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启动仪式上,《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系列活动正式发布。《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作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基地联盟地域文化普及矩阵年度重点活动之一,由浙江省社科联指导、绍兴市社科联策划组织,用新媒体艺术赋能千年古城,以可听可观可感的“云游览”方式,从全新故事视角解读古城的文脉赓续,让社科普及喜闻乐见,以美片美文形式架起观众与绍兴历史文化的沟通桥梁。
每年腊月风情节,古镇安昌,总要上演一出“酱香和”的大戏,三里长街于是有了热热闹闹的模样,引远近游客“竞折腰”。安昌之酱,点化安昌之腊,弥漫成安昌之香,再经鉴湖水系洇漶,江南的冬天就变得活色生香。
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安家落户、安分守己、安邦治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安昌古镇能以原生态风貌存续到今天,就是因为其不同的禀赋,有着独特的乡风民俗和地域风情。而其中的“腊文化”,更如华衣配饰流苏,使小镇五彩缤纷。安昌之腊,乃天时之腊,地理之腊,基因之腊。
一
古时候农历十二月有很多别称,最为人熟知且流行的叫“腊月”。腊月祭祖、祀神为越地传统,一年辛苦,一年收获,不管丰歉,神祗、祖宗必须告慰,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平安也要祈诉。“腊”的本义是“干肉”,《周易》《周礼》即有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腊的解释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开始,晒制肉干,用来祭慰百神。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不到冬至不冷。任何生产生活行为,都要顺天而行。安昌的天气物候,经安昌人千百年观察且知行合一,坚守不到腊月不晒的老规矩。不看仪器,不听广播,全凭感受,属于代代相传的“酱腊”经验。绍兴民谣:“八月八,蚊虫像老鸭,九月九,蚊虫叮捣臼,十月十,蚊虫双脚笔笔直。”冬至一过,朔风凛冽,“西北风进城”,苍蝇、蚊子匿迹,晒酱鸭、灌香肠再无蚊叮虫咬之虞。香肠、酱鸭只能晒在腊月里。为什么?
“腊月里的太阳有香气,所以酱货腊货一定要到农历十二月开晒才正宗,气温低,能使太阳的香气吸附到里面去。”
我曾经在安昌西街驻足请教过一位正在挂晾酱鸭、香肠的妇女:“今朝没太阳,怎么还要挂出来?”
她又回答:“晒过三五个太阳,酱货、腊货表面干燥流出了油,但里面还有水分,要靠老头西北风抽,只有经过‘日晒风吹’,酱鸭、香肠才会好吃又藏得久。”
原来如此!每样手艺,都蕴藏独家秘籍和工艺。
“陈酒腊肉天!”小时候隔壁族叔每每在大雪封门、乌风冻天气幽上一默。尽管那年那月能吃饱饭已属不易,但望梅止渴的味道想想也不错。四五十年前,安昌人居家,酱货腊货除了用来祭祀外,更有一层储藏的意义,细水长流,专门用来餐桌应急。不速之客驾到,蒸半只酱鸭,蒸一碗盐白菜,有荤有素,主客双方都有了面子。正二三月,青黄不接,偶尔从瓷彩瓶里挖一块浸淋过烧酒的鱼干或者三两条香肠,即可让全家人打一打牙祭。
二
古代的典籍,现今的风俗,林林总总加起来,都说明安昌一带的腊文化,年深月久。
去年腊月,在安昌街头碰到数位“上海阿姨”,她们先是不无怨艾地诉说:“阿拉为啥要特地跑过来,就是为了买到正宗的安昌香肠、腊鸭!”转而又开心:“跑一趟也值得,顺便看看安昌街景,感受下腊货天下的闹猛。”
历史上,安昌濒钱塘江,曾长期靠海吃海。元泰定四年进士、元末明初文学家诸暨枫桥人杨维桢在《海乡竹枝歌》中吟诵:“潮来潮退白洋沙,白洋女儿把锄耙。”“门前海坍到竹篱,阶头腥臊蟛子肥。”白洋系今安昌街道所辖的村庄。史料记载,安昌白洋一带晒盐、养鸭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山阴之党山,萧山之河庄”是明清两朝浙东优质盐产量最多的地方。日日潮来潮去,滩涂水产肥沃,小鱼小虾、河蚌螺蛳俯拾皆是,全是喂养鸭子的上好饲料。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白洋村甚至出了个“鸭司令”沈宝昌,依靠养鸭致富,成为了全省的名人。
上海阿姨对于食品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感觉精准,对于食材从不敷衍了事。安昌酱鸭要挑选经年的绍兴麻鸭制作,这一点含糊不得。海水晒盐,滩涂养鸭,再制作酱鸭,生态农业,产业链无缝对接,天时地利成就安昌酱货腊货。安昌麻鸭品种纯正,个头匀称,蛋鸭两三年后衰退,肥瘦最宜,杀白晾干后用炒过的花椒盐遍擦鸭身,两三小时后再用酱油浸泡对昼时,日晒风抽,拎进拎出十多天,才能成为一只好酱鸭。
安昌人的“酱鸭经”有些古板,连食用酱鸭,也讲究“食干吃尽”。一根腊鸭骨头,撕、吮、啃、嚼能品咂半天,全神贯注如同把玩一件工艺品。细如发丝的肉,也非得从骨头缝里咬啮下来。那神态,那执着,那笃定,岂一个香字了得。酱鸭配老酒,成为小镇人的至味。
三
今年年初,安昌街道举办了一场范蠡酱思想与安昌酱文化的对话论坛。河南、山东、江苏以及省内专家学者云集,对话高见迭出,洋洋洒洒,到中午十二点都还停不下来。我叨陪末座,听来听去,竟听出了“酱相和”的味道。
太史公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搬上京剧舞台后叫做《将相和》,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筑情节敷衍戏文,宣扬“将相和,平天下”主题。范蠡与酱虽系传说,但安昌的酱与酱油却一直声闻江南。年轻时,我曾遍跑金华、衢州、兰溪、常山、开化等上江码头,只要走进酱园,就一定能见到绍兴人,听到绍兴话,甚至安昌人、安昌话。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羽鲜麻鸭,要酱出安昌辨识度;一前一后两腿猪肉,要灌出安昌香肠的知名度,安昌的酱油,在其中阙功至伟。安昌的酱货腊货,实际上是酱与肉在冬日暖阳里一次美丽的邂逅,一个全身心的拥吻,一场“酱相和”的永结同心。
仁昌酱园是安昌的一块金字招牌,我是吃仁昌酱油长大的。小时候母亲打发我上街舀酱油,平常家用都指定舀二角四分一斤的太油,过年过节才会买三角六分一斤的母子酱油。好东西人人喜欢,邻县萧山古海塘外的沙地农民,每年春节前,即使走一二十里路,也要成群结队到安昌街上,用两只茶甏挑一担仁昌酱油回去过节。安昌好酱油,酱出了好酱鸭,灌出了好香肠。
时节已过冬至,安昌腊月风情节在望,当然还要赶回去,去闻闻老家的腊味、酱香,去看看“酱香和”的戏文。
作者:朱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