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第二十二届省哲社奖获奖成果 |《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26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成果

点击播放视频

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等所著《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一书,2021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本书将迄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当代文学视作一个整体,分上中下三编,对其研究的“历史化”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上编“历史化的本体构成与知识谱系”,主要考察当代文学历史化“是什么”,对其“三元一体”即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的本体构成与知识谱系进行盘整,然后在时空拓展的视域下对有关评价机制与评判标准作了阐释。中编“历史化的主要路径与研究方法”,进而分析“怎样历史化”,包括述学范式、经典化筛选、文学史编纂,也包括史料收集与整理、甄别与辨析等。下编“历史化专题探讨”,主要从历史化与政治、革命、文学、批评、旧体诗词、知识学养等角度,对相关重要问题进行抽样分析。每编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这就是紧扣历史化的“本体”和“实践”,围绕“何为历史化”和“如何历史化”这样两个维度及方向展开。

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本书的目的和学术意义,主要是在总结前人和时贤研究基础上,将当代文学研究从“重论轻史”拉回“文史互动”作沉潜式审思,用历史的、人文的、审美的标准进行重诠,为如何“经典化”提供具体切实的基础支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破和超越一般的、纯知识化的研究理路,而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建构主义的立场,将它提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战略高度”加以瞻观和把握。这里所说的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对原有过于政治化、主观化、感性化的历史叙述,如现有作家的位置、文学史经典的筛选、意识形态的症候、作家创作的真实情况等,重新进行排列、辨析和调整,使之呈现出作为学科应有的客观属性,带有盘点和总结的意涵。(二)根据已有的研究现状,借鉴传统学科经验,努力探索和建构带有体系特征的当代文学历史化谱系。主要包括“史观历史化”与“史料历史化”两种形态和这样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历史观念问题,包括对当代文学研究意义价值的衡诂,学术经验的总结,内在规律的梳理,未来前景的判断等;二是中观层面的有关问题,如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书写,文学评判制度的梳理,历史化与当代性、批评及学人关系的辨析等;三是致力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甄别辨析与分类编纂,包括传统形态的文献史料,也包括新型的文学史料等微观或基础层面。(三)在注重“学科化”和“体系化”建构的同时,还强调其“当代性”特征,并突出与现实的“及物”关系。这着重体现在整体思维理念和框架设计上,嵌入鲜明的问题意识,以此来强化研究的“在地性”,实践人文学科研究的时代感、人文性和生命活力,并诉诸于具体切实的路径、方式与方法。历史化中的诸多问题,都纳入视域,并作回应和解读,有的成为研究的新的亮点或生成点。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先后以阶段性成果形式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中文学刊》(澳)等权威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其中有10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在《文艺报》和《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发表书评7篇。

作者简介

吴秀明,国家教学名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