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中医药非遗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9-20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元化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中医药非遗资源丰富,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政策支持、产业链构建、创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形成了中医药非遗产业发展的浙江模式,但在整体效应、人才培养、产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制约。为此,本文从综合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1、浙江中医药非遗产业化发展现状

截至2024年7月,浙江共有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畲族医药(痧症疗法)、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张氏骨伤疗法、章氏骨伤疗法、董氏儿科医术、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工艺、杨继洲针灸、绍派伤寒、桐君传统中药文化、朱丹溪中医药文化等12项中医药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有35项中医药非遗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另有上百项市、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涵盖生命与疾病、养生、诊法、针灸、药物、方剂知识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全面覆盖的格局,展现了浙江中医药非遗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一)非遗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浙江12项国家级中医药非遗项目中,已有11项开展产业化探索,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依托中药炮制技艺(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发展壮大的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开拓发挥教育、旅游和科研功能,加速非遗产业化的进程。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依托胡庆余堂中药文化非遗项目,逐步形成涵盖中药种植、饮片加工、成药(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生产、药店连锁、诊疗、药膳、中药博物馆等中医药全产业链布局。桐君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发扬中医药文化(桐君传统中药文化),传承古法炮制,创新发酵工艺,起草行业炮制标准。杨继洲针灸项目保护单位在2005年成立杨继洲针灸(非遗)技术创新团队。

中医药非遗与文旅融合取得一定发展。温州市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以弘扬“陈无择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深挖温州“三因学说”中医药文化,汇集了王燛薪堂中医正骨疗法、马大正“马氏中医妇科”、胡臻“温州胡氏草茶”等省内外中医药非遗项目,打造出一条“非遗在街区”的温州样本。2021年,街区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并于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医药非遗”为特色的街区。

(二)非遗产业政策环境不断向好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非遗保护和发展,相继出台了《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浙江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浙江省中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浙江省中医药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积极推动各级非遗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加快构建“六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中医药作为历史经典产业之一,出台《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实施《‌浙江省中药全链条追溯体系管理办法(试行)》,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品牌保护、工业遗产利用等多个方面推动全省中医药非遗产业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浙江位列省际竞争力全国第二。

(三)非遗产业发展获得新动能

立足浙江科技强省基础,不断引入科技创新元素,中医药非遗产业生命力旺盛。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通过搭建“智慧农场+智慧工厂+智慧市场”的产业协同应用体系,实现了中药育种、非遗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全方位发展,“智慧农场”通过自主研发数字化设备,结合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系统可自动采集中药材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使灵芝表型的收集效率提升了20至30倍。

2、浙江中医药非遗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实物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者相互储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当前,全省中医药非遗产业在非遗产业整体规模效应、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产业经济公信力等方面面临着挑战。

中医药非遗产业化整体效应不明显。全省中医药非遗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但非遗产业化进程仍显缓慢,产业规模较小,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非遗品牌活态价值创造不显著,缺乏非遗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国际知名度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非遗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企业协同不足。中医药文化与研学旅游产业融合创新不够。

传承人才面临断层。许多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已步入高龄,传承能力减弱,传承人队伍自然减员现象突出。年轻一代参与兴趣和参与度较低。传承人成才周期长,人力资源流动频繁,稳定的传承人队伍建设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现有的传承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结构科学的人才梯队,大多数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

中医药产业标准化不完善影响非遗经济公信力。中医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无法完全搬用西医药的现代化工业模式,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产业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市场上中医药非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高质量的中医药产品或中医医疗服务选购知识门槛过高,影响消费信心,打击消费者积极性。

3、浙江中医药非遗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非物质资源产业化,构建更加高效的融合创新体系

加大对基础理论、养生理论、养生方法、特殊标记等非物质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力度,推动全省中医药文化和习俗传播,打造规模效应。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中医药非遗科普传播矩阵,统筹各新媒体平台形成互补关系,开展差异化传播。开发线上教育平台,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更多人有机会沉浸式接触和学习中医药的炮制过程、诊疗手法,推动中医药非遗在生活、教育等场域中的“两创”转化,提高公众对中医药非遗的认知和兴趣,培养更多的爱好者和潜在用户,为非遗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加强全省中医药非遗传承基地、生产保护性基地、宣传展示基地、老字号保护传承基地、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研学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中医药特色村落、小镇、景区,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文旅产业。增加财政专项投入,通过税收优惠、产业补贴等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非遗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更加专业的人才梯队

‌加强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实施中医药非遗传承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构建老中青传承队伍,‌为中医药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切实加强传承人保护,为传承人工作室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通过媒体宣传和表彰活动,提升传承人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二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构建科学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立项支持传习场所建设,鼓励项目单位建设成为传承基地,开展传习活动,实现中医药非遗的技艺和知识代际传承。三是广泛开展中医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活跃中医药非遗传承创新氛围,吸引和鼓励更多年轻人接触和了解中医药非遗,激发其兴趣和热爱,主动参与中医药非遗传承和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医产学研深度合作。

(三)知识产权和数智赋能中医药非遗产业化发展

推动和引领中医药知识产权强省建设,通过灵活运用商业秘密、地理标志产品、植物新品种和专利布局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医药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助推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中医药非遗数字经济,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中医药非遗知识、技艺、配方等信息在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内进行收集、整理和展示。重视非遗数据要素,加紧建设传承人数据地图,继续完善四级名录体系。

推动中医药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产品研发和创新,开展针灸机器人、拔罐机器人等研发布局,提升中医药非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适应性,增强浙江中医药非遗企业的品牌信誉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洪欣.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N].光明日报,[2024-04-30].

[2]朱德明.浙江省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J].中华医史杂志,2017,47(4):226-229.

[3]庄敏.无锡中医药类非遗旅游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6):49-52.

[4]杨建新.浙江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汇编(2021年版).杭州:浙江    摄影出版社,2022.

[5]王凤兰.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

[6]李莉,侯胜田主编.世界传统医药发展报告(2022).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

李露芳,副研究馆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浙江省高校图工委发展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中医药知识产权和情报服务,中医医史文献整理、公共文化服务等。

张曼,馆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主要研究领域:信息服务,中医药情报服务,中医药文化科普等。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