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可感知成就,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但是美丽中国建设只有进行时,“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要敢于涉险滩,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新时代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我国空气、水体质量显著改善,优良天数占比由2012年40.9%提升为2023年85.5%,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占比由2012年61.4%增至2023年89.4%。生物多样性取得突破,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总体上稳中有升。截至2023年,65%高等植物群落、74%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如浙江省2012~2023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总得分由57.26增至87.76,连续12年提升。
(二)生态经济发展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经济总量持续递增,生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绿色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3年8144.3亿美元增至2022年10792.8亿美元,全球占比由2013年9.9%升至2022年12.2%。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70%光伏组件、60%风电装备,助力“全球南方”国家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逐渐形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与2012年相比,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超26%、超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消耗量、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57.94%、54.89%,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60%以上,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公益欣欣向荣,注册环保志愿者近320万人,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超130万个。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和省级人民政府每年均联合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2023年,8月15日被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开展多形式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在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生态日的高度重视。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
(一)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必须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推动局部和全局协调、治标和治本贯通、当前和长远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突出问题,兼顾地区差异,树立“一盘棋”思维,着眼重点任务,实现从单打独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区域协同、系统治理转变。
(二)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转变观念。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按流域海域设立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完成省级以上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实施排污许可、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转变。
(三)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是国家战略。新时代我国推动实施《巴黎协定》,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推动者转变。
(四)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理论是实践基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把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提升至新高度。
三、久久为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协同。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强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构建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导向作用。二是完善政府、企业和公众各自职能分工。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监管者,企业、中介机构是重要监督者。三大主体相互监管或监督,共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共治格局。三是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多主体协同。构建形成总量控制、生态红线、终身追责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绿色财税、绿色产权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生态宣传教育、绿色社团建设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政企社紧密合作、相互监督、协同作战。
(二)坚持系统观念,实现“生态科技创新、生态制度创新、生态治理创新”的全面创新。坚持“条”与“条”、“块”与“块”、“条”与“块”统筹兼顾,健全“以块为主,以条促块”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一是生态科技创新。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保障,强化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生态制度创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遵循“由硬及软”、“由繁到简”、“由管到治”的制度演化规律,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制度设计思路,迭代系统完整、激励相容的环境政策。三是生态治理创新。构建多主体协同与相互制衡治理结构,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形成对污染排放实时、连续监控的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级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和修复,实现环境精准监管与多元共治。
(三)坚持顶层设计,采取“试点探路、经验总结、模式推广”的推进模式。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标志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向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指明了方向。从“摸着石子过河”转向顶层设计,推动生态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二是推进试点探路。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生态补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试点,既能保证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能降低政策“纠偏”成本。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实施步骤,试点地区成功做法逐渐上升为国家做法。三是开展经验总结。经验提炼既是试点探路目的,又是评估试点绩效谋划下步工作的基础。如浙江丽水示范引领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福建南平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构建“森林生态银行”;浙江德清探索出“九法治水”举措和河湖精细化管护模式。四是注重模式推广。注重开展深入宣传解读,完善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及建设地区纵向、横向之间经验交流互动机制,推动局部做法上升为全国做法、局部经验上升为全国经验、局部成效上升为全国成效。充分考虑成熟模式适用条件,注重激发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作者简介:
陈海盛,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江省信用中心信用研究领域首席专家,民革浙江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在《中国环境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浙江学刊》《南大商学评论》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信用制度。
沈满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理事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课题信息: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JZDZ009〉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