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周时期,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设“武举”,“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相应武职。最初“武举”的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选拔范围主要集中在军队和将门子弟。唐代名将郭子仪就是在唐玄宗开元时期通过参加武举被选拔出来的将才。
北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代初设武举,恢复了自五代停废的武举考试。第二年,仁宗还亲自参与选拔,开创了武举殿试制度,第一次即有14人参加殿试,张建侯、楚宏等8人被录取为武进士。他还在武成王庙设立武学,任命阮逸为武学教授。这是自有武举以来,朝廷官方创建的第一个古代军事学校。但是可惜的是,因为无人愿意入学,它只存在了九十三天。宋仁宗面对这一情况,对武学的考试方法、学习内容以及授官任命等环节进行了多年的改革调整,直到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武学才逐渐被百姓接受,形成三年一期、每期100名武生的规模。百姓口口相传、津津乐道俗称的“武状元”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公元1076年,自幼习武的福建贡生薛奕弃文从武,夺得武举榜首,当年福建学子徐铎在科举中也获得了殿试魁进士,宋神宗非常高兴,专门写诗夸赞“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南宋抗金名将徐徽言也是一位弃文习武的武状元,他出生军事世家,父亲徐量武举及第从军、战功显赫,封“皇城使”兼威州刺史,后来在抗击西夏时战死在太原沙场。当时徐徽言已经考中了进士,毅然投笔从戎,中武举后,宋徽宗赐其“武举绝伦及第”。靖康之变后,徐徽言带领山西一带数十万民间勇士与太原路兵马都监孙昂一道誓死抗击;金帅完颜娄室命令徐徽言小舅子折可求带着被俘的宋徽宗所写的劝降信至城下劝降,他也不为所动,奋力反击还阵、斩杀完颜娄室之子;城陷后被金人射杀。宋高宗赵构为此抚几震悼叹:“徐徽言报国死封疆,临难不屈,忠贯日月”。如今我们去徐徽言的家乡浙江衢州探访徐忠壮公祠,还能看到南宋教育家朱熹题写的“忠贯日月”匾额。
宋孝宗感念徐氏一门忠烈,于公元1177年颁布了《武举绝伦并从法》,在各级考试中增加了武艺与程文,以提高军官的理论修养;还下令编修兵书,收录军事组织、军事制度、行军战术等方面的内容,极大地推动了战术思想的发展。这种文武并重的考试方式,既考察了考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技水平,也考察了他们的智谋和战略眼光,使得武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成为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杭州中山中路旁有一条名为“李博士桥巷”的小弄,据《武林坊巷志》记载,此地就是宋宁宗时武学博士李性传的居所。李性传主持撰写了专门的军事教材《武志》,人们感念他的功劳,就将他所住的坊命名为武志坊、将他家门前的桥命名为李博士桥。坊巷皆因武学而名流传至今的地名,全国只此一处。
宋代武举制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融合文韬武略等特点,对后世的军事选拔制度和武学文化传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军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