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代蒙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4-09-02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百年,立于幼年。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启蒙。但是在宋代之前,接受蒙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平民少有机会参与;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平民化发展,社会普遍认为儿童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开始重视将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从儿童时期开始。

承袭唐代的童子科制度,宋代针对天资聪颖的儿童设置了一种专门的考试选拔方式:童子举,又叫“神童试”。与前朝相比,童子举放宽了年龄限制,拓宽了贡举范围,使应举童子科的人数不断扩大。《文献通考》记载:“光宗一朝,童子求试者十七人,无补官者。惟从事郎吴刚……特改承务郎,仍依《初补法》。”

宋代蒙学教育的年龄段主要覆盖八岁到十五岁,承担蒙学教育的官学机构称为“小学”。很多家庭会通过私学将孩子的启蒙时间提前。史学家司马光“六岁,教之数与方名”,数学家陆九渊“五岁入学”。据文献记载,南宋时期的杭州城“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宗学、京学、县学组成官学体系,乡校、家塾、舍馆、书会组成私学体系。在福建莆田“十室九书堂”;在南剑州“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另外还有利用农闲季节专为贫民子弟设置的“冬学”。陆游在《秋日郊居》诗中记载了当时冬学的教育情况:“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由此可见,蒙学在宋代相当普及,且形式灵活多样。

这些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包含日常礼仪、生活习惯、基础文化知识与技能,日常教学课程设置有常用字读写、诗文阅读与创作(相当于现在的语文课)、历史、名物(相当于现在的自然课)、思想品德等。朱熹曾编写过一份《童蒙须知》:“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很好总结了宋代蒙学教育的要求。

宋代蒙学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启蒙读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字经》。这部由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的博物知识教育启蒙读物,通过三字韵文讲述历史进程、传授典故知识,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文字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深受儿童喜爱。《三字经》与前代周兴嗣编写的启蒙读物《千字文》和北宋钱塘儒生编写的《百家姓》一起,并称为中国蒙学“三百千”。

宋代的蒙学教材非常丰富。朱熹编有六卷《小学》,吕祖谦编有《少仪外传》,黄继善编有《史学提纲》,方逢辰编有《名物蒙求》等等。这些大教育家还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教学,将蒙学教育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蒙学教育的知识体系。

宋代的蒙学教育强调儿童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希望通过发现孩子的天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这不仅为后世的蒙学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现今的儿童教育提供了借鉴价值。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