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谢占强:湖州江南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创新转化

发布时间:2025-10-11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精神的内在基因,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从地理空间看,狭义的江南大致是上指今苏南浙北的环太湖地区,即明清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唐宋以后,谈论江南赋税、江南水利、江南民风等问题时,通常都是指上述八府一州之地。湖州属于“江南腹心”,从古至今一直属于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指出:“湖州是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缩影”,无论地形地貌,还是文化习俗,在江南地区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把湖州文化中的江南元素挖掘好、转化好,对于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强市、推动江南文化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以是江南”:湖州江南文化的基点特质

江南文化共同体,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主脉,在吴越文明的熏陶和长江河系的滋润中孕育而成的具有强烈认同感的文化共同体。湖州是江南核心区域之一,是江南文化重要创造者和承载地,文脉与地脉、水脉、商脉紧密相连,具有独特魅力。

1.山水清远是美丽底色。俯瞰湖州大地,西和南是天目山系的山地和丘陵,东和北为水乡平原。两者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侧山高林密,幽深无限;东侧一马平川,空旷舒展。湖州山地、丘陵、平原梯级分布,海拔落差有1500米之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亚地貌形态,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古人喜欢用“清远”来形容湖州独特的江南山水之美,东西苕溪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构成湖州地区特有的江南秀丽胜景,即所谓“山水清远”。早在东晋咸和年间,谢安就“以吴兴山水清远,求典此郡”,苏东坡在《墨妙亭记》里也称赞“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湖州山水相连,山水相映,山因湖而青,湖因山而媚,村镇、城市因山湖相映而秀气逼人,恬淡清新。因此,湖州自古就是令人向往的宜居之地。

2.农商社会是繁华根基。两宋以降,江南地区出现了商品性农业增长、市镇兴起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等特征,形成了一个农商并行发展的“农商社会”,经济结构体系则是农业、商业、手工业和牧业为基础的多元并行经济。湖州位于江南苏杭都市圈的中心位置,历代的水利交通建设构筑了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络。具备商品化条件的农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甚至是海外需求。除稻麦外,湖州地区的农业都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涉及蚕桑、茶叶、苎麻、果树、蔬菜、花卉、渔业和经济林木等多种门类。发展至明隆庆、万历时期,湖州已经成为一个农业高度商品化,农业、商业、手工业并行发展的农商社会了,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农商社会的繁荣发展,使得湖州即使普通百姓,其消费也达到较高水平。人们才有可能在温饱之余“追新慕异”,才有余钱消费于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方面,甚至敢于超前消费,借贷消费。

3.运河水网是传统脉动。湖州“川陆交会”,运河“支港繁多”,历来是浙西的“襟喉要地”。纵横交错的河流水道将湖州连为一体,形成完整而周密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以至平原之地几乎村村都有舟揖通行来往。再加上陆路有驿道及其他大小道路连接各地,畅达的水陆交通不仅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也为湖州各地以及与江南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础。早在唐代顾况的《湖州刺史厅壁记》就誉湖州是“山泽所通,舟车所会”的名郡。唐宋成型的湖州运河水系,拥有六纵五横的大型运河网络,是江南运河的主要骨架,并通过密如蛛网般的内河支港联系着广阔的水乡腹地。唐宋起,无论官员、诗人还是商人都选择湖州路线而不走杭嘉路线,因为这条路线的风光和景物比杭嘉段更美,行船也更加方便,不需要过堰闸。当时运河沿线有许多夜航船,《中吴纪闻》中也称“夜航船惟浙西有之”。

4.开放包容是精神气质。湖州是中国古代人类迁徙、文化交汇的南北通道之一,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汇之处。移民文化特征带来了多元的异质元素,提升了湖州文化的张力和竞争力。湖州早期文化特征是尚武。从吴越争霸到秦末项羽湖州起兵,尚武习俗一直相沿至晋代。南朝以后,吴兴沈氏等开始由“武力豪宗”向“文化士族”转化。唐宋以后,湖州人开始崇儒雅,形成了耕读传家传统。据统计,唐代至清未,湖州进士及第1530人,其中状元18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湖州走出的院士多达43位。湖州文化的融合特质使湖州人具有更多的包容性,随着明清农商经济发展,湖州文化容纳和融合了商业文化,“工商皆本”的理念越来越为人所接受。近代以来,从事丝绸贸易的湖州人成为走出国门最早的一批中国人,他们开世风之先,纷纷从事现代教育、科学、法学等工作,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开拓者和先驱。

