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成果
点击播放视频
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等所著《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史论》一书,2022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成果将中国电视剧历史发展分为探索期、发展期、转型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并根据中国电视剧的特性,立足于在题材领域探讨电视剧类型的演变,全面梳理了每一个阶段的创作特征和艺术发展逻辑。该成果探讨了重大题材、古代题材、近代题材和当代题材的电视剧类型,全面分析了其类型演变的美学内涵、存在问题和传播态势,阐释了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的社会文化逻辑、艺术逻辑和产业逻辑,以及中国电视剧未来的发展态势。
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
第一,史家意识:历史的“多元决定”与艺术史“整体观”。电视剧演变的历史受时代、政策、经济发展、受众需要等“多元”因素影响,并且每一时期的电视剧种类多元、类型多样、生产背景复杂。该成果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关注到电视剧本体意识的觉醒,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本体定位、本体美学与本体文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电视剧本体意识的觉醒,进而让“电视艺术”这一概念也日益明朗。电视剧及电视艺术的独立化发展也将艺术理论带入了新时代,使得传播属性成为认知艺术的新视角,艺术与传媒的结合也成为审视艺术发展的一条崭新之路。
第二,范式创新:类型划分的多维视角与跨界融通。在电视剧领域,多元类型、题材的命名存在含义模糊、边界混淆等问题。这是因为政府主管部门与业界创作领域、学术研究领域对某种类型界定时并不统一,这就导致很多作品“类型边界不明确”。该成果针对电视剧分类所存在的问题,在宏观分析时采取了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公示时通用的古代题材、近代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分类方式;在微观解读时则采取了学界和业界通用的类型分类方式,从而准确地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分类,确保了成果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学理性。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与专著直接相关的前期成果共26篇,分别在《求是》《现代传播》《中国文艺评论》《中国电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业领域TOP期刊与报刊发表,《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曾获中国电视剧飞天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作者简介
范志忠,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剧创作与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