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寻味二十四节气・秋分

发布时间:2024-09-26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一般于公历9月22~24日交节。西汉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秋分”中的“分”为“半”之意,以示昼夜平分。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自当年起,每年农历秋分同时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为什么春分或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竖立;也有人说,春分、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人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也利索,有利于“竖蛋”成功。

鸡蛋确实是可以竖立的,且并不仅限于春分、秋分时节。“竖蛋”成功的关键在蛋壳上面。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三角形,那么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另外,最好选择生下四五天的鸡蛋,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最有利于“竖蛋”。


吃秋菜


老北京则有秋分吃芋饼的习惯。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营养成分。芋艿这种高热量食品温软易消化,最适宜秋天食用。

素以糕点闻名的京城中华老字号北京稻香村,每年在秋分时节都要推出以当季芋头为馅料的“秋分芋饼”。这款“秋分芋饼”是北京稻香村二十四节气食品中唯一的“立酥”产品,因一层层酥皮像盛开的花瓣而得名,选用优质香芋制馅,皮酥馅香,营养丰富。


吃面雀


苏州在秋分日有做面雀、吃面雀的习俗。

古时候,秋分时节意味着稻谷快要成熟,秋季大丰收就在眼前,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接踵而至、格外紧张。这个时候,会有许多小鸟去稻田里偷食稻谷,人们就用糯米粉做成团子、用竹签串成一串扔到田里去,小鸟吃了面雀嘴巴就会被黏住,这样就不能去祸害庄稼了。有些讲究的人,还会用一些鸟类的模具做出不同形状的面雀来。只是现在这些模具都已经失传了,而秋分做面雀吃面雀这个民俗也渐渐地不为人知了。

以前的面雀是给小鸟吃的,现在这些面雀都成为餐桌上的点心了。这些面团都是用炒熟的糯米粉加入适量的糖、猪油和开水揉制而成的,非常软糯,可以直接食用。

“面雀”的制作过程也很讲究。首先是将糯米粉揉成面团、捏成合适的形状后,放入小鸟模具中塑成小鸟的样子,按紧实后再用牙签慢慢挑出,此时雀鸟胖胖的身体就完美地呈现出来了。再用含有蓝色食用色素的面团做出雀鸟的眼睛和翅膀,粘到雀鸟身体上,这样一只丰满的立体动态的面雀就做好了。


投壶


投壶是古代秋分节气时,宾主宴饮中盛行的游戏。投壶的方法很简单:设一壶,使宾主依次向壶内投矢,胜者倒酒给败者喝,大致与乡射相同。两者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而不是以弓射,投掷的是标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壶而不是靶。

中国古代的投壶活动富于情趣,又讲究极多。宾客按照顺序持箭投壶、决出胜负后,负者便责无旁贷地接规定饮酒,而且决不苟且。饮酒时,一旁助阵的乐工还要兴致高昂得齐奏古乐《狸首》,场景极为热烈。饮酒的人要恭恭敬敬,跪奉酒杯,而后一饮而尽,称为赐灌。投壶赢者也要郑重其事地跪在一边,称为敬养。

投壶技巧娴熟到一定程度,往往心手相应。汉武帝时,宫中流行投壶,因为有一个无与匹敌的投壶怪杰,武帝引为自得,几乎每宴必定投壶,这位怪杰便是和东方朔齐名的戏谑之臣郭舍人。郭舍人的技巧比其他所有的投壶者都技高一筹:一般人投矢入壶,为使矢不致反弹出来,壶中都得实以小豆;郭舍人则不同,他不仅能准确的投矢入壶,还能让竹矢落入壶中再反弹回到手中,而且百投百返,没有一次落空。武帝对郭舍人的这种儒雅和技艺极为赞赏,每次宫廷宴会,武帝便命郭舍人代他投壶;郭舍人每次必胜,武帝就厚赐金帛。晋代孙盛《晋阳秋》中记载,丹阳县尹王胡之“善于投壶,竞能紧闭双目投矢入壶,令人拍案称奇”;南北朝时的汝南周璝、会稽贺徽也是一代投壶高手,他们能一箭四十余骁,贺徽还在壶前设障、隔障投壶,十拿九稳;《晋书》中则记载,石崇有一家妓,能隔着屏风投壶,且百发百中。

因为被贵族士大夫们推崇,投壶花样繁多且名称及其雅致,有春睡、听琴、倒擂、卷帘、雁衔、芦翻、蝴蜂等,不下三十余种。明代西北各省又有天壶,高八尺有余,宾主都坐在地上仰面投掷。宋代吕大临《礼记传》中记载:“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或庭之修广,不足以张侯置鸽;宾客之众,不足以备弓比藕,则用是礼也。虽弧矢之事不能行,而比礼比乐,志正体直,所以观德者犹在,此先王所以不废也。”

南阳汉画像石《投壶图》是一方价值很高的石刻:画面中置一壶,旁有一酒樽,上放一勺。壶左右各一人,全神贯注,执矢投壶。右边一人似为司射。左边一人,已酩酊大醉,被侍者搀扶离席。

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在士大夫中进行。宴饮时少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也是一种缺憾吧。


祭月节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相对应被称为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分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处所。《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宋史》上说:“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

以前,秋分节气是传统的“祭月节”,并没有中秋节;如今,秋分“祭月节”已在历史变迁中演化为中秋节了。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并且不是固定的,因而这一天也就不一定都有圆月。祭月节的主角是月亮,如果没有圆月,节日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渐渐地把“祭月节”由秋分改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如果天气状况良好,总能看到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赏月情趣自然大增。

现在,中秋成为了中国人继春节后第二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中秋节吃月饼,有月圆、团圆的象征意义,其肇始还是在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