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县级融媒体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善治逻辑

发布时间:2024-08-04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作为乡村振兴的“魂”和“根”,乡村文化沉淀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凝结着千百年来乡村生产和乡民生活的智慧结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社会和谐度、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化有助于塑造人们的精神家园,要求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来扎实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要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利用融媒体平台讲述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百家故事,传播新征程途中的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基层的舆论主阵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责无旁贷。

一、重塑乡村文化的时代价值

乡村文化是同域乡民在长期以来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集合体。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作为天然的地域共同体,群居乡村的乡民将自然、自身、乡土的乡村生活实践自觉统一到差序格局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相互联结的公共文化空间,凝结于共同地域时空中的文化习俗和节庆仪式等。通过全方位交流融合,这联结成了滕尼斯提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共同体”。县级融媒体正可以借助大众平台强大的传播功能,将乡村文化传播从现实的县域层面上升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并有望通过人际关系、文化价值和传播结构等维度深度嵌入乡村文化生产全链条,通过调适整合进而重塑乡村文化内部生产结构。[1]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因其幅员辽阔和历史、文化、社会等资源的多变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的乡村多元文化。如何让深广的乡土文化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沉浸式融合,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实现“文化突围”的应有之义和时代命题。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作为乡村绵延发展的思想宝库和精神源泉,乡村文化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固本之策和重要基础。通过发掘全域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和产业要素,并凭借全媒体的传播矩阵进行多样化呈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乡村发展的矛盾同时用文化反哺乡村经济,进一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二、乡村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在城镇化浪潮中,“离土又离乡”的生活样态导致农民在乡村生活中的缺位,乡村社会的各种资源要素减缓甚至停滞了交互流动,原生态的乡村文化的内在均衡逐渐被打破,乡村文化随着村庄治理资源稀少而愈发凋敝。长期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紧密关联因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日渐疏离,乡村文化脆弱的生态支撑系统也显得岌岌可危。[3]

(一)农村空心化弱化了乡村文化活力

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长期倚重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农民不再仅仅依赖土地为生,而是转向城镇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一方面,乡村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组织。青壮年劳动力迫于生计而离乡谋生,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而无暇顾及本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目前留在村落中的人群大多为老弱妇孺,总显得“有心也无力”。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激活。在现代化加剧的时代巨变进程中,非乡土性的现代化气息也逐渐渗入广袤的乡村大地,潜移默化地为乡村全面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窗口,扑面而来的现代文化思想冲刷甚至颠覆着村民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现代城镇文化抢占乡村文化空间

伴随着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剧,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眼花缭乱的城市文化。这些新颖、时尚的文化潮流通过新兴媒介和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对传统的乡村文化生存空间带来了挑战。现代化进程促使乡村文化的原生“土壤”条件发生变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传统文化的秩序规范。城市文化不仅抢占了深广的乡村文化空间,也在融入乡村社会共生互构方面加重了乡村文化的矛盾。[4]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广泛下沉,处于基层的农民群众也已经被各种先进信息技术所包裹。这些智能媒介以其直观、生动的全息媒体样式无差别地吸引了大量受众,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娱乐化和平面化。

(三)文化主体认同缺失与情感淡化

文化认同是同域范围内所有个体对文化的集体认同并以该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生活方式进行的具身生活实践。在传统社会当中,村落之间经常以相对封闭、偏于保守的姿态进行以村为单位的文化实践,村民个体对外来文化的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在乡村精英和族长乡贤的带领下以及在集体生活的长期同化中保持着对本地传统文化的高度信仰和坚强自信,同时获得较强的身份归属感和文化感召力。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农民原本的生产生活领域被逐步打开,天然地会将自身所信仰的乡村文化与繁华的都市文化进行全方位比较。另一方面,土地政策的调整使得土地流转更加灵活多样,但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对故土情感的变化。

三、县级融媒体嵌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多样化策略

(一)县级融媒体赋能乡村文化生活

一方面,通过“融媒+文化策展”,提升传播辨识度,扩大文化影响力。在乡村文化传播的行动网络中,县级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来转译本土的乡村语言、乡村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来剖析乡村文化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演进逻辑,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辨识度,增强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融媒+文化交流”,提高群众参与度,凝聚文化共识。自乡村原本稳定的人际交往结构被逐步拆散后,社会原子化的危机也不断侵入乡村并消解原本公共文化所联结起来的价值共识。在参与式传播活动中,村民重新找回彼此间的文化连接并形成对自我和他人身上共存文化的集体感知,将彼此纳入特定的文化群体中。再次,通过“融媒+文化创新”,重视时代契合度,深耕文化内涵价值。县级融媒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度发掘大众媒体文化传承功能,统筹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还应当不断收集受众在“劝服”和“决定”过程当中所提出的质疑和反馈,并对创新成果加以改善,从而达到实现文化创新的效果最大化。

(二)县级融媒体服务乡村文化产业

县级融媒体全面融入乡村文化生活的各个场域,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为乡村文化技术赋能,不断引领文明乡风建设。在提升广大群众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同时,还原并放大县级融媒体使其具备大众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与“发声人”的本质功能。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必须调动各个部门及各种资源要素,全力打造集信息传播、价值引领、民意汇聚、资源整合、智慧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基层治理数字化智慧平台,切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提升赋能乡村数字文化治理水平。

四、结语

县级融媒体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度的自洽性和双向赋能的特性。一方面,县级融媒体深入挖掘并生动呈现乡村文化,从而实现了全媒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紧密贴近乡村生活,真实反映乡村风貌,创作出更加贴近地气的文化作品和短视频内容,持续提升了媒体原创内容的品质与吸引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县级融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乡村文化摆脱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还通过全息化的传播方式,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体作品,致力于广泛传播传统乡村文化,增强乡村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为人民群众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一过程中,县级融媒体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还显著增强了乡村融媒产品的感染力,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全链条的赋能与增值。

参考文献:

[1]陈洪友,李虹.嵌入到共生: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文化生产的进路[J].中州学刊,2022(11):155-163.

[2]张守信,高坤.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J].中国编辑,2023(06):85-90.

[3]孙刚,罗昊.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政策路径[J].江汉论坛,2021(07):85-90.

[4]金伟,金妮.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其价值超越[J].湖北社会科学,2021(05):60-65.

作者简介:

常凌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媒介与危机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课题信息: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县级融媒体传播力研究”(19BXW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