二、“何以最江南”:湖州挖掘传承江南文化的做法成效

近年来,湖州着力推进江南文化研究传播与创新转化,奋力打造东亚文化“江南窗口”。

1.系统推进研究解码。统筹有形与无形,推进“最江南”文化基因解码。

一是“思想”维度,着力推进“湖学与江南儒学”的研究。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质作出鲜明概括。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胡瑗执教湖州,分经义与事务两科,其弟子多至数千人,时称“湖学”,“明体达用”就是“湖学”的核心思想。“湖学”开经世致用之学风,是江南文化的精髓,是宋韵文化的正脉所在,也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瑰宝。湖州聚力挖掘湖学文化,依托湖州学院高校资源,成立“湖学·江南儒学研究院”,成功举办3届湖学与江南儒学学术研讨会。2024年9月,《中国社科报》围绕“胡瑗·湖州·湖学”,推出3个整版解读文章。

二是“名人”维度,着力推进湖州历史名人的研究。坚持“以史找人、以人找事、以事找点、以点找面”,深入实施“8+N”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打造工程。成立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以“一对一”方式,统筹推进名人研究。深入开展“二十五史里的湖州人”研究,已正式出版政治家与军事家、思想家与科学家、文学家与书画家三大系列,涉及历史人物150余人。突出书画名人研究,以“苏(轼)+颜(真卿)”“赵(孟頫)+吴(昌硕)”为重点,紧扣赵孟頫诞辰770周年、逝世700周年,吴昌硕诞辰180周年,沈尹默诞辰140周年等重大节点,开展学术研讨等活动,推出《苏轼与湖州·苏轼在湖州》《颜真卿的湖州时间轴和朋友圈》《赵孟頫的70年与700年》等系列成果。

三是“风物”维度,着力推进江南源文化的研究。聚焦丝瓷笔茶等特色标识,研究阐释文化源流价值。深入研究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系统桑基鱼塘的经济、生态、美学等综合价值,挖掘蚕桑丝织文化底蕴脉络,高水平编制国家级“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规划,全力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联合考古界、瓷器界专家学者,系统开展瓷器起源地的千年变迁与现代价值。建好用好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推动茶文化挖掘。以口述的方式访谈湖笔工匠,深入挖掘湖笔文化与工匠精神。围绕水利文化,统筹推进溇港、㘰田等灌溉遗产研究及太湖流域最早的河渠工程毗山大沟考古发掘研究。省地合作成立全省首个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专家组区域性工作室,编撰《吴兴溇港文化史》,举办全省农耕文化学术交流暨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保护利用研讨会。举办“江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德清论坛、江南文化源起与创造座谈会暨“源文化”价值特色研究论证会,成立德清县“江南之源”文化研究中心。持续推进“瓷之源、珍珠源、禅茶源、农耕源”文化解码,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四是“空间”维度,着力推进运河古镇与乡村口述史的研究。抓住古镇、古村两大重点,推进江南文化地理单元研究。举办“南浔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史地所南浔古镇研究基地正式揭牌,推进南浔文库建设,打响“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近代第一镇”品牌。新市古镇在每年蚕花庙会期间举办相关的理论研讨和文化沙龙活动,探究千年运河古镇的文脉传承与复兴。以南浔、新市为牵引,推动了湖州整个运河古镇集群的研究(南浔、新市、双林、菱湖、荻港、善琏、练市)。实施乡村口述史项目,综合运用口述采访、音视频、摄影写生等采集手段,挖掘濒于失传、藏于民间的乡土记忆。遴选2批220个村落,梳理文字材料300余万字、摄影作品1.5万余张、音视频2000余小时、老照片1600余张、美术写生1500余幅。推动“最江南”的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牵引人文乡村建设,有关调研报告在中宣部《决策参考》刊发。

