆火,为山区县突破地理局限、实现文旅产业跃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此类赛事凭借其草根性、强参与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依托新媒体的裂变式传播,能在短期内形成巨大的流量高地,显著提升举办地知名度并有效撬动在地消费。山区县坐拥生态、文化、非遗、特色农业等独特资源,与赛事活力形象存在天然耦合点。群众性文体赛事的兴起,正深刻改变区域文旅发展格局,对资源禀赋独特但传统曝光不足的山区县而言,其战略价值尤为凸显。因此,如何将赛事瞬时流量有效转化为山区文旅产业持久发展动能,是当前亟需破解的核心命题。

图源:视觉中国

群众性文体赛事对山区县文旅产业发展的显著影响

1、突破地理屏障,构建流量高地

以“村BA”(贵州台江)、“苏超”(江苏)、“浙BA”(浙江)等为代表的地方性群众文体赛事因其草根性、参与性和强烈的地域文化印记,极易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裂变式传播,迅速吸引海量线上关注。赛事举办期间,大量观众涌入现场观赛,形成高密度、瞬时性的人流聚集效应。群众性赛事活动以其强大的参与性和传播力,正日益成为引爆区域文旅市场的新引擎。这种爆发式流量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举办地的网络声量和社会关注度,使山区文旅资源实现从隐性存在到显性价值的转变,让山区县从“地理边缘”跃升为“舆论中心”,显著拓宽了其潜在客源市场基础,为后续文旅宣传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2、强劲激活在地消费,培育增长动能

赛事汇聚的参赛者、观众及服务群体,在举办地产生集中式刚性消费需求,显著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这种经济辐射突破空间限制,延伸至周边景区、特色村镇和农业生产基地,典型案例如贵州“村BA”举办地台盘村,赛事过程中及后赛事期,当地民宿入住率、餐饮营业额及特色农产品销售均实现大幅跃升,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和乡村文旅发展。同时,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倍数级跃升,旅游综合收入显著提升,如云和县的雪梨干、雪梨膏等深加工产品在“浙BA”赛事期间积累了庞大客户群体,赛后的线上订单也大幅增长。消费拉动效应成为山区突破旅游淡旺季壁垒的有效路径,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能。更为重要的是,赛事经济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构建起短期刺激与长期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3、重构区域品牌内核,提升价值能级

植根于乡土文化的赛事活动,是地方文化基因和精神风貌的立体展演载体。通过非遗技艺、民俗符号与现代竞技的深度融合,赛事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情感连接。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品牌重塑,有效提升区域形象辨识度,打破外界对山区传统认知的刻板印象,如台江县借“村BA”赛事,将苗族银饰锻造、反排木鼓舞等非遗技艺与现代篮球竞技深度融合,彻底扭转了“偏远山区”的陈旧印象,塑造出“民族体育乐园”新标签。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增强市场吸引力,更实现从资源价值到品牌溢价的关键跃升。当文化符号成功转化为消费符号,山区文旅产业便获得了差异化竞争力,为提升产品定价权和延伸产业链创造了核心条件,最终形成“文化赋能—品牌增值—产业升级”的良性发展闭环。

4、催化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维度

“浙BA”为山区县探索“文体旅农”跨界融合提供实践平台。通过主题产品开发、体验线路构建和联动机制创新,“浙BA”有效打通产业边界,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这种融合实践不仅创造了显著的当期经济效益,更培育了人才返乡创业、技能培训提升等长效动能。产业融合的深度推进,催生了体育旅游、文化研学、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显著拓宽了山区文旅产业的发展维度。多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建立,突破了传统单一产业的局限,形成了多元业态共生的产业生态,为山区县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路径,有效增强了区域经济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系统构建赛事流量转化赋能体系的实施路径

然而,山区县在承接赛事流量过程中普遍面临多重瓶颈:一是赛事流量的瞬时性与目的性导致观赛热情难以沉淀为持续消费,价值转化链条存在断裂;二是“体育+”业态协同不足,资源要素整合与二次消费场景开发深度不够,制约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三是长效运营机制缺位,赛事全生命周期的整合营销和用户精细化运营体系尚未健全,难以实现从短期引流到长期留客的转变;四是交通、住宿和智慧服务等基础承载能力薄弱,在瞬时客流冲击下易形成系统性压力。上述问题若不破解,会使赛事流量难以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实施路径。

1、强化规划引领体系

将赛事经济纳入县域文旅发展总体战略,建立科学的空间布局框架。一是立足全域发展视角,构建“核心极—功能圈—辐射带”三级体系:明确核心极聚焦赛事与深度体验,功能圈完善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辐射带联动全域特色资源节点。二是重点建设主题化承接平台,遵循“文化主题化—功能复合化—体验沉浸化”原则,整合运动体验、文化展示、生态教育等核心功能,形成梯度衔接、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通过空间优化与功能集成,打造具有文化深度与消费吸引力的战略枢纽。规划体系需强化资源统筹与主题聚焦,避免同质化发展,确保平台建设与本地资源禀赋高度契合,为流量承接提供系统性支撑。

2、深化业态融合创新

推动赛事与县域特色资源价值共创,构建三大融合方向:在生态维度,发展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等体验项目,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在文化领域,创新传统表达手段和方式,开发沉浸式文化产品;在农业方向,打造互动消费场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步构建全时消费体系,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创新产品组合模式。重点突破产业链整合瓶颈,打通“生产—加工—体验—销售”环节,形成闭环消费生态。通过消费场景创新与产品体系优化,显著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提升人均消费水平。业态融合需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原则,避免简单复制,真正形成具有山区特质的产业竞争力。

3、构建长效运营机制

制定并实施覆盖“浙BA”赛事全生命周期(预热期、举办期、长尾期)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与长效运营机制,实现品牌协同共振与用户价值深耕。赛前阶段强化资源认知,通过精准内容传播建立品牌认知;赛事期间促进即时转化,设计多元化消费触点;赛后注重价值延伸,持续激活流量潜力。核心是建立“浙BA”赛事活力形象与区域形象的价值关联,创作并传播精准对接目标客群、生动展现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内容;着力构建基于数据的用户长效运营机制,建立细分客群数据库,通过会员体系、社群互动、精准资讯推送实现常态化管理,培育高忠诚度客群与稳定复游市场。最后在组织保障层面,需组建专业化的文旅运营公司,整合政府资源与市场力量,构建“内容生产—渠道分发—效果评估”的专业化运营链条,弥补山区专业运营能力不足的短板。

4、完善要素支撑保障

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与综合服务的承载能力、专业水平与智慧化程度,为承接转化赛事流量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提升高峰客流疏导效率;引导住宿业向特色化、品质化升级;完善智慧导览、多语种服务等细节;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与主题知识培训。优化政策支持环境,完善鼓励产业融合、智慧建设、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的配套措施,在规划、用地、融资、人才等方面对重点项目和创新业态予以支持,并简化大型活动审批流程。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重点培育引进熟悉产业融合策划、精通数字营销、具备大型活动运营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全面提升产业运行效能与服务品质。

作者简介:

汤临佳,男,教授、博导,现任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小企业分会秘书长等。入选省级青年拔尖人才、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在《中国软科学》《公共管理学报》《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等发表论文5 0余篇,成果连续获得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17、18、19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季贵渗,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