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代散文

发布时间:2024-08-2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文章体裁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看,宋代是“散文”概念提出并渐趋成熟的时期,数量繁富、风格流派众多、佳作纷呈,在散文理论研究和体式创新上也多有建树。明代文学家宋濂曾感叹:“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后世在评定散文“唐宋八大家”时,唐代入选韩愈、柳宗元两位,宋代则入选了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六位。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他的散文内容充实,语言简而有法,结构严谨有序。欧阳修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有美堂记》《相州昼锦堂记》等,都是散文中的名篇。其中《有美堂记》应北宋仁宗年间杭州太守梅挚所请,是专门为杭州撰写的散文名篇。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梅挚任杭州知州时,宋仁宗赵祯以《赐梅挚知杭州》相赠,开篇“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这两句,也是对杭州最为贴切的定位。梅挚到杭州后,意在君臣相得,选取了第一句中“有美”二字,在吴山修筑了一座有美堂,并多次邀请好友欧阳修为有美堂作记。欧阳修为避邀君宠之嫌,一直不肯落笔,直到梅挚离任杭州后才欣然行文,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有美堂记》。其中名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让杭州的湖光山色、人文景观跃然纸上,读来仿佛置身其中。

嘉祐二年也是宋代最神奇的科考之年,欧阳修则是这场被誉为“千年最牛”科举的主考官。苏轼、苏辙兄弟与曾巩、曾布兄弟都考中了此榜进士。后来苏轼、苏辙、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曾布则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程颢、张载、吕惠卿、章惇等宋代名人也都出自这一榜,奠定了欧阳修一代文坛宗师的地位。难怪后来苏轼来杭州为官,尤其喜爱登临“有美堂”,留下了《有美堂暴雨》等名作。

如果说欧阳修开创了宋代散文发展的新局面,那么苏轼则把宋代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苏轼的散文纵横捭阖、行云流水,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无不通脱自然,浑然一体。在他笔下,散文的艺术性、实用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既有针砭时弊、抒发政治抱负的议论文《思治论》《教战守策》,又有描写山水风光的游记《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却把夜游的时、地、人、景、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展现出高超的凝文炼字境界。大家最为熟知的苏轼名篇前后《赤壁赋》,则把文赋这一体裁推拓到了“绝响”的极致,全篇文句畅达,既无汉赋的刻板凝重,又脱离了六朝赋的骈俪,可谓后世文赋的范本。奸相蔡京曾利用职权禁毁苏东坡的文章,不过宋高宗赵构却是苏轼的超级粉丝,不但为苏轼恢复名誉,还亲自用草书抄录“后赤壁赋”。陆游的笔记里说:“建炎以来,尚苏轼文章,学者翕xī然从之。”人们甚至戏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南宋时期外敌林立、战争频繁,维护民族尊严成为朝野内外的普遍思潮,这使得南宋散文的主题大部分都是为了表达亡国之痛和叙述故国之情,带有北宋散文少有的悲壮情绪。名将岳飞的《五岳祠盟记》,激昂文字、气壮山河,显示出强烈的战斗精神;辛弃疾的代表作《美芹十论》和《九议》详尽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式,提出进取的对策,立意高远、气势雄伟。

南宋末期吴自牧的《梦梁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则因为情深意切、内容详实,成为后世人们追忆和了解宋代生活的重要文档,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尤得后人尊重。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