五是“典籍”维度,着力推进历代文献的整理研究。湖州不仅是江南文献大市,而且有着整理文献的历史传统,人才辈出,保存和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献,体现出奕世相继、文脉相承的特点。湖州整合地方志办公室、文史馆、高校等力量,扎实推进文献整理研究。全面启动《湖州大典》编纂,在前期完成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湖州文献考索》的基础上,启动了湖州文献目录与辑要的系统整理与编撰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湖州文献目录与辑要》初稿,按经、史、子、集、近代文献书目五大类进行编排,每个类别还包含简目、辑要与简介三部分,已收集3056种文献。浙江地区首次出土的简牍墨迹《乌程汉简》及《嘉泰吴兴志》《湖州民国史料类纂与研究》《苕霅流吟——湖州历代碑刻集萃》、孤本文献《前溪逸志》等一批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湖州孤本文献七种整理与研究”课题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

2.创新推动呈现转化。坚持守正创新,在深究学理、深挖内涵基础上,广开转化路径,推动江南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太湖新溇港”活态传承做法得到丁薛祥副总理肯定。

一是建好物理空间。围绕特色文化标识,依托遗存遗址,建设博物馆、展示馆、遗址公园等阵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的“皇家茶厂”旧址基础上仿唐建筑重建大唐贡茶院,突出“茶”的主题,突显茶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太湖湿地水利考古公园,擦亮“世遗溇港”金名片。依托亭子桥遗址,加快建设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导入央视“农耕探文明”、故宫博物院等优质资源。协同推进欧诗漫珍珠博物院、阜溪农耕博物园等“源”项目建设。在全国首创“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专家坐堂”模式,建设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

二是融入市民生活。丰富活动内容供给,“软硬兼施”引导市民参与体验。突出“四季全量、镇街全域、全民参与”,实现文化节庆化、参与大众化。围绕“在湖州遇见‘最江南’”,高规格举办湖笔文化节。打造“民俗里的湖州”品牌,坚持返本开新、统筹谋划、标准引领、赛马比拼、群众有感,打造特色鲜明、全域花开的湖州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全市形成民俗文化活动6大类23小类74项,全面覆盖每个月份。长兴百叶龙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结合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蚕桑丝织为主题的非遗民俗展示活动。

三是拓展传播半径。以争创“东亚文化之都”为牵引,加快推动江南文化“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成功当选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成立陆羽茶文化推广基金,赴巴黎、东京、首尔等地开展“茶和天下·雅集”等系列活动,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等重要嘉宾出席。湖州大唐贡茶院每年举办中国非遗制茶大会,邀请全球5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茶产区参加活动。紫笋茶、安吉白茶的制作技艺双双入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出《胡瑗》《颜真卿》《乌程青史》《溇港》《古村荻港》《苕溪两岸》等纪录片作品,《典籍里的中国——茶经》在央视等平台热播,全网阅读量突破5000万。推出“来湖州·寻江南”短视频24期,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蓝客户端同步推送,各平台总阅读量破千万。

四是聚力价值变现。开拓文旅、文创等赛道,推动江南文化产业化发展。2024年,全市接待全域游客1.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乡村旅游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突破15%。建设全省唯一“江南文化探源”研学旅行产业试验区,推出12条市内线路、3条省域线路,累计发布产品150余个,认定“江南文化大学堂”48家。创新“研学人家”共富路径,开展“基地+农户”联结发展模式。发展45家农户成为“研学人家”,累计接待研学学生4000余人次,参与农户集体创收超30万元,个人年收入增收超20%。创新蚕桑丝织非遗产品及其衍生品开发与销售,办好全国非遗购物节·非遗焕新购物月、全市非遗联创大赛和非遗新潮市集等活动,扶持一批蚕桑丝织非遗文创企业。大力推进“湖笔+数字”“湖笔+文旅”“湖笔+文创”,高标准打造湖笔特色小镇、湖笔工坊,善琏镇湖笔市场主体超过400家,年销售额近8亿元。

3.探索形成湖州打法。文化传承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保护为基、研究为本、传播为先、融入为要、体验为王,加快工作创新。

一是底线思维抓保护监管。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历史,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实践中,我们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全市“先考古、后储备”覆盖率达到100%,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飞英塔完成落架大修以来最大规模养护工程并对外开放。目前,全市共有“三普”登录文物4471处,拟报消失文物300处,经认定,符合消失标准、同意消失的文物110处,消失率已降为2.46%;新发现文物209处,新发现率4.67%,新发现文物数量远超消失文物数量,“三普”文物复核率高于省均。

二是流量思维抓研究传播。理论研究传播需要一体化推进,文化研究传播也需要一体化推进。特别是市域层面能级有限,必须借势借力、开源引流,放大溢出效应。在实践中,我们贯通研究传播,紧盯大会、大咖、大作,导入高端资源发声,借助大平台产生大流量。邀请葛剑雄、单霁翔、黄祖辉等知名专家及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资深学者参与乡村口述史、古镇文化、源文化等项目指导、论证、研讨。加强向上对接,把江南文化元素融入重大会议活动,溇港生态文化核心村义皋古村成为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唯一现场考察点位。目前,全省正由德清县牵头,联合慈溪、龙泉等地开展青瓷窑遗址(浙江)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是受众思维抓活化体验。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不是保存“死”的档案,而是实现“活”的传承,关键是围绕人这个核心,打通供给到需求的逻辑,实现以文化人。在实践中,我们在“留下来”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看得见、听得懂、摸得到的场景,让江南文化在可亲可参与、可感可转化中“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围绕“在湖州遇见最江南”,研究发布“1+6”Citywalk游线。南浔古镇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刷新中国古镇旅游纪录。建设安吉白茶、长兴大唐贡茶等文化生态保护区,“跟着陆羽去问茶”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何以兴江南”: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我们将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浙江所需、湖州所能,聚焦“四个加法”,进一步加快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擦亮“诗画江南·活力浙江”金名片,让江南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1.“扬长+补短”。长板决定特色,短板决定位置。当前,湖州江南文化标识打造还不尽平衡。湖学是宋韵文化的正脉,奠定其思想基础。但总体来看,与阳明文化、和合文化等相比,湖学在上位规划中能见度偏低。在进一步擦亮湖丝、湖笔、湖茶等“湖字号”品牌的基础上,我们要聚焦湖学文化传承发展这个难点堵点,对接争取国际儒学联合会等机构,办好湖学与江南儒学学术研讨会,切实提升湖学对外影响力。

2.“文化+科技”。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湖州现有市级以上非遗354项、各级文保单位433处(其中国家级28处),形成了大运河、太湖溇港、桑基鱼塘、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传统制茶技艺等5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保存至今的湖州文献多达2200余种。从阵地看,湖州现有市县两级博物馆7家、非遗馆4家、乡村博物馆122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7家、A级旅游景区100家、A级以上景区村庄727个。把这些有形无形的江南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市场极为广阔。我们要探索湖州大典、书画湖州、非遗湖州等数字化转化与开发项目,一体化推进数字化采集、按需传播、智慧服务。同时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等与文化科技企业合作,运用5G、VR/AR、AI、多媒体等技术,提升体验感,在“智趣相投”中展现江南文化新魅力。

3.“空间+场景”。文化空间首先是物理空间。从湖州来说,我们要在保护基础上,统筹打造三类空间,即以衣裳街、小西街、状元街“三街”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历史街区,以南浔、新市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镇,以荻港、潞村为代表的江南传统村落,从而进一步推动江南文化落地融入物理空间。另一方面,“物理场”要变成“文化场”,关键要创设“场景”,提升受众“在场感”。我们要聚焦江南风貌、风物、风俗这“三风”,深入挖掘江南生活美学资源,创设吃住行游购等可感、可参与、可体验的场景,着力擦亮湖式生活品牌。

4.“内聚+外联”。传承发展江南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参与。特别是湖州江南文化分布广泛,各区县资源禀赋不尽相同。我们要加强统筹指导,推动各地分工推进湖学、丝瓷笔茶、古镇、溇港、名人等文化挖掘,捏指成拳、协同擦亮“最江南”品牌。从长三角地区看,江南文化传承发展涉及三省一市,不是“一家”的事,需要“大家”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文化一体化发展被纳入各级规划。2021年,上海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我们要跳出湖州办文化,依托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等省内外高能级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交流合作,做深做透“菰申同源”等文章,努力推动江南文化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文化公约数,服务国家战略。

作者:谢占强 湖州